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傷學臨床新視野:燒傷休克、感染、營養、修復與整復(第2版)
- 盛志勇 郭振榮主編
- 3426字
- 2024-12-28 12:03:54
第2節 燒傷患者的營養需要量
正常人體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礎代謝、肌肉收縮、調節體溫和食物轉化等。燒傷后的高代謝高消耗,血漿蛋白減少,血細胞成分破壞,組織分解,自身消耗,感染及胃腸功能障礙,組織修復等都需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營養需要量隨燒傷的嚴重程度、不同階段、不同的年齡、身高、體重等有所差異。
一、熱能需要量
1.直接測熱法
將被測者放在一密閉環境中,通過環境周圍水所吸收的熱量,或穿著特制的服裝測一定時間內散發的熱量,通過儀器直接測量。此法雖較準確,但裝置昂貴,操作復雜,難以推廣。
2.間接測熱法
由于人體能量均經氧化生成,所以能量生成量可通過氧耗量和CO2排出量測定。間接測熱有兩種方式。
(1)閉合式:被測者在一定容量氧氣的密閉容器內呼吸,通過容量或壓力的變化測定氧耗率和CO2排出率。
(2)開放式
①被測者吸氣與呼氣用三通分開,吸氣端與大氣相通,呼氣端連接Douglas袋收集呼出氣體,監測15~30min,用血氣分析儀分析O2與CO2百分濃度。與實驗環境空氣比較,通過每分鐘氧的消耗量和CO2呼出量,代入公式,計算靜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REE)。
REE(kJ/d)=[3.9×吸入O2(L/min)+1.1×呼出CO2(L/min)]×1440×4.184
第三軍醫大學測13例正常人REE為(163±9.2)kJ/(m2·h)。
②利用計算機控制的間接能量測量儀——CCM代謝車(美國MedGraphic)測定燒傷患者的REE,能較準確地反映燒傷后的高代謝變化。CCM代謝車由壓力換能器、氧氣分析儀和紅外CO2分析儀組成,利用頭罩法測量單位時間內的通氣量、氧耗量、CO2產生量,然后由計算機計算出REE。每次測量時間不少于10min,在環境溫度27~32℃、濕度50%~60%、大氣壓100kPa條件下,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利用CCM代謝車測定13例健康成年男性的REE為(161.1±8.8)kJ/(m2·h)。燒傷患者監測REE的結果表明傷后即開始緩慢增加,燒傷面積越大、深度越深、感染越重,增加幅度越大,1~3周為高峰段,可達278~344kJ/(m2·h),為正常對照值的2倍左右,直至創面愈合REE也不能完全恢復正常。
間接測熱法測定REE是監測熱能供應的好方法,但REE是靜息狀態下的能量消耗,向患者提供的總能量除REE外,還應包括食物產熱及活動耗能,通常認為營養支持的熱能按REE的1.1~1.3倍供給,可滿足燒傷患者的需要,對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有利。
3.估算熱能需要量的常用公式及評價
估算燒傷患者熱能需要量的公式有多種,常用公式簡介于表11-1。
表11-1 燒傷患者熱能需要量的計算 kJ/d

Harris-Benedict公式(簡稱HB公式)是計算基礎能量消耗(basal energy expenditure,BEE)的2.0~2.5倍作為嚴重燒傷患者的能量需要,該計算量偏大,且不能表達不同燒傷面積的能量需求,故不實用。Wolfe公式熱能估計偏高。Curreri公式應用最廣,雖然將燒傷面積因素考慮在內,但在臨床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估計大面積燒傷熱能需要量過高,且沒有體現性別與年齡的差別。Williamson則考慮到男性比女性、青壯年比老年人的能耗大,故對Curreri公式的能量需求作了修正,更為合理一些,但仍顯偏高,只適用于代謝高峰期。第三軍醫大學公式是根據92例燒傷患者REE測量結果推導而來,此公式比Curreri公式的進步之處有兩點:一是基礎需要量以體表面積取代了體重;二是每1%燒傷面積需要的能量由40kcal(167.4kJ)降為25kcal(104.6kJ)。因此認為第三軍醫大學公式最接近REE的變化,可作為我國危重燒傷患者補充熱能的主要參考依據。此公式的不足之處是不能體現不同病程能耗不同,所補能量亦應有所變化,例如燒傷早期REE升高緩慢,1~3周達高峰,4周逐漸下降,公式只能表示均值;另外燒傷面積越大,公式計算值超過REE均值越多。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按REE實測結果隨時調整熱能供給量當屬科學,然而代謝車價格昂貴,難以普遍開展REE檢測。就全國而言只能參考現行公式,以第三軍醫大學公式為主,根據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創面愈合情況等進行調整。
利用第三軍醫大學公式計算時涉及體表面積,可按簡化公式計算:
體表面積(m2)=[身高(m)-0.6]×1.5
4.熱能的主要來源
(1)糖類:糖類是熱能的主要來源,占全天能量的50%~55%。由于燒傷后糖異生作用增強,葡萄糖生成增加,而胰島素相對不足,出現胰島素抵抗,細胞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致使細胞外高糖,而細胞內能量匱乏。為促進葡萄糖的利用,在補充葡萄糖的同時應補充胰島素,并且要限制輸糖速度,控制在5~6mg/(kg·min),過快則細胞不能充分利用。
(2)脂肪:燒傷后適量補充脂肪是必要的,應占總熱量的20%~35%。補充脂肪主要目的是提供熱能,減少內源性蛋白質的消耗,其次是為補充脂溶性維生素所需和防止必需脂肪酸(亞麻酸、亞油酸)的缺乏。因為燒傷后游離脂肪酸增加,必需脂肪酸減少。必需脂肪酸是不能在體內自行合成的,需由外源性補充,亞麻酸在食物中的主要來源是魚油,亞油酸的主要來源是植物油。嚴重燒傷后多伴有胃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經口攝入脂肪量大易引起腹瀉,所以燒傷前期補充脂肪,應以靜脈輸入脂肪乳劑為主,待胃腸功能恢復后再逐漸增大腸內脂肪攝入量。
二、蛋白質需要量
1.每日蛋白質需要量的估算方法
(1)正常人每日需要蛋白質0.8~1.0g/kg。燒傷后蛋白質分解加速,一方面用于糖異生供熱能消耗;另一方面還要由肝臟合成蛋白供急性期反應蛋白和組織修復所需,創面及尿中丟失氮增加,通常輕中度燒傷每天尿氮排出10~20g,重度及特重度燒傷可排出20~30g。創面丟失氮第1周為0.2g/(d·1%TBSA),滲液失氮占總失氮量的10%~30%,相當于尿氮的1/3。糞氮每日丟失1~2g。補充氮量不足則出現負氮平衡,體重下降。
(2)燒傷患者補充蛋白質的量,一般來說中度燒傷按總熱能的15%,重度燒傷按總熱能的20%~25%估計。例如重燒傷患者如果全天需總熱量12 552kJ(3000kcal),則需蛋白質供熱1883~2510kJ(450~600kcal)相當于補充蛋白質:(450~600kcal)÷4=112~150g,折合氮量為18~24g。
(3)國外文獻對蛋白質需要量的報道,各作者的意見不盡一致,摘要介紹于表11-2~表11-4。
表11-2 燒傷患者每日蛋白質需要量的計算

