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測試設計思想
- 周海旭編著
- 1051字
- 2024-12-27 21:34:16
1.3 測試的兩個基本目的
從測試的語義設定出發,測試的基本目的有兩個:“評估質量”和“檢出缺陷”。觀察理想結果與現實結果的相符程度就是為了“評估質量”,求索理想結果與現實結果的差異就是為了“檢出缺陷”。
測試最樸素的動機就是為了判斷被測對象是否足夠好。針對功能方面的質量特性,測試可以在如下三種不同的層面上開展質量的評估:
(1)判定理想與現實是否完全相符,即被測對象是否正確。
(2)若無法或無須判定被測對象是否正確,可退一步評估被測對象正確的概率,即正確度。
(3)若無法或無須評估正確度,可再退一步,評估被測對象在特定條件下正確的概率——比如考慮被測對象在指定時間內正確的概率,即可靠度。
測試的另一個主要動機是找出被測對象中存在的缺陷,讓被測對象有機會變得更好。測試以批判的形式產生建設性。測試者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來自檢出缺陷的數量、嚴重程度,以及實現缺陷檢出的困難程度。甚至有測試者認為,只有檢出了缺陷的測試才是有價值的。而實際上,以評估質量為目的的測試,在研發生產活動中同樣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測試得到的質量評估結果,往往決定著被測對象的前途命運。
測試的兩個基本目的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
一方面,不同的目的讓測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測試的主要手段是讓被測對象進入某些具體事件,觀察被測對象在這些事件中的質量表現。經驗表明,缺陷喜歡隱藏在一些特別事件中,針對這些事件進行測試,相對容易檢出缺陷。然而在被測對象實際使用過程中,這些特別事件的發生概率較小,被測對象在這些事件中的表現,并不足以反映用戶所感受到的質量水平。為了更準確地評估被測對象的質量,測試應該主要圍繞那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生概率較高的典型事件來開展。
另一方面,“評估質量”又與“檢出缺陷”相輔相成。以“評估質量”為目的的測試,需要對理想與現實的差異情況進行分析,這一活動往往伴隨著缺陷的檢出。例如,在判定被測對象是否正確時,往往需要努力找到一個“能揭示缺陷的失效事件”,來說明被測對象是“不正確”的;在評估被測對象的正確度或可靠度時,往往能發現被測對象相對“不正確”或“不可靠”的地方,這些地方正是滋生缺陷的溫床。相應地,測試活動“檢出缺陷”的過程,實質上是理想與現實差異程度漸近明晰的過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質量的評估。一旦成功地檢出了缺陷,自然就得到了“被測對象不正確”的質量評估結論;檢出缺陷的數量及嚴重程度,也可以初步作為被測對象質量高低的評估依據。如果測試者窮盡渾身解數都找不到缺陷,說明被測對象在實際使用中發生問題的概率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