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火既濟而土合”的材料學開端
“水火既濟而土合”是明代學者宋應星在其所著的《天工開物·陶埏》中,開宗明義對陶器工藝基礎的高度概括。“土無水,則無黏性和可塑性,不能制成器物。器物不經火燒,則只能是泥塑品,而不能成為耐用的陶器。因而,自從人類掌握了火,水火土即成為人類加以利用,而將一種天然物質(泥土),轉變為另一種有用材料或器物(陶器)的最早的創造性活動之一。陶器的出現和它的工藝發展,使人類早期生活發生過非常重要的變化,它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或野蠻時代的開始,也反映著人類從采集、漁獵向以農業為基礎的生活和生產過渡的變化。”(12)
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工藝制作,是運用手工操作擊打或研磨石材完成的,只改變了材料的形狀,沒有改變材料的性質。陶器的制作技術,不僅把黏土成型為器物的形狀,而且通過火的作用,改變黏土的性質。利用水和火把“土”變成了“陶”,人為地創造了一種自然界原本沒有的新物質材料。“盡管這些早期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質地疏松易碎,但我們的先民們畢竟遠在一萬年前,借水和火的幫助而將泥土經過化學變化制成陶器。”(13)

圖1-13 陶灶具 新石器時代
不同用途和具體功能的炊具,決定了各自的造型基本結構,組合運用更顯示出先民的造型智慧,一些造型的基本結構至今還在沿用
陶器是運用土和水,通過火的作用完成的杰出創造,制陶技術的發明,既是物質產品的制作,也是科學技術的創舉,具有雙重的創造意義。制陶技術是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發明創造,新石器時代陶器與人們的生存休戚相關,是當時定居生活最基本的用器,在生活和生產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制陶技術的發明,從此結束了先民完全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原始材料制作生產生活用品。先民們開始利用大自然提供的黏土,通過水的調和和火的加工,轉化成為“陶”的新物質材料。開始制造出生活中的必需品,有缽、碗、盆、瓶、罐、豆、鬶等多種造型樣式。先民們的創造,從實際需求的基點出發,兼顧審美,使陶器從產生之后,便在朦朧之中開始把功能效用、工藝技藝與形式美觀結合,這也是新石器時代物質文化發展的表征。(圖1-13)
陶具備良好的理化性能,不僅有堅固的質地,而且能夠耐酸堿的腐蝕。經高溫燒造成的陶器基本不會滲漏,適宜儲存生活用水,也可以保存種子和食物,免受鼠蟲侵襲,在原始農耕定居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國蘊藏著豐富的制陶原材料,悠久的燒造歷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燒造陶器的理化性能和外在形式都具有不同特點。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遺留下不同類型和用途的陶器,形成多種風格和特點。自然條件和人的匠心的融合,創造出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夾砂陶、印紋陶、彩繪陶、釉陶等多種類別的制品,可謂類型和樣式豐富,古韻醇厚,蔚為大觀。
黏土經火燒煉“固化”成陶,同時改變原材料的理化性能,并賦予原材料以堅實的質地,在保持成型基本形態的同時成為實用的器物。原始的制陶工藝技術雖然比較簡單,卻奠定了陶瓷工藝實踐的方式方法和認識基礎。
制陶技術的發明,就其利用的材料而論,選擇可塑性良好的黏土,適合于用手工成型的方法,從最簡單的徒手捏塑到泥片圍合,從泥條盤筑到慢輪成型,進而發展到快輪成型的工藝階段。多種成型手法的運用,為制品造型多樣化提供了技術條件,也促使陶器造型日趨成熟,形成不同的造型樣式和風格特點,獨具一格的表現力,使陶器很自然地產生豐富的文化意蘊。
制陶工藝對原材料的要求,不像對制瓷原料那樣嚴格,所利用的黏土之類的原料,只要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經相應的溫度可以燒結“固化”,成為不可逆的陶質材料即可。制陶的原材料在我國各省份都有蘊藏,包括潛質優良的黏土,為制陶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
制陶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及其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為高科技的材料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制陶制瓷工藝技術思想的延伸,形成系統的理論認識,為新材料的研究和創造開拓了廣闊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