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全3冊)
- 劉薰宇
- 2541字
- 2024-12-31 20:52:42
二 怎樣具體地表示數量以及兩個數量間的關系
學習一種東西,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現在一般人學習只是用耳朵聽先生講,把講的牢牢記住,用眼睛看先生寫,用手照抄下來,也牢牢記住。這正如拿著口袋到米店去買米,付了錢,讓別人將米倒在口袋里,自己背回家就完事一樣。把一口袋米放在家里,肚子就不會餓了嗎?買米的目的,是把它做成飯,吃到肚子里,將飯消化了,吸收生理上所需要的營養,將不需要的污穢排泄出去。所以飯得煮熟,吃掉,消化了,養料得吸收了,污穢得排出去。就算買的是飯,飯是別人喂到嘴里去的,但進嘴以后的一切工作只有靠自己了。學校的先生所能給予學生的只是生米和煮飯的方法,最多是飯,喂到嘴里的事就要靠學生自己了。所以學習是要把先生所給的米變成飯,自己嚼,自己消化,自己吸收,自己排泄。教科書要成為一本教科書,必須有必不可少的材料,先生給學生講課也有少不來的話,正如米要成米有必不可少的成分一樣,但對于學生不是全有用處,所以讀書有些是用不到記的,正如吃飯有些要排出來一樣。
上面說的是學習態度的基本——自己消化、吸收、排泄。怎樣消化、吸收、排泄呢?學習和研究這兩個詞,大多數人都在亂用。讀一篇小說,就是在研究文學,這是錯的。不過,對學習和研究的態度應當一樣。研究應當依照科學方法,學習也應當應用科學方法。所謂科學方法,就是從觀察和實驗中收集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整理。學習也應當如此。要明了“的”字的用法,必須先留心各式各樣含有“的”字的句子,然后比較、分析……
算學,就初等范圍說,離不開數和量,而數和量都是抽象的,兩條板凳和三支筆是具體的,“兩條”“三支”以及“兩”和“三”全是抽象的。抽象的,按理說是無法觀察和實驗的,然而為了學習,我們不妨開一個方便法門,將它們具體化。昨天我4歲的小女兒跑來向我要5個銅板,我忽然想要測試她認識數量的能力,便先只給她3個銅板。她說只有3個,我便問她還差幾個。于是她把左手的五指伸出來,右手將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捏住,看了看,說“差兩個”。這就是數量的具體表示的方便法門。這方便法門,不僅是小孩子學習算學的基礎,也是人類建立全部算學的基礎,我們所用的不是十進數嗎?
用指頭代替銅板,當然也可以用指頭代替人、馬、牛,然而指頭只有十個,而且分屬于兩只手,所以第一步就由用兩只手進化到用一只手,將指頭屈伸著或做出種種形狀以表示不同的數。可是如果數大了仍舊不便。好在人是吃飯的動物,這點聰明還有,于是進化到用筆涂點子來代替手指,到這一步自然能表示更多的數了。不過點子太多也難一目了然,而且在表示數和數的關系時更不方便,有必要將它改良。
既然可以用“點”來作具體地表示數的方便法門,當然也可以用線段來代替“點”。嚴格地說,畫在紙上,“點”和線段其實是一樣的。用線段來表示數量,第一步很容易想到這兩種形式:—,,
……和|,||,|||……這和“點”一樣不方便,應該再加以改良。第二步,何妨將這些線段連結成為一條更長的線段,成為豎的
或橫的
呢?本來用多長的線段表示1,這是個人的絕對自由,任何法律也無法禁止。所以只要在紙上畫一條長線段,再在這線段上隨便作一點算是起點零,再從零開始,依次取等長的線段便得1, 2, 3, 4…
這是數量的具體表示的方便法門。
有了這方便法門,算學上的四個基本法則都可以用畫圖來計算了。
(1)加法——這用不著說明,如圖2-1所示,便是5+3=8。

圖2-1 加法
(2)減法——只要把減數反向畫就行了,如圖2-2所示,便是8 - 3 = 5。

圖2-2 減法
(3)乘法——本來就是加法的簡便方法,所以和加法的畫法相似,只需所取被乘數的段數和乘數的相同。不過有小數時,需參照除法的畫法才能將小數部分畫出來。如圖2-3所示,便是5 × 3 = 15。
(4)除法——這要用到幾何畫法中的等分線段法。如圖2-4所示,便是15 ÷ 3 = 5。

圖2-3 乘法

圖2-4 除法
圖中表示除數的線是任意畫的,畫好以后,便從0起在上面取等長的任意三段01,12,23,再將3和15連起來,過1畫一條線和它平行,這線正好通過5,5就是商數。圖中的虛線210是為了看起來更清爽畫的,實際沒有必要。
看懂四則運算的基礎畫法了嗎?現在再來看兩個數的幾種關系的具體表示法。
兩個不同的數量若是同時畫在一條線段上,是要弄得眉目不清的。假如這兩個數量根本沒有什么瓜葛,那就自立門戶,各占一條路線好了。若是它們多少有些牽連,要同居分炊,怎么辦呢?正如學地理的時候,我們要明確一個城市在地球上什么地方,得知道它的經度和緯度一樣。這兩條線一是南北向,一是東西向,自不相同。但若將這城市所在地的經度畫一張圖,緯度另畫一張圖,那成什么體統呢?畫地球是經、緯度并在一張圖上,表示兩個不同而有關聯的數,現在正可借用這個辦法。
用兩條十字交叉的線,每條表示一個數量,那交點就算是共同的起點0,這樣來源相同,趨向各自的法門,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1)差一定的兩個數量的表示法,如圖2-5所示。
例一:兄13歲,弟10歲,兄比弟大幾歲?

圖2-5 例一圖解
用橫的線段表示弟的年齡,豎的線段表示兄的年齡,他倆差3歲,就是說兄3歲的時候弟才出生,因而得A。但兄13歲的時候弟10歲,所以豎的第十條線和橫的第十三條是相交的,因而得B。由這圖上的各點橫豎一看,便可知道:
(Ⅰ)兄幾歲(例如5歲)時,弟若干歲(2歲)。
(Ⅱ)兄、弟年齡的差總是3。
(Ⅲ)兄6歲時,是弟年齡的兩倍。
……
(2)和一定的兩數量的表示法,如圖2-6所示。
例二:張老大、宋阿二分15元,張老大得9元,宋阿二得幾元?

圖2-6 例二圖解
用橫的線段表示宋阿二得的錢數,豎的線段表示張老大得的錢數。張老大全部拿了去,宋阿二便兩手空空,因得A點。反過來,宋阿二全部拿了去,張老大便兩手空空,因得B點。由這線上的各點橫豎一看,便知道:
(Ⅰ)張老大得9元的時候,宋阿二得6元。
(Ⅱ)張老大得3元的時候,宋阿二得12元。
……
(3)一數量是另一數量的一定倍數的表示法,如圖2-7所示。
例三:一個小孩子每小時走2里(1)路,3小時走多少里?

圖2-7 例三圖解
用橫的線段表示里數,豎的線段表示時數。第一小時走了2里,因而得A點。第二小時走了4里,因而得B點。由這線上的各點橫豎一看,便可知道:
(Ⅰ)3小時走了6里。
(Ⅱ)4小時走了8里。
(1)里,是長度計量單位。常用于計量地理距離,現在被稱為華里、市里,1里等于500米,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長度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