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在楚國襄陽南漳這個地方,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一說荊山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jīng)仔細尋找,終于在山中發(fā)現(xiàn)一塊玉璞(一種未經(jīng)加工雕琢的玉)。
卞和這個人比較老實,撿到了這么大塊寶貝,認為自己不應該私自收藏,而是將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亦稱楚蚡冒)。
楚厲王當即讓玉匠(治玉的匠人)進行鑒定,玉匠的鑒定水平很一般,鑒定的結果是“這是塊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自己,于是砍掉他的左腳。
不久,楚厲王去世了,楚厲王之弟熊通殺楚厲王之子自立,是為楚武王。
相比自己的哥哥,楚武王能力上要突出許多,他在位期間,不僅拓展了江漢地區(qū)的疆域,而且建立了強大的軍隊,幾乎統(tǒng)一了整個江漢流域,但這都是開疆拓土上,在鑒賞能力上楚武王和自己的哥哥楚厲王差不多。
然而,這一點被砍了一只左腳的卞和并不知曉,他固執(zhí)的認為,自己撿到的璞玉是一塊寶貝,執(zhí)意要送給新君楚武王。
和哥哥楚厲王一樣,得到了璞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玉匠進行鑒定,鑒定的結果并無變化,卞和送上來的依舊是一塊毫無用處的石頭。
這下,可憐的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楚武王下令砍去了右足,可卞和并沒有因此放棄。
在他看來,這塊璞玉就是寶貝,楚厲王和楚武王不識貨,楚國一定還有識貨的人。
很快,楚國迎來了第三位國君楚文王。
楚文王和自己父親(楚武王)以及伯父(楚厲王)不同,他早年受過嚴格教育,他的師傅是從申國請來的,史稱“保申”(亦稱葆申)。因楚武王在位長達五十一年,所以楚文王繼位時已人到中年了。
得知楚文王繼承王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
消息傳來,楚文王很好奇,就派人去問卞和:“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傷?”
卞和感嘆說:“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币馑际牵也⒉皇且驗楸幌髯愣鴤模且驗閷毷豢醋魇^,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
或許是這一番話引起了楚文王內(nèi)心的觸動,他直接命人剖開這塊璞玉,結果得到了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寶貝三易其手,最終在自己的手里大放光彩,楚文王很得意也很喜歡,所以他沒有讓人雕琢成器,而是將其當作珍寶收藏了起來,因這塊寶玉是卞和發(fā)現(xiàn)的,楚文王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后世傳說的和氏璧。
而獻寶的卞和,楚文王褒其忠心,曾以陵陽侯加封。但卞和心灰意冷,情愿歸老荊山,最終以血淚唱出《悲歌》:“進寶得刑足離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蕓兮,斷者不續(xù)豈不冤兮……”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