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被測對象的質量與缺陷
通常認為,質量即是產品的一組特性滿足使用要求的程度。使用要求就是產品的“理想”,包括顯性要求和隱性要求兩類。
(1)顯性要求是在成文信息中明示的要求,如用戶在合同中規定的對產品功能、性能的要求,立法機構或立法機構授權的部門在質量標準中規定的強制性要求,或產品研發生產組織在自身規章制度中規定的要求。
(2)隱性要求來自相關方的慣例、一般做法,或者是其他使用要求的必要基礎。隱性要求是不言而喻的,無須在成文信息中規定。
特性是產品所具有的一些可區分的特征,質量特性則是其中與產品使用要求相關的特性,如功能、性能、壽命、可靠性、安全性、適應性、經濟性等方面的定性性質或定量指標。
用來表現質量定量特性的數據稱為質量特性值。根據產品使用要求的形式,可將定量特性分為望目特性、望大特性和望小特性三類。
1.望目特性
望目特性的使用要求一般會給出理想值M和雙向界限TU和TL,理想值。例如,某零件加工尺寸的要求是?20±0.05(mm),則上界限TU=20.05mm,下界限TL=19.95mm,理想值
。望目特性的理想是質量特性值處于雙向公差界限的范圍之內。
2.望大特性
望大特性的使用要求一般會給出下界限TL。如材料強度、家用電器的使用壽命、軟件系統的平均無故障時間、化工品的純度、煤炭的發熱量、一批零件的合格率等指標都屬于望大特性。望大特性的理想是質量特性值不小于下界限TL。
3.望小特性
望小特性的使用要求一般會給出上界限TU。如機械零部件的粗糙度、化工產品的雜質含量、軟件系統的平均響應時間、一批零件的尺寸方差等指標都屬于望小特性。望小特性的理想是質量特性值不大于上界限TU。
站在測試的角度,可以將被測對象的質量理解為“理想與現實的相符程度”。理想與現實的相符程度高,則質量高;理想與現實的相符程度低,則質量低。當理想與現實完全相符時,也可以稱被測對象是“正確”的。
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被測對象,對質量的要求千差萬別。應用在航空航天、軍事、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產品,與人身安全、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密切相關,必然會采用較高的質量標準;而應用在休閑娛樂、社交購物等領域的產品,在質量方面的要求就可以相對低一些。
如果在某個以被測對象為主體的具體事件中,被測對象的現實結果與理想結果存在不可接受的差異——比如不具備定性指標要求的特性,或者定量指標超出上下界限要求,我們稱被測對象存在一個“缺陷”,揭示該缺陷的具體事件被稱為“失效事件”。
缺陷產生于產品的設計研發或生產制造環節。人們依據產品使用要求開展設計和制造活動,在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于是缺陷乘虛而入,造成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偏差。顯然,缺陷是影響被測對象質量的直接原因。檢出缺陷并予以修復,就可以有效提升被測對象的質量水平。當然,不同的缺陷對質量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影響程度越大,缺陷的嚴重程度就越高。譬如在軟件領域,缺陷的嚴重程度可以分為五級,如表1-1所示。
表1-1 軟件缺陷的嚴重等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