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研究生活風格的心理學方法
- 走向社會的勇氣:教你如何與世界相處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4622字
- 2024-12-24 08:29:16
簡言之,我們接受所有的方法與途徑,以探索個體對待生活中的問題的態度,探索個體對人生意義的看法。個體對人生意義的解釋十分重要,這是個體的思維、情感以及行為的“鉛垂線”。有些個體形成了錯誤的行為動向,他們無法理解真正的人生意義。通過接受指導、教育及療愈,個體可以縮短其錯誤的行為與真正的人生意義之間的距離。自遠古以來,個體的獨特性就已受到關注,這在不少古人的歷史敘述及個人敘述中都有所體現,比如《圣經》、荷馬(Homer)所著的《伊利亞特》(Iliad)與《奧德賽》(Odyssey)、普魯塔克(Plutarch)所著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又稱《對傳》,Parallel Lives)、希臘及羅馬的詩歌、中世紀挪威及冰島的傳奇故事(sagas)、童話故事、寓言及神話等,這些著作的作者對人格的了解非常深刻。在近代,詩人成為最了解個體生活風格的群體,他們將個體的生活、行為及死亡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且不忽略個體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種能力實在令人景仰。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能還有不少無名之輩,他們對人性也有著超凡的理解,并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授給其后代。這些無名之輩與赫赫有名的天才一樣,他們都具備超凡的、深邃的洞察力,能深刻理解人類各種行為的主要動機以及動機之間的聯系,這是他們的天賦,這種天賦來源于他們的同理心及濃厚的社會興趣。比起普通人,他們具備更豐沛的社會情感,因此,他們的人生經驗更加廣泛,學識更加淵博,洞察力也更加深邃。他們能生動地描述個體無數的、細致的表達性動作(expressive movement),且其他人無須進行斟酌與權衡便能理解他們的描述。他們具備預測(divination)的天賦,擁有強大的影響力。通過推測,他們能看到藏匿于各種表達性動作背后的動機及動機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他們能看穿個體的行為動向。很多人將這種天賦稱為“直覺”,認為它只屬于最崇高的靈魂——事實上,它是人類所具有的最普遍的天賦,當面對混亂的生活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時,所有個體常常利用這種天賦解決問題。
由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且問題的形式常常變化,我們不能依賴“條件反射”這種單一的解決方法,否則,我們會不斷陷入新的錯誤之中。生活中的問題千變萬化,且這種變化是永恒的,我們不得不對自己提出嶄新的要求,一再檢驗我們至今已形成的行為模式。就算只是玩紙牌游戲,單靠“條件反射”也是贏不了的。做出正確的推測是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的第一步,而要想做出正確的推測,我們必須成為一個合作者,與自己的同胞和諧相處,積極解決人類遇到的所有問題。不論是推測人類整體歷史的發展,還是推測單個個體的命運,我們都要心系社會中所有事件的未來走向。
在受哲學掌管之前,心理學一直都是一門無傷大雅的藝術,對人性的科學認知源于心理學以及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在嘗試將人類社會中的所有事件歸納為某個綜合的、普遍的定律時,我們不能忽視個體的獨特性。我們要了解所有個體的表現形式(expressive forms)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是顛撲不破的事實。人性成了統領人類社會中的所有事情的基本定律,康德(Kant)、謝林(Schelling)、黑格爾(Hegel)、叔本華(Schopenhauer)、哈特曼(Hartman)及尼采(Nietzsche)等人都對某種無意識的動力展開探索,這種動力也可被稱為“道德律”“權力欲”或者“無意識”,他們在其中發現了某種深不可測的、充滿未知的調節力。當人類活動取代了普遍規律時,反省(introspection)開始流行起來。通過反省,人類可以對精神活動及與精神活動相關的過程進行斷言。然而,由于通過反省所獲得的結果難以做到客觀,這種方法很快便受到詬病。
