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21世紀重讀《資本論》
- 李翀
- 19字
- 2024-12-24 18:14:38
第一章 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分工理論研究
第一節 馬克思的分工理論
一、企業分工
(一)企業分工的定義和分析方法
分工是古典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恩格斯曾經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到目前為止一切生產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會內部的分工,另一個方面是每個生產機構內部的分工。”[1]因此,筆者分析的馬克思的分工理論,主要是企業分工和社會分工的理論。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從研究工場手工業的分工開始的。所謂企業分工是一種勞動的社會形式,是指在同一個企業內不同的工人專門從事相互聯系的不同工序的勞動以生產同一種產品。馬克思對企業分工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1847年的《哲學的貧困》、1857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63年的《經濟學手稿(1861—1863)》、1867年的《資本論》第一卷中,都用較大的篇幅研究了企業分工。
在馬克思看來,如果從抽象意義分析企業分工,也就是從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來分析企業分工,那么它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屬于生產力的范疇。顯然,不論處于什么社會形態,都存在協作意義上的企業分工。馬克思曾經明確指出:“由協作和分工產生的生產力,不費資本分文。這是社會勞動的自然力。”[2]但是,如果從具體意義分析企業分工,那么它總是在一定的所有制條件下人與人形成的協作關系,它體現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因而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在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階段,從具體意義分析的企業分工就是從價值增殖過程來分析企業分工。馬克思曾指出,在企業分工的問題上,早期古典經濟學者,如配第(W.Petty)與斯密(A.Smith),相比之下更透徹地看到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資本主義性質,將研究企業分工的重點放在數量和交換價值上,而以前的古典經濟學者都將企業分工的研究重點放在質量和使用價值上。[3]馬克思的話表明,企業分工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研究,一個角度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個角度是生產交換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盡管馬克思更重視生產交換價值意義上的企業分工,但并沒忽視生產使用價值意義上的企業分工。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他的著述中多次提到,企業分工不僅是勞動的生產力,更重要的是,企業分工是資本的生產力。[4]勞動的生產力就是從生產使用價值的角度來分析的企業分工,資本的生產力就是從生產交換價值的角度來分析的企業分工。
(二)企業分工的決定因素
馬克思分析了企業分工的前提。按照馬克思的看法,從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來看,企業分工的前提是工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數量聚集達到一定程度。馬克思指出“進行分工的前提是:(1)工人的集結。……(2)勞動工具的集中。……(3)原材料的增加”[5]。但是,從生產交換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來看,企業分工的前提是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他指出:“工場手工業是以兩種方式產生的。一種方式是:不同種的獨立手工業的工人在同一個資本家的指揮下聯合在一個工場里,產品必須經過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但是,工場手工業也以相反的方式產生。許多從事同一個或同一類工作(例如造紙、鑄字或制針)的手工業者,同時在同一個工場里為同一個資本所雇用。”[6]企業分工作為勞動的社會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深化。馬克思指出:“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在工場手工業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態。”如果說手工制造業是企業分工的典型形態,到了機器大工業,企業分工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馬克思指出:“隨著發明的增多和對新發明的機器的需求的增加,一方面機器制造業日益分為多種多樣的獨立部門,另一方面制造機器的工場手工業內的分工也日益發展。”[7]
(三)企業分工的勞動生產力
馬克思從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的角度分析了企業分工的作用,指出企業分工可以從下述六個方面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一,提高勞動者的熟練程度。馬克思指出:“終生從事同一種簡單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個身體變成這種操作的自動的片面的器官,因而他花費在這一操作上的時間,比循序地進行整個系列的操作的手工業者要少。但是,構成工場手工業活機構的結合總體工人,完全是由這些片面的局部工人組成的。因此,與獨立的手工業比較,在較短時間內能生產出較多的東西,或者說,勞動生產力提高了。”[8]
第二,節約不同操作的轉換時間。馬克思指出:“一個在制品的生產中依次完成各個局部過程的手工業者,必須時而變更位置,時而調換工具。由一種操作轉到另一種操作會打斷他的勞動進程,造成他的工作日中某種空隙。一旦手工業者整天不斷地從事同一種操作,這些空隙就會縮小,或者說會隨著他的操作變化的減少而趨于消失。在這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者是由于增加了一定時間內勞動力的支出,也就是提高了勞動強度,或者是由于減少了勞動力的非生產耗費。”[9]
第三,創造專門化的勞動工具。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率不僅取決于勞動者的技藝,而且也取決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勞動工具的分化和勞動工具的專門化,是工場手工業的特征,前者使同類的工具獲得了適合于每種特殊用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后者使每種這樣的特殊的工具只有在專門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發揮作用。”[10]
第四,節省不同生產階段的運輸時間。馬克思指出:“由于這種工場手工業把原來分散的手工業結合在一起,因此就縮短了制品的各個特殊生產階段之間的空間距離。制品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階段所需要的時間減少了,同樣,用在這種轉移上的勞動也減少了。這樣,同手工業相比,勞動生產力提高了。”[11]
第五,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商品。馬克思指出:“各種操作不再由同一個手工業者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完成,而是分離開來,孤立起來,在空間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種操作分配給一個手工業者,全部操作由協作工人同時進行。這種偶然的分工一再重復,顯示出它特有的優越性,并漸漸地固定為系統的分工。”[12]
