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再議勸進
- 劉封:龍出上庸
- 三文一條魚
- 2145字
- 2025-08-20 18:10:56
步出堂外,射援將劉封引至那群新到的文臣干吏面前。約十余人肅立庭中,這些人皆身著長衫,腰懸銅質書刀,頭戴進賢冠,冠纓隨步履輕輕晃動,與軍營中武將的剽悍之氣截然不同。
“主公常念公子臨行所請——‘欲治上庸,必先得人’?!鄙湓穆曇魷貪櫲缬瘢瑓s字字清晰,“這些賢才,皆是主公親自甄選,皆是能獨當一面的干才,或任軍中僚佐,或為一縣之長,特來輔佐公子安民理政。”
劉封連忙拱手:“主公費心了,封感激不盡?!彼溃@些文臣是治理三郡的基石,遠比千軍萬馬更能穩固民心。
射援笑著擺擺手,開始逐一引薦。眾人依次上前行禮自報家門,多是些名不見經傳卻履歷扎實的官吏。有曾在南郡掌管戶籍的,有在梓潼郡掌管過文書刑律的,言語間條理清晰,對民政事務了如指掌。
直到兩人上前時,劉封的目光才陡然一凝。
“南陽宗預,宗德艷,見過公子?!睘槭椎哪凶由硇胃叽?,身著月白長衫,雖拱手行禮,脊背卻挺得筆直。他面容雋雅,眉宇間卻帶著一股藏不住的剛強,眼神如秋水般澄澈,直視劉封時毫無怯色。
劉封心中一動——宗預!他猛然想起此人在歷史上的事跡:后來出使東吳,面對孫權的詰難從容不迫,才量氣度連孫權都為之折服,贊其坦率耿直。沒想到竟會在此處得見。
“德艷不必多禮?!眲⒎膺B忙抬手虛扶,語氣添了幾分鄭重,“久聞先生才略過人,今得相助,上庸幸甚?!?
宗預微微一笑,聲音沉穩:“預但求盡職,不負主公與公子所托?!?
射援又指向宗預身側一人:“這位是南鄉劉干,劉子植,原在司鹽校尉王連麾下任職,精于算籌理財。”
劉干身形中等,面容清瘦,雙目如算珠般靈動機敏,手指間還沾著未拭盡的墨痕。當射援提及他是王連推薦的人才,“掌鹽鐵計簿數年,無銖兩之差”時,劉干連連謙虛推說射公謬贊。
劉封聞言心頭也是一驚,王連可是蜀漢著名的“財神”,在他手下任職,必然不是凡人。
“主公選派子植還有一個用意,”射援笑著打斷劉干,“子植乃南鄉人氏,上庸、房陵毗鄰上庸,公子今后若有事于南鄉郡,子植或可襄助一二。”
隨后,射援捋須笑道:“主公說,宗預精于辭令,可宣達軍令,指授諸將,周旋四方,特授軍中議曹掾;劉干善于籌算,可管錢糧簿書,保障軍需供給,特授軍中倉曹掾?!?
“主公有心了?!眲⒎膺B連點頭,心中對劉備的安排愈發敬佩。宗預的氣度,內能替自己鎮撫軍中,外能替自己聯絡四方,而劉干的精算能理清財路,讓軍隊無斷糧之虞。這兩人確實是他眼下最需要的人才。
劉封又與其余幾位新到官吏寒暄片刻,心中漸明。
那位面容敦厚、指節粗大者,精于農事,對漢中帶來的新式耬車、代田法如數家珍;另一位言辭謹慎、目光銳利者,曾在蜀郡決曹掾任上斷案百起,無一旁誤;還有幾人,或長于文書案牘,筆走龍蛇;或擅撫蠻夷,通曉多地風俗;更有德高望重之老儒,可教化地方,表率鄉里。
眾人可謂文武兼備,各有專攻,恰好彌補了上庸三郡初定后,治理人才嚴重匱乏的窘境。
射援緩步上前,聲音溫潤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定論:“公子所見諸位賢才,主公皆已量才授器,明定職司?;驗槿倏h之令、長,或為郡中曹掾,佐助鄧、申諸位太守,亦是輔佐公子,共安黎庶。”
劉封聞言,心中微微一怔,旋即釋然。原來劉備并非將這些人才完全交由自己隨意驅使,而是納入名義上的朝廷,實際上的左將軍府下官僚體系,各有隸屬。這與他最初“盡歸麾下”的設想還是有所出入。
不過看著眼前這些或沉穩、或精明、或干練的文臣,劉封的心中還是很開心的。
王平、樊猛等能征慣戰之將,可為他鎮土開疆,拓取功業;而鄧輔、宗預、劉干及眼前這些干吏,則能為他守土安民,穩固根基。文武相濟,三郡的未來越來越清晰了。
想到此處,劉封心胸為之一暢,朗聲笑道:“好!今日射公遠來,教令宣達,又得諸位賢才襄助,實乃三郡之幸!傳令下去,大擺筵席,一則犒勞連日征戰、戍守辛勞的將士,二則為射公及諸位先生接風洗塵!”
是夜,上庸的官署內燈火通明,觥籌交錯。熏肉、臘雞、燉魚的香氣與醇厚綿長的酒香彌漫在空氣中,眾人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歡聲笑語不斷,將士們的豪語與文士的雅言交織一片。氣
氛逐漸熱烈,射援舉杯與劉封對飲一爵后,目光中帶著贊賞,緩緩開口:
“公子,”他的聲音不高,卻讓臨近幾案的人都安靜下來,“此前出征上庸臨行之時,公子首倡大議,勸主公進爵漢中王,此言甚合眾心啊。”他頓了頓,放下耳杯,“可謂開眾人未開之口,發眾人未發之先聲,公子之見識、決斷、擔當,實令吾等欽佩。”
劉封連忙謙遜地放下酒杯,躬身道:“射公謬贊了。主公功德卓著,進位漢中王乃是眾望所歸。封身為臣子,又蒙主公養育之恩,見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直言本分而已,實不敢當此譽?!?
射援微微一笑,卻并未就此打住。他緩緩起身,步履沉穩地走到宴席中央,環視全場。原本喧鬧的宴席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位來自漢中中樞的清貴名士身上。
“諸位!”射援聲音清朗,傳遍廳堂,“今日群賢畢至,良將盈庭,可見我主上德昭彰,人心歸附!然……”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深沉,“眼下荊襄士民,巴蜀賢達,往來于漢中者絡繹于途,所為何事?皆為勸進我主,順天應人,進爵漢中王,以安社稷,以定民心!”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劉封:“可惜我主仁德謙沖,始終固辭。公子既是首倡之人,深明大義,何不在此振臂一呼,聯結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將士、吏民及四方賢達,共同上表勸進?以此洶涌民意,成就大業,豈非不世之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