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供應鏈:產業互聯網時代的供應鏈之道
- 白光利 馬崗編著
- 2870字
- 2024-12-28 12:40:19
1.2 搶購馬桶蓋等倒逼產業升級
2016年,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電飯鍋、馬桶蓋;在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地區排隊搶購奶粉;在歐洲搶購時尚用品。這一現象,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并成為消費變革的前兆。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央層面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這種現象被諸多媒體和學者們解讀為消費升級的代表。而這些變化也促進了中國進行供給改革和產業升級。
中國的消費趨勢有以下幾個變化:從擁有更多走向擁有更好;從功能滿足走向情感滿足;從物理高價消費走向心理溢價消費。
消費趨勢的變化則反向影響著供給的升級。這就要求供應鏈從大批量、少批次向小批量、多批次高頻次轉變,從規模化生產向響應個性化定制轉變,更具柔性和彈性,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和高創新能力演進。
1.VUCA時代供應鏈安全尤為重要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多家企業的供應鏈受到考驗。某國內電氣制造龍頭企業,向歐洲供應商訂購的核心元器件,貨期從14天延長至60天,多個訂單的交付時間整體逾期。廣東汕頭澄海區是全世界最大的玩具產業帶,產品外銷比例達70%以上,受疫情影響多個客戶取消了訂單,導致玩具企業陷入困境。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在充滿挑戰的VUCA(V代表波動性,U代表不確定性,C代表復雜性,A代表模糊性)時代,在疫情席卷“黑天鵝”事件頻發的時代、在供應鏈全球協同的時代,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成為前所未有的考驗。
從“保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再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足以看出國家對供應鏈的重視。
2.供應鏈地位影響產業競爭力
誰掌握供應鏈的主導權,誰就是價值的分配者、價格的制定者、規則的掌控者。
蘋果公司一度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蘋果公司的手機產品毛利率接近60%,更多的供應商加入蘋果公司生態鏈,賺取微薄的利潤卻承擔更高的經營風險。2021年3月,蘋果公司供應商歐菲光稱,蘋果公司終止向歐菲光繼續采購攝像頭模組,受此事件影響,歐菲光2020年虧損高達19.4億。蘋果公司訂單約占歐菲光營收的22%,而此前歐菲光投資33億元專門為蘋果公司打造生產線設備,由此將面臨資產巨額減值。
在全球產業鏈中,我們更多的時候處于微笑曲線底部,獲得的利潤最少。
下面來看一組工信部披露的數據。
“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在裝備制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95%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這組數據是在2018年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時任工信部副部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辛國斌披露的數據。
我們再來看一組農產品相關的數據。
2021年5月14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以《保護本土“二師兄”》為題,介紹了生豬“芯片”問題。2020年,中國種豬進口總量約3萬頭,創歷史新高。除了進口種豬,中國每年還進口豬精液高達數億元。中國的豬種市場,中國本地豬的市場占有率已經由20世紀的90%以上降至目前的2%,丹麥長白豬、英國大約克夏豬、美國杜洛克豬3大豬種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達98%。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數據,2019年,我國進口農作物種子6.6萬噸,進口額4.35億美元,出口額2.11億美元。全球10大種業營收榜,中國僅隆平高科一家入選,中國5800家種子公司的營收約與孟山都一家公司相當。
3.對內提升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
中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低、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供應鏈不協調、創新能力不足等正成為產業發展過程中無法忽視的問題。
供給側改革是提升供應鏈質量的驅動力。
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家全面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和“破”“立”“降”重點任務,供給側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地條鋼”“小煤窯”等頑疾得到有效治理,鋼鐵和煤炭的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此外,地產的去庫存化,使金融的負債率得到降低。這些都是“十三五”期間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成果。
從微觀層面來看,各地針對產業特點,引導性地規劃產業資源聚集區,形成產業集群,提升供應鏈效率。合肥的戰略新興產業聚集區得到全國關注;上海則整合人流、物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種要素資源,吸引全球范圍的產業鏈、供應鏈落戶上海。
同時,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資源,形成線上的產業供應鏈平臺,既能優化產業資源配置,也能提升產業競爭力。這也是本書要重點探討的內容。企業數字化要放到產業數字化的大環境里,讓供應鏈上下游從強調分工變成強調協同,讓上下游的供需關系從利益博弈變成共生共贏,這樣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才能提升。
4.對外掌握核心技術,擺脫“卡脖子”
2018年,美國商務部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采購“敏感產品”,直接導致中興通訊主要經營活動無法進行,最后中興通訊以10億美元罰款和4億美元保證金,換來禁令的解除。
2019年,華為被列為美國實體清單,隨后華為供應鏈受到全面打壓,無法獲得手機芯片。這導致華為手機市場份額從全球第一跌落到4%的市場份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4月份,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共計6937萬臺,其中華為手機市場占有率達到21.4%,登頂全球第一)。
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進口的芯片總數量約為5435億個,進口總金額約為3500.4億美元,位居進口金額榜第一;石油進口額約為1763.21億美元,位列第二;鐵礦石進口總額約為1189.44億美元,位列第三。也就是說,芯片進口金額比石油進口額和鐵礦石進口額加起來還多。
上游的核心物料和關鍵技術,是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中國半導體行業投資金額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近4倍,創下最高紀錄。在解決“卡脖子”問題上,最好的方式是開始行動。
5.提升價值,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謀求更大利益
在過去的40多年里,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加入WTO等方式,不斷地融入全球經濟,并且在全球經濟的產業鏈分工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早期,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更多的是充當加工和制造的角色。過去,靠著穩定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以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中國進口了大量原材料,完成加工后出口到全球各地,這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使得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完整產業鏈的優勢,造就了中國供應鏈在全球獨有的競爭力。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中國老百姓開始大量消費國內外的高品質商品。海淘商品高速增長現象的背后是消費能力的升級,同時也給國貨崛起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制造要從低端制造向精細制造升級,要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要從單產業經營向多產業融合發展,這樣才能完成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過渡。
在國家層面,在頂層規劃供給改革,優化供給效率,同時鼓勵企業走出去,依托“一帶一路”機遇,全球貿易生態已經發生變化,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在企業層面,則不僅要從產業視角規劃供應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供應鏈變革,以迎接消費升級帶來的供應鏈挑戰和機會,還要考慮被別人“卡脖子”或者“斷訂單”時有更多的備選策略,以及時補足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