在技術發展的時代,實驗法獲得廣泛使用。在精心選擇好實驗裝置及研究問題后,我們展開了很多實驗,對感官功能、智力、性格(character)及人格(personality)展開研究。然而,實驗法忽視了人格的連續性,在實驗法中,要想再次看到人格的連續性,我們只能依賴推測。緊隨其后,遺傳學說開始嶄露頭角,它完全放棄考慮人格的連續性,認為擁有能力遠遠比使用能力重要得多。內分泌腺影響理論也忽略了人格的連續性,只關注深感自卑的特殊案例以及其為器官缺陷所做出的補償行為。
隨著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的出現,心理學開始復蘇。在精神分析學中,性欲(sexual libido)被視為人類命運的主宰者,無意識(the unconscious)成了充斥著痛苦的地獄,罪惡感(sense of guilt)成了原罪,天堂般的幸福是不存在的。為糾正對幸福的忽視,精神分析學增加了“自我理想”(ego ideal)這一概念,這與個體心理學中追求完美的“理想”目標如出一轍。通過解讀個體的意識(consciousness),我們仍然能成功地探索個體的生活風格、行為動向及人生意義。然而,精神分析學的學者們沉醉于使用性欲的隱喻,對這種探索毫無興趣。此外,被寵壞了的兒童的世界觀已經霸占了精神分析學,“寵兒”們的心理結構成了精神分析學的常客,與人類進化相關的更深層次的精神生活卻沒有受到重視。精神分析學之所以獲得了短暫的成功,是因為無數的“寵兒”們都樂于將精神分析學的觀點視為普適的規則,他們由此可以更加堅定地遵循自己的生活風格。精神分析學專家們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耐心發展精神分析技巧,不僅認為人類所有的表現性動作與癥狀都與性欲相關,還認為人類活動取決于內在的施虐沖動。個體心理學對第二種觀點明確提出批判,那不過是“寵兒”們為了掩飾自己的怨恨而人為制造的觀點。還有人嘗試對第二種觀點進行調整,將“內在的施虐沖動”視為“進化的沖動”。然而,從悲觀主義的角度看,“死亡沖動”會取代“進化的沖動”而成為獲得成就感的目標,這不是一種積極的調適,而只是人在彌留之際會產生的期望。
個體心理學堅定地擁護進化論的立場,將人類所有的奮進視為對完美的追求。人類對生命、物質與精神的渴望都不可避免地與對完美的追求緊密相連,就我們目前所知,“行為”(movement)是心理的表現形式。所有個體在生命早期都會選擇特定的行為動向,并基于相應的行為動向及相對的自由,使用自己天生的能力、缺點及對周圍環境的第一印象,每種行為動向的性情、節奏及方向都不同。完美的理想往往高不可攀,如果個體一直將現實的自己與完美的理想相比較,那么他會被自卑感占據。如果從“永恒的觀點”及絕對正確性的立場審視人類的行為動向,那么所有的行為動向都是有缺陷的。
每一個文化紀元(cultural epoch)[1]都基于其豐富的思想與情感構建理想自我,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在過往文化紀元所構建的理想自我中看到人類的精神力量,我們應對這種精神力量表示由衷的欽佩。基于這種精神力量,人類無數次構建了理想的社會生活。《圣經》中的“不可殺人”(Thou shalt not kill.)及“愛你的鄰居”(Love thy neighbor.)應被視為最高指令,它們存在于各文化紀元的知識與情感中。它們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其他規則都是進化的產物,它們的存在就如人類的呼吸與直立行走一樣自然,人類基于這些規則構建理想的人類社會,以實現進化的目標。它們為個體心理學提供了“鉛垂線”,所有與進化相悖的目標與行為動向由此得到珍視,個體心理學成了一門“有價值的心理學”。就如醫學科學一樣,個體心理學通過研究和發現推動人類的進化,是一門“有價值的科學”。
不管是探討個體還是集體,自卑感、奮斗及社會情感都是至關重要的三個方面,它們是個體心理學研究的基石。它們所代表的真相可能被忽視,或者以不同的言語表達呈現,這些真相可能被誤解,或者遭遇吹毛求疵。然而,真相不可能被摧毀。要想對任何人格進行準確的判斷,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些真相,必須查明個體的自卑感、奮斗及社會情感的狀態。