注:1kal=4.184kJ
表11-3 不同燒傷面積對蛋白質需要量

表11-4 燒傷不同時間對氮需要量

2.對蛋白質補充方案的評價
如何參考諸多的蛋白質補充方案是值得臨床醫生仔細斟酌的。
(1)以熱能的20%供給蛋白質的優點是便于估計,但缺點是過分依賴于熱能補充量,當前燒傷患者總熱量的估算方法尚無統一意見,勢必影響蛋白質估計的準確性。
(2)根據失氮量的多少決定蛋白質的補充量應當被認為是比較客觀的,然而目前的檢測手段只能精確地算出每日尿中失氮量,糞氮則因檢測有困難大多不測,只能估計每日糞便排氮1~2g,當便秘、幾天無便或腹瀉不止,則難估計。說及創面滲出失氮量占尿氮的1/3,誤差更大,不同程度的燒傷、休克期內和休克期后滲出量明顯不同,這“1/3”的準確性更難以置信。因此該估計方法只適于燒傷早期,待到感染期只能以估計尿氮與糞氮為主了。
(3)在擬定蛋白質補充方案時,當考慮燒傷面積和深度不同、傷后時間不同,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是不同的。表11-2列舉的計算方法沒有考慮上述因素,顯然不夠科學,表11-3中蛋白質需要量比較符合實際,可供臨床參考。表11-4的思路可取,但1個月之內的補充量過高,不適用于我國的燒傷患者。
(4)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依據55例大面積燒傷病例的分析,綜合傷情及時間等因素,提出每天補充蛋白質120~180g(氮20~28g)較為合適。
(5)在補充蛋白質時,必須注意同時給予非蛋白熱量(糖、脂肪),以防止蛋白質作為熱量被消耗。通常熱能:氮不能低于628kJ(150kcal)∶1g,嚴重燒傷可按418kJ(100kcal)∶1g。
三、不同程度燒傷患者每日所需基本營養物質
不同燒傷面積的患者對熱量需求不同,對各種營養物質供應的比例也不同。根據營養支持的臨床經驗,以Ⅲ度燒傷為例,將糖類、蛋白質、脂肪的每日需要量列于表11-5作為參考。
表11-5 燒傷患者所需三大營養素的比例

四、無機鹽需要量
燒傷患者的Na、K需要比正常人多(表11-6)。
表11-6 燒傷患者Na、K需要量

在補氮的同時補K,可促進機體對氮(N)的有效利用,5~6mmol的K與1g N的比例較合適。機體分解代謝增強,磷的需要量也增加,7~9mmol/4180kJ可維持血漿磷含量正常。
五、微量元素需要量
見第12章。
六、維生素需要量
維生素在體內含量雖少,但對機體三大營養成分的代謝和某些生理、生化功能的運行起著重要作用。燒傷后大多可按日常的維生素需要量給予,但燒傷面積超過40%的患者對某些維生素的需要量可比正常人多6~10倍。攝食不足或完全靜脈營養狀況下,2~3周即可出現維生素缺乏癥。在營養支持中既往多忽視維生素的補充,當前雖日益引起重視,但所補劑量尚無統一意見,表11-7推薦劑量可供參考。
燒傷面積大于20%的患者,除每天給予表中所列維生素供應量外,還需增加維生素C 3g左右,維生素A 3~6mg(5000~10 000U)。
表11-7 正常成人與燒傷面積<20%患者每日維生素需要量

(郭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