- 文化的演化:民眾動機正在重塑世界
- (美) 羅納德·英格爾哈特
- 2292字
- 2024-12-20 18:28:53
西方后物質主義的興起
發達國家基本價值觀正在發生變化的最早和最廣泛的證據,與從物質主義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變遷有關。45年前,我在《靜悄悄的革命》(1)一文中指出:“發達工業國家的政治文化可能正在發生改變。影響特定年齡群體的基本社會化條件的改變,似乎帶來了這些群體的基本價值排序的變化。”13
代際價值觀變遷理論基于兩個關鍵的假設:14
(1)匱乏假設(scarcity hypothesis) 事實上每個人都珍視自由和自主性,但人們只給他們最迫切需要之物以最高優先級。維持生存的物質和對人身安全的保障關系到人們能否生存下去,因此,當物質變得匱乏或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時,人們會優先考慮這些物質主義目標。但在物質安全和人身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人們會更加強調歸屬感、尊嚴以及自由選擇等后物質主義目標。
(2)社會化假設(socialization hypothesis) 一個人的基本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這個人在成長期間擁有的主要物質條件,因此價值觀優先目標的變化滯后于物質條件的變化。價值觀變遷主要通過代際人口更替實現。
匱乏假設類似于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它反映了以追求生存和安全為目的的物質需求與以追求自我表現和審美滿足為目的的非物質需求之間的差別。
在幾十年前,發達工業國家中的大多數人口在成長期都經歷了饑餓和經濟困境。但之后,情況卻大為改觀。這種重大差異已經引發了價值觀變遷,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歸屬感、尊嚴和自由選擇方面的需求。匱乏假設表明,長期的高度繁榮促使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擴散,而長久的經濟下滑有著相反效應。
然而,在社會經濟發展與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流行之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原因在于價值觀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主觀安全感,而國家收入水平只能對主觀安全感產生部分影響。主觀安全感除了受到國家收入水平影響外,還受到社會福利制度和人身安全水平及人體健康狀況的影響。在反映引起價值觀變遷的條件的現有指標中,人均收入是最好的指標之一。但在理論上,一個人的生存安全感最能反映影響價值觀變遷的條件。
另外,正如社會化假設所指出的那樣,人們基本的優先價值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改變。人的基本性格結構在成年時就已經定型,這是社會科學最普遍的共識之一。大量的證據表明,在成年時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就已經基本定型,在成年后基本價值觀發生的變化相當小。15如果確實如此,那么我們可以預期在那些經歷了安全水平上升的國家中,能夠發現較年輕的群體的價值觀與較年長的群體的價值觀之間的顯著差異。當較年輕的幾代人的成長條件與前幾代人的成長條件出現明顯差異時,代際價值觀變遷就會發生。
從上述兩個假設中我們能夠得出幾個關于價值觀變遷的假設。匱乏假設表明繁榮有助于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傳播,而社會化假設指出國家的價值觀變遷將逐漸發生,它在很大程度上通過代際人口更替實現。經濟變化帶來的政治效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后才會顯現。
代際價值觀變遷的第一個經驗證據來自1970年進行的西歐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聯邦德國、比利時和荷蘭)調查,這一調查的目的是檢驗從物質主義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變遷的假設。16這個調查揭示了較年長的群體與年輕的群體在價值觀優先度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假如這種年齡群體差異反映的是代際價值觀的變遷,而不只是人越年長就越會偏好物質主義的傾向,那么,當較年輕的群體取代了較年長的群體在成年人口中的位置時,我們將會發現從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的緩慢變遷。倘若這種情況在發生,那么影響是深遠的。原因在于這些價值觀與許多重要的取向緊密相連,這些取向涵蓋了從強調政治參與和言論自由,到支持環境保護、性別平等和民主的政治制度等許多方面。
價值觀變遷的觀點從一開始就備受爭議。批評者認為,1970年發現的顯著的年齡群體差異反映的是生命周期效應(life-cycle effects)而不是代際變遷。他們指出,年輕人很自然地會喜歡諸如參與和言論自由這樣的后物質主義價值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年輕人就會開始像他們的長輩們一樣偏好物質主義。因此,整個國家的價值觀不會發生改變。17
與此相反,價值觀變遷的假設認為,只要較年輕的群體在成長期的生活條件明顯優于較年長的群體,他們就會持有更明顯的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因此,我們并不期望在經濟上停滯不前的國家中發現代際價值觀差異。假如后輩人在成長過程中擁有的條件與長輩相比并沒有明顯改善,那么我們就不能發現代際價值觀差異。但人們在成長時期經歷的安全水平會產生持久的效應。因而,伴隨著戰后更為后物質主義的年輕群體取代成年人口中更為物質主義的群體,我們應該可以觀測到從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逐漸轉變。
戰后出生的群體與較年長的群體在成長期經歷上的差異,導致了他們優先價值目標的重大差別。最初這些年輕的群體幾乎沒有什么政治影響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20年,戰后出生的第一代人具有政治影響力后,優先價值目標上的差異才在社會層面上變得顯著起來。戰后出生的第一代人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推動了學生抗議時代的出現。在那個時期,廣泛流傳的抗議口號是“不要相信30歲以上的任何人!”。
本書文化變遷分析采用的證據來自從1981年到2014年在一百多個國家進行的數百次有代表性的全國樣本調查18,以及這些國家的經濟、人口和政治數據。數量龐大的證據表明,從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代際轉變一直在進行,這與我們的預測是一致的。但也正如我們將要觀察到的那樣,這些轉變僅是更廣泛的文化變遷的一個方面。人們的價值觀從生存價值觀逐漸轉向自我表現價值觀,前者更強調生存需求,而后者更強調性別平等、環境保護、寬容、人際信任和自由選擇。人們教育孩子的導向也發生了變化,從強調努力工作,轉向強調想象力和寬容。文化變遷正在把新的政治議題帶入政治的中心舞臺,并在推動民主的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