在進化的壓力下,很多文明社會得出了錯誤的結論,發展方向偏航,很多個體也是如此。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兒童會創造自身生活風格的精神結構,發展與生活風格相應的合適的情感。盡管兒童尚未理解自己行為背后的情感能力,但是這種情感能力已成為其在日常生活中所發揮的創造力的標準,同時也幫助兒童為應對生活做好準備。基于自己的主觀印象及對成功與失敗的片面認知,兒童為自己設定了某條道路及某個目標,并展望自己的未來。為了了解個體的人格,個體心理學的所有方法都考慮到了個體的優越感目標、自卑感強度及社會情感濃度。在進一步對這三者的關系進行審視后,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關系到個體的社會情感的性質與濃度。對此展開檢驗的方式與實驗心理學中的測驗或醫學案例中的功能測試相類似,但是它與后兩者也有區別,因為設置考驗的主體是生活本身,由此可得知個體與生活中的問題的連接是否緊密。換言之,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個體不能切斷與生活的連接,即不能切斷與社會的連接。我們可由個體的生活風格窺見其對社會的態度,實驗心理學中的測試只能顧及個體的部分生活,無法測出個體的性格或個體在社會中可能做出的成就。為了能了解個體的生活態度,就算是從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2]的角度分析,也需要借鑒個體心理學的觀點。
如果要使用個體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個體的生活風格,我們首先要了解何為生活中的三大問題及個體應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個體應具備充足的社會情感,與生活緊密連接,并具有與他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果個體缺乏合作能力,那么個體的自卑感會非常強烈,自卑感會以各種形式影響個體的生活,并招致相應的后果。逃避與“猶豫的態度”是首要的一種表現形式,患有“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的個體出現相應的身體癥狀與心理現象,且其身體癥狀與心理現象相互影響。為了追求優越感,個體會無視社會情感的重要性,總是關注自己是否實現了征服的目標;個體會進行無休止的奮斗,試圖以“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取代“自卑情結”。如果對某個失敗者的所有身體癥狀與心理現象進行透徹的分析,我們可將其準備不足的原因追溯至其童年早期。由此,我們能成功地獲悉其一成不變的生活風格,并評估出這位失敗者的社會情感濃度——很多失敗者都不具備與他人建立聯系的能力。由此可知,教育家、老師、醫生及牧師的任務便是幫助個體提升社會情感濃度,幫助個體變得更加勇敢。當個體了解其失敗的真正原因,揭露了其強加于自己人生的錯誤意義,由此對人生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時,他會更加勇敢,其社會情感濃度也會得以提升。
要想完成這個任務,我們要對生活中的三大問題進行透徹的了解,要意識到患有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的個體及在生活中不斷失誤的個體具備極低的社會情感濃度。咨詢師必須經驗豐富,要知曉所有可能對個體兒時的社會情感的發展造成阻礙的環境與情境。根據我自身的經驗,要想探索個體的人格,就得了解個體童年早期的回憶,知曉其是家中的第幾個孩子,了解其是否犯過孩子氣的錯誤(如手淫、尿床等),分析個體的白日夢與夜之夢,并了解造成其疾病的外因。在進行詳盡的調查時,不能忽略個體對待醫生的態度。在調查完成后,要非常謹慎地對結果進行評估,且要根據其他既定事實對所得出的結論不斷進行檢驗。
注釋
[1]文化紀元論(cultural epoch theory)是一種教育理論,主張個人的發展無論在道德或智能上均復演種族成長的各個階段,故在教育上應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情形,據此進行教育活動,并應擷取過去人類發展的經驗,以幫助兒童成長。文化紀元論認為人類文化的成長呈階段性的變化,如從漁獵文化到畜牧文化再到農業文化等。文化紀元論的主張在目前已不為學者接受,因為其理論基礎沒有獲得人類學家、社會學家乃至生物學家的證實。
[2]格式塔學派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興起于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又稱為完形心理學。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即模式、形狀、形式等,意思是指“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整體不同于其部件的總和。例如,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純粹從對花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感官信息而來,還包括我們對花過去的經驗和印象,加起來才是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