第六,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強度。馬克思指出:“很明顯,各種勞動因而各個工人之間的這種直接的互相依賴,迫使每個工人在自己的職能上只使用必要的時間,因此在這里形成了和獨立手工業中,甚至和簡單協作中完全不同的連續性、劃一性、規則性、秩序性,特別是勞動強度。”[13]
(四)企業分工的資本生產力
馬克思從生產交換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來分析企業分工,指出企業分工的資本主義性質。勞動分工在家庭手工業就出現了,而家庭手工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初級形態。到了手工制造業發展階段,分工成為手工制造業發展的基礎,而手工制造業已經是資本主義的工業形態了。由于馬克思分析的是手工制造業的分工,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節就以“工場手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為題,明確指出了手工制造業的分工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一種手段。
馬克思指出:“數量較多的工人受同一資本指揮,既是一般協作的自然起點,也是工場手工業的自然起點。”“工場手工業分工作為社會生產過程的特殊的資本主義形式,——它在當時的基礎上只能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中發展起來,——只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即靠犧牲工人來加強資本(人們把它叫做社會財富,‘國民財富’等等)自行增殖的一種特殊方法。”[14]
馬克思還指出:“分工是一種特殊的、有專業劃分的、進一步發展的協作形式,是提高勞動生產力,在較短的勞動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工作,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能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15]
因此,馬克思得出了分工是資本生產力的論斷。他指出:“由分工即勞動的這種社會存在形式引起的生產力的提高不再是工人的生產力,而是資本的生產力。”[16]
(五)企業分工產生的矛盾
由于手工制造業的分工是在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條件下的分工,它使工人失去獨立生產一種產品的能力而只能從事局部的操作,從而使工人更加依附于資本家。馬克思指出:“工場手工業分工不僅只是為資本家而不是為工人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而且靠使各個工人畸形化來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它生產了資本統治勞動的新條件。因此,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17]馬克思還指出:“工人受到這種天命的支配是由于他的勞動能力變成了完全片面的職能,這種片面的職能離開總機構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它完全要依賴于這個總機構。工人本身變成了這個機構的一個簡單的零件。”[18]
另外,由于手工制造業的分工是在資本家管理下的勞動分工,它勢必加劇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指出:“獨立的農民或手工業者所發揮(雖然是小規模地)的知識、判斷力和意志,……現在只是對整個工場說來才是必要的。生產上的智力在一個方面擴大了它的規模,正是因為它在許多方面消失了。局部工人所失去的東西,都集中在和他們對立的資本上面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產物,就是物質生產過程的智力作為別人的財產和統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19]馬克思十分關心工人階級在企業分工下工作的單調和枯燥狀態,他指出:“某種智力上和身體上的畸形化,甚至同整個社會的分工也是分不開的。但是,因為工場手工業時期大大加深了勞動部門的這種社會分裂,另一方面,因為它以自己特有的分工才從生命的根源上侵襲著個人,所以工場手工業時期也首先給工業病理學提供了材料和刺激力。”[20]
二、社會分工
(一)社會分工的形成機制
馬克思明確地區分了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馬克思指出:“單就勞動本身來說,可以把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工業等大類,叫做一般的分工;把這些生產大類分為種和亞種,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場內部的分工,叫做個別的分工。”[21]由此可見,馬克思將分工劃分為一般的分工、特殊的分工和個別的分工,其中一般的分工和特殊的分工就是社會分工。馬克思雖然沒有重點研究社會分工,但是還是指出了社會分工的特征和形成機制。
馬克思認為,商品交換是社會分工形成的前提。他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這種自然的差別,在公社互相接觸時引起了產品的互相交換,從而使這些產品逐漸變成商品。交換沒有造成生產領域之間的差別,而是使不同的生產領域發生關系,并把它們變成社會總生產的多少互相依賴的部門。在這里,社會分工是由原來不同而又互不依賴的生產領域之間的交換產生的。”[22]
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的發展產生了私有制和國家。他指出:“分工包含著所有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產生的分工和社會分裂為單獨的、互相對立的家庭這一點為基礎的。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因而也產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原始形態在家庭中已經出現,在那里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隸。……其次,隨著分工的發展也產生了個人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同時,這種共同的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為彼此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國家的姿態而采取一種和實際利益(不論是單個的還是共同的)脫離的獨立形式,也就是說采取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23]
因此,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形成了各種所有制形式。馬克思指出:“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就是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根據個人與勞動的材料、工具和產品的關系決定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第一種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種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第三種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24]
馬克思的研究重點是企業分工,對社會分工沒有給予很大的關注。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則明確地指出了三次社會大分工:“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于是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此外它又加上了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它創造了一個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25]
