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教子第二

子不教,父之過,故《顏氏家訓》把《教子》置于顯要地位。顏之推在文中提出了教子的幾個基本原則,如教育子孫要從小時候開始;不可過分溺愛孩子,否則容易遭受災禍;教育子孫應講究方法等,至今讓人受益無窮。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譯文

聰明的人不用怎么教導就能成才;蠢笨的人百般教導也難有收益;正常的普通人,不教導就不明白事理。古時候圣君就有胎教的方法:嬪妃懷上孩子三個月后就要搬出皇宮住在別處,不看不該看的東西,不讓聽到不該聽的東西,欣賞音樂和口味習慣等都要按禮儀進行控制。這些方法都記錄在玉牘上,收藏在銅柜里。等孩子出生后,剛會笑就安排好太師、太保,開始對他們進行仁、孝、禮、義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和練習。普通人雖然不能這樣做,但也應該在孩子會識人、明白大人的喜怒時開始教育他,大人允許他們做才做,不允許他們做就要停手。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時,就不用動不動用鞭、杖來懲罰了。父母對孩子既要保有一定的威嚴,又要不失慈愛,這樣子女就會既心存敬畏又滿懷孝心。我見現在有些為人父母的,對子女不會教育,只是一味地溺愛,還不以為意。對子女的飲食、言行任其所為,要告誡的反而夸獎,要訓斥的反而嬉笑,等孩子長大懂事了,就會認為理應如此。慢慢地,孩子形成了驕橫傲慢的習慣,這時才想到要去制止或糾正,但就算對孩子鞭抽、棍打,哪怕打死也沒什么用了,這樣只會使子女怨恨,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后難免道德敗壞。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俗語說:“教導媳婦要趁她剛嫁到,教育兒子要趕早。”這話說得對啊!

原文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于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譯文

一般不能好好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想讓子女去犯罪,不過是不想責罵呵斥孩子,不忍心讓子女承受被荊條抽打皮肉的苦楚而已。這好比是治病,如果子女生病了,難道做父母的能夠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孩子嗎?還應該再好好想想那些常常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莫非他們就愿意過于苛刻嚴肅地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嗎?這的確是不得已啊!

大司馬王僧辯的母親魏老夫人,品行嚴謹端正;王僧辯在湓城(今九江)的時候,手下統領三千士卒,并且年過四十了,但只要有稍稍不稱老夫人的意,老夫人就會用棍棒教訓他。正因為這樣,王僧辯才能建立功業。梁元帝的時候,有一個聰明有才氣的學士,父親對他從小過于寵愛,沒有嚴加管教;只要他說了一句漂亮話,當爹的就要讓過往的行人都知道,一年到頭贊不絕口;如果他有件事情沒做好,當爹的就為他文過飾非,希望他自己能夠悄悄地改掉。等到學士成年以后,粗暴傲慢的習氣日益增長,最終因為口不擇言,被周逖抽出了腸子,他的血被拿去涂抹戰鼓。

原文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譯文

做父親的要有父親的威嚴,不能對孩子過分親昵;親人之間相愛,不能不拘禮節。不拘禮節,那么慈愛孝順都難以實現;過分親昵,那么怠慢之心就會產生。從那有身份的讀書人來看,都是父子二人分開住的,這是防止過分親昵的辦法;晚輩替長輩抓搔,之后要把被子捆好懸掛起來,把枕頭放進箱子里,這就是講究禮節的教導。有人要問:“陳亢很喜歡聽那些有識之士與自己的孩子保持距離的事,這是為什么呀?”我回答說:“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啊!大概那些有識之士都不愿意自己來教授自己的孩子,因為《詩》中寫有諷刺罵人的言辭,《禮》中寫有不便言傳的勸誡,《書》中寫有違禮興亂的記錄,《春秋》中寫有對淫亂行為的譏諷,《易》中寫有備物致用的卦象,這些都是當父親的不好直接向孩子教授的,所以君子都不會親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原文

齊武成帝子瑯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后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后竟坐此幽薨。

譯文

齊武成帝的三兒子瑯邪王高儼,是與太子高緯同母所生的親弟弟,他天性聰慧,武成帝和明皇后都深愛他,吃的、穿的都和太子一模一樣。武成帝常常當面贊美他:“這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啊,長大了必成大器。”等到太子即位以后,瑯邪王遷到北宮去住,他所受的待遇太過優厚,甚至越過禮數,與他的兄弟們都不一樣;即使這樣,太后還覺得優待不夠,常常念叨。瑯邪王十歲左右時,驕橫放肆沒有節制,吃穿用度,一定要和皇帝哥哥一樣。曾經有一次,他到南殿覲見皇帝,正好碰到典御官和鉤盾令把剛剛從地窖里取出的冰塊以及早熟的李子進獻給皇帝,就派人去要,沒有得到就大發脾氣,罵道:“皇帝有的,我怎么就沒有呢?”一點都不明白君臣有別,他的其他行為大抵都是這樣放肆。有識之士多指責他是古代叔段、州吁之類人。后來,瑯邪王厭惡宰相和士開,于是假傳圣旨將他殺了,又怕有人來救,竟然下令手下的軍士嚴守殿門。其實他并沒有造反之心,得到安撫之后就撤了兵,后來還是因為這件事情被朝廷秘密處死了。

原文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譯文

父母喜愛自己的孩子,卻不能一視同仁,這也是自古就存在的問題。聰明俊俏的孩子自然值得賞識喜愛,頑皮遲鈍的孩子也應該得到憐愛。那些偏愛孩子的人,本來是想要給孩子更多的愛,結果反而會因此給他招來禍害。共叔段的死,其實是他母親造成的,趙王如意被殺,其實是他父親造成的。至于劉表整個家族全部傾覆,袁紹土地盡失兵卒死亡,都像靈龜、明鏡一樣可以借鑒啊。

原文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譯文

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對我說:“我生了個兒子,現年十七歲,很擅長公文寫作,我教授他鮮卑族的語言和彈奏琵琶,他漸漸地也能夠領悟了,用這樣的長處去服侍公卿們,那些公卿沒有一個不寵愛他的,這同樣是重要的事情啊!”我當時低著頭沒有回答他。這人教育孩子的理念真是讓人奇怪啊!如果因為做那些職業就可當上公卿宰相,我也不愿讓你們去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托里县| 迁西县| 阿鲁科尔沁旗| 综艺| 威海市| 聂拉木县| 余庆县| 凉城县| 当阳市| 汽车| 日照市| 汝阳县| 澄迈县| 岐山县| 九龙城区| 兴隆县| 南平市| 罗山县| 炎陵县| 蕲春县| 东台市| 枣阳市| 舟曲县| 拜城县| 彭阳县| 华蓥市| 鹤壁市| 库伦旗| 安顺市| 庐江县| 永清县| 伽师县| 沙洋县| 张家口市| 钟山县| 阜宁县| 万盛区| 荣昌县| 左权县|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