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燒傷營養

第1節 營養支持療法的意義

近半個世紀以來臨床醫學進步的主要標志之一、也是外科領域重大進展之一就是重視了營養支持療法。

一、營養支持療法的必要性

對嚴重燒傷患者來說,傷后高代謝是普遍存在的,代謝率相當于正常人的2.0~2.5倍,靜息能量消耗(REE)為1.2~1.5倍,Ⅲ度創面蒸發量100mL/(h·m2),每蒸發1mL水分就要散熱0.58kcal(2.43kJ),此外氮的損失也增加,尿氮增加2~3倍,創面失氮第一周為0.2g/1%TBSA。為補償患者的過度消耗,強調營養支持十分必要。燒傷營養的目的不再被認為是一種飽腹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治療措施,成為綜合治療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嚴重燒傷患者的營養支持難度較大,由于胃腸道功能障礙,靜脈通路不暢,常致腸內營養不足,腸外營養受限,加之內環境紊亂,并發癥干擾,營養不良時有發生,因此必須實施營養支持治療。營養支持既要有總量的要求,又要有熱量與氮的合理匹配,少則不足,多亦有害,不能機械套用營養公式,要根據營養支持的個體化隨時調整,以便改善營養狀況,達到迅速封閉創面,保護各組織與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維護細胞代謝,改善免疫功能,調控機體的生理活動,促進患者康復的目的。

二、營養支持療法的內容

觀念更新了,營養支持手段也隨之豐富了,近年來開展了各種營養制劑的研究與開發,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對適應證、應用方法、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認識,改變了既往單純靠飲食調劑的營養模式。20世紀70年代以前,靜脈輸入能量靠葡萄糖,輸入氮只有水解蛋白。當前大大豐富了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內容,除飲食外還應用了各種要素飲食,補充能量除葡萄糖外還有各種品牌的脂肪乳劑,補充氮有適用于不同疾病的氨基酸,白蛋白、丙種球蛋白、各種配方的電解質溶液、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一應俱全,足以滿足各類患者的營養支持需要。

隨著營養研究工作的深入,已經認識到給予患者的營養量應適合不同疾病的需要,既不能“千人一方”,也不是越多越好,“高營養”一詞的提法已不適用,應該結合病情恰如其分地補充營養,過少的供給不敷機體需要,當然不利,若過多的供給將導致代謝紊亂,對機體也是有害的。

補充營養的途徑趨向于腸內營養為主、腸外營養為輔的綜合治療。實施補充營養的手段也在進步,腸內營養的要素飲食、鼻飼胃管、十二指腸管和飼養泵的應用;腸外營養在提倡周圍靜脈補液的同時,開展了中心靜脈插管,改進了防治靜脈導管感染的措施。各種營養制劑與3升袋的問世及輸液泵的應用等,都為營養支持提供了便利。

三、營養支持療法的合理應用

機體需要適量的各種營養素,絕非某一種營養素所能涵蓋危重燒傷患者的全部營養需要。供給能量是保證機體功能運轉所需,減少為轉化能量而消耗蛋白質。供給氮可保持臟器與肌肉等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糖、蛋白質、脂肪、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一均不能達到最滿意的組織合成。當前在實施營養支持中,有時不盡合理,帶有盲目性,缺乏計劃性。例如只知輸入脂肪乳劑可以補充能量,卻不知輸入劑量與速度;只知輸入氨基酸可以補充氮,卻不了解不同疾病需求不同配方,也不知需要與糖或脂肪乳劑同時輸入的道理。如果不了解這種輸注方式,非但達不到營養支持的目的,還將造成代謝紊亂或藥物浪費。

應當承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臨床營養支持療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還不能達到完美境界。尚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大面積燒傷患者分解代謝急劇增加,臨床難以及時滿足所需營養,器官功能障礙既增加了消耗,又影響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與組織合成,現有的外源性營養物不能完全補償內源性耗損,出現了供與需的矛盾。為緩解這一矛盾,“開源節流”的方針值得記取,一方面研制更適合臨床需要的營養新產品,更重要的是盡快消滅創面,減輕感染,降低代謝率,減少消耗。有學者提出代謝支持(metabolic support)的觀點,希望提供適當的非蛋白質熱能,降低糖的用量,糖脂比例調整到6∶4。也有提出代謝調理(metabolic intervention)、介質細胞調控(mediator cell control)的方法,以藥物或生物制劑抑制分解激素的作用,降低消耗,促進蛋白質合成,加速創面愈合。這些都是合理應用營養支持更深層次的研究范疇,也是臨床營養的研究方向。

(郭振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牟定县| 遵化市| 宽甸| 益阳市| 辽阳县| 鱼台县| 汾阳市| 太康县| 乃东县| 元江| 海林市| 惠州市| 泸州市| 墨玉县| 滦南县| 格尔木市| 洛阳市| 咸宁市| 陇川县| 温泉县| 江达县| 三亚市| 定远县| 庐江县| 合阳县| 德令哈市| 石棉县| 东乡| 泸西县| 惠东县| 藁城市| 陕西省| 常宁市| 锡林浩特市| 翼城县| 绥阳县| 望城县| 萝北县| 瑞丽市|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