恩格斯證實了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分工導致私有制產生的論斷。他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并且使生產場所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歷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制。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至于畜群怎樣并且在什么時候從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變為各個家庭家長的財產,我們至今還不得而知。不過,基本上,這一過渡一定是在這個階段上發生的。隨著畜群和其他新的財富的出現,在家庭中便發生了革命。謀取生活資料總是男子的事情,謀取生活資料的工具是由男子制造的,并且是他們的財產。”[26]
(二)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的聯系與區別
馬克思分析了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的聯系與區別,并且指出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的區別不僅是程度上的而且是本質上的。
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的聯系表現在下述兩個方面:
第一,一定數量勞動者的聚集是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的物質前提。馬克思指出:“一定量同時使用的工人,是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的物質前提,同樣,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是社會內部分工的物質前提。”
第二,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具有相互推動的關系。馬克思指出:“工場手工業的分工要求社會內部的分工已經達到一定的發展程度。相反地,工場手工業分工又會發生反作用,發展并增加社會分工。”[27]
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的本質區別表現在下述四個方面:
第一,在社會分工中,個別勞動者生產商品。但是在企業分工中,許多個別勞動者共同生產商品。馬克思指出:“使牧人、皮匠和鞋匠的獨立勞動發生聯系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們各自的產品都是作為商品而存在。反過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特點是什么呢?那就是局部工人不生產商品。變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產品。”
第二,在社會分工中,勞動者是通過商品交換發生聯系的。在企業分工中,勞動者是在資本家的雇傭下發生聯系的。馬克思指出:“社會內部的分工以不同勞動部門的產品的買賣為媒介;工場手工業內部各局部勞動之間的聯系,以不同的勞動力出賣給同一個資本家,而這個資本家把它們作為一個結合勞動力來使用為媒介。”
第三,在社會分工中,生產資料掌握在不同的商品生產者手里。在企業分工中,生產資料掌握在同一個資本家手里。馬克思指出:“工場手工業分工以生產資料積聚在一個資本家手中為前提;社會分工則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互不依賴的商品生產者中間為前提。”
第四,社會分工是由市場調節的,企業分工是在專制下決定的。馬克思指出:“在工場手工業中,保持比例數或比例的鐵的規律使一定數量的工人從事一定的職能;而在商品生產者及其生產資料在社會不同勞動部門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發揮著自己的雜亂無章的作用。”[28]
三、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歷史地位
在17世紀古典經濟學開始形成的時候,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尚未發生,科學技術對經濟的影響并不明顯,因此古典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顯然,在科學技術的作用并未顯現的條件下,社會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成為最明顯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
斯密曾經對企業內部分工作了充分的論述,并將它看作國民財富增長的基本原因。他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第一篇中,用三章的篇幅論述了勞動分工。斯密以扣針制造業為例,說明在18種操作分別由18個人承擔的條件下,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斯密認為,勞動分工的優越性在于:提高勞動者的熟練程度,減少因工作轉換而發生的時間的損失,推動可以簡化和節省勞動的機械的發明。
但是,斯密認為企業內部分工的原因是人類交換的傾向,是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傾向。[29]顯然,斯密混淆了社會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企業內部分工是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個企業內來制作同樣的產品,但社會分工是人們聚集在不同的企業制作不同的產品。企業內部分工不是由產品的交換引起的,社會分工才是由產品的交換促成的。
馬克思批評斯密混淆了社會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從而忽略了分工的資本主義性質。他指出:“第一類分工是社會勞動分成不同的勞動部門;第二類分工是在生產某個商品時發生的分工,因而不是社會內部的分工,而是同一個工廠內部的社會分工。作為特殊生產方式的工場手工業就是后一種意義上的分工。亞當·斯密沒有區別兩種意義上的分工。因此,后一類分工在他看來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所特有的東西。”[30]
但是,馬克思也肯定了斯密分工理論的貢獻。他指出:“斯密考察分工的主要功績在于,他把分工放在首位,強調分工的意義,同時直接把分工看作勞動(即資本)的生產力。”[31]按照筆者的理解,馬克思之所以使用括號,是因為斯密只意識到分工產生的勞動的生產力,但是分工還同時產生資本的生產力。
馬克思的分工理論超越了斯密的分工理論,形成了完整的分工理論:
第一,除了認同斯密提出的勞動分工的優越性以外,馬克思還指出勞動分工還具有另外三個優越性:一是以前在時間上依次進行的各個生產階段,現在可以在空間上齊頭并進了,這樣能夠在短時間生產出大量的產品;二是不同生產階段的空間距離縮短了,節約了原材料運輸的時間;三是工序的銜接使一組工人勞動的結果成為另一組工人勞動的始點,從而加強了勞動的強度。
第二,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克服了斯密分工理論的不足。他明確區分了社會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正如前文指出的,馬克思詳細說明了社會分工和企業分工的聯系和區別。另外,馬克思的分工理論還強調了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的資本主義性質。馬克思明確指出,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分工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發展階段,勞動分工的發展使工人更加依附于資本家,并加劇了資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這樣,馬克思不但從生產使用價值的角度分析了企業分工,而且從生產交換價值的角度分析了企業分工,全面揭示了企業分工的性質、特點和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