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側(cè)影:從軸心時代的李耳到科技社會的李約瑟
- 陳志謙 陳樂濛編著
- 1289字
- 2024-12-30 15:14:42
1 小邦寡民的回望者:老子(約公元前571—約公元前471年)
西周分封
中國遠古就存在部邦制。部邦是由早期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部族發(fā)展而成的原始國家,叫作“氏”。后來部邦的首腦或者邦主也叫作“氏”,這就是氏族的來源。部邦戰(zhàn)爭導致統(tǒng)一制度的形成。統(tǒng)一天下的范圍從泰皇(羲皇或太昊帝)伏羲首先統(tǒng)一黃河流域到農(nóng)皇(炎帝)神農(nóng)統(tǒng)一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再到軒皇(黃帝)軒轅統(tǒng)一泰東各部邦,在中原建立起部邦共主、統(tǒng)一天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所以,伏羲、神農(nóng)和軒轅被后世追謚為三皇。其后五位杰出帝王用武力或文德維護天下統(tǒng)一形成部邦共主制度,他們被后世追謚為五帝——少昊帝金天、顓頊帝高陽、帝嚳[kù]高辛、堯帝(1)陶唐和舜帝有虞。三皇五帝時期是華夏統(tǒng)一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
被選舉為最后一個部邦共主的帝王是夏后氏大禹,他接任天下共主后結(jié)束了部邦共主制度,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以其部邦名稱“夏”為天下統(tǒng)一王朝名稱,即夏朝。不服從的部邦被消滅后又重建部邦,叫作封土建國——封國,再后來叫作諸侯國;服從夏朝的部邦得到夏王護佑也演變?yōu)榉鈬幵谶呥h地區(qū)的部邦一般叫作方國;另外,還有一些不服從但沒有被征討的叫作方國。王朝的王或帝又叫作天子——被神化為天帝的嫡長子及其后裔在人間的代理人。王朝實行世襲傳承制度,封國和方國的國主、君主也實行世襲制,于是部邦共主制被王國世襲制替代。
夏商周三個王朝都有自己的天子直轄國土——都在條件最好的中原地區(qū),封國大多在條件較好的中部地區(qū),后來與天子之國合稱“中國”。除此之外,在邊遠地區(qū)還有面積大小不一、數(shù)量繁多的方國和部邦,甚至松散的部落,只要認同天子的統(tǒng)治地位就不會被征討。因為方國、部邦和部落條件不好,一般不上稅。條件好一點的有出兵的義務——如周朝時夜郎國就曾出兵討伐楚國。封國與方國、部邦、部落條件不同,義務不同,權(quán)力也不同,因此又分為幾個等級,即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五服、六服、九服等最遠最差蠻荒之地的,統(tǒng)稱為荒服。封國中的五爵以侯爵最多,所以封國一般又稱作諸侯國。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重新賜封建立的國家或封國,共有71個,因為都是用周王實際賜封的土地建立的國家,所以稱作實際封國。其中,最初與周王同姓的姬姓封國53個,異姓之國(或有功之臣與前朝貴族,或三皇五帝與夏商王朝后裔的封國)共計18個。53個姬姓封國,周公之后加封2個,共計55個姬姓封國,這55個姬姓封國滅國后以國為姓而演變成55個姬系姓氏。最初的53個姬姓封國里面,姬昌及其兄弟的直系子孫封國為15個,屬于護衛(wèi)周朝的直親封國。這就是左丘明《左傳》和荀況《荀子》說“諸侯國封國七十一,姬姓之國四十和兄弟之國十有五個”的來源。
除了71個封土建國的封國,還有宣布服從周天子而沒有滅國并接受封號的封國、方國,約330個,稱作名義封國。名義封國加上實際封國共約400個(這是《呂氏春秋》說400個封國的歷史來源)。此外,整個姬周王朝(包括西周與東周)時期,四周八方的邊遠地區(qū)的部邦和部落,為了獲得和平安定、圖個“正統(tǒng)”名譽,宣布服從周天子而前來首都上貢的“泛諸侯國”,稱作服國,約有800個(這是《呂氏春秋》等說服國800個的來源)。這800個服國類諸侯國,再加上前面的實際封國和名義封國400個,一共有1200余個泛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