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生錢:從存小錢到財富自由
- 邢智偉
- 3151字
- 2024-12-11 17:17:52
自序 系統性地了解個人財富管理
為了將問題變得更直觀,在具體論述個人財富管理問題前,我們先來解析一段文藝創作中的文本。
在撰寫本書時,電視劇《繁花》[1]正在全國熱映。劇中有一個叫作“爺叔”的角色令我印象深刻?!盃斒濉痹谏虾T捓镉脕矸Q呼和父親同輩但年紀相對于父親較小的男性長輩,是一個尊稱。這個角色似乎廣泛代表了商界中那些值得尊敬的老前輩。
王家衛是世界知名導演,爺叔的扮演者游本昌則是國家一級演員,在兩人的合作下,這位精明能干的上海商界“老法師”在劇中為觀眾帶來了不少通俗易懂且富有內涵的金句。我選出其中三段和錢有關的臺詞文本,它們正好和這本書的內容產生了關聯性,以下是我的解讀。
文本一:“一個男人應該有三個錢包。第一個,是你實際有多少錢;第二個,是你的信用,人家錢包里的錢,你可以調動多少;第三個,是人家認為你有多少錢。”
我的解讀:個人資產(金錢)從本質上講是可以(及需要)進行分類的。本書的關注點聚焦于“實際有多少錢”這個議題,探討對于大眾來說,怎樣劃分個人資產才能使得支出和收入保持平衡,并盡可能地讓自己的存款越來越多,為更長遠的優質生活打好基礎。
文本二:“紐約的帝國大廈,從底下跑到屋頂,要1個鐘頭,從屋頂跳下來,只要8.8秒,這就是股票?!?/p>
我的解讀:任何投資都充滿了風險,有些甚至可以讓人頃刻間破產。如果沒有最基本的理財知識和素養,也不愿去學習、吸收包括本書在內的相關理財知識,那么投資理財就如同開盲盒,而且最壞的下場可能就類似于8.8秒從帝國大廈墜落的速度失去財產。
文本三:“戲要一幕一幕唱,飯要一口一口吃?!?/p>
我的解讀:投資理財雖然以收益為目標,但如果既沒有從日常消費和日常收入開始周密計算,也沒有制定嚴謹合理的投資策略,那么想要“一口吃飽”是不現實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雖然觀眾對以上臺詞的解讀可能會和我不同,但借著這三段文本和三個解讀,我希望告訴親愛的讀者,本書的初心就是幫助你們解決個人財富管理的一系列難題,找到科學的方法來規劃每天的開支,并了解最基礎的投資知識,利用外部資源,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嘗試配置個人的資產。
對個人財富的積極管理刻不容緩
我的爺爺生前經常告誡我們這些小輩要懂得“做人家”(上海話,指節約),要知道每一粒大米都是辛苦勞動所得,都需要珍惜。年少時的我還沒有多少感觸,直到多年后面對生活中的各項開銷和財務問題時,才又想起爺爺的教導。各位讀者朋友,你們有沒有思考過生活中有多少開支和消費是毫無規劃性的浪費?如果有,那么下一個問題便是:我們該如何系統地規劃好個人的收入和支出?
我在美國讀碩士期間,曾經參與了一個公益項目,為所在城市貧困地區公立學校的中學生上一堂關于理財的小課程。其間,我詢問了臺下的美國中學生一個問題:“你們能否說出自己知曉的理財方法?”
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父母的401(K)計劃”。
“401(K)計劃”簡單講就是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參與繳費的基金投資養老計劃,類似于企業年金,是政府養老保險以外的一種補充養老保障。員工每月從工資中拿出不超過一定限額的資金存入該賬戶,退休后能夠領取這筆資金。在此期間,這筆錢會被委托給投資機構全權負責并投資于共同基金、集合投資基金等多種資產中,收益和風險由員工承擔。當前美國共同基金行業(類似于我國的公募基金)中有大量資金來源于該計劃。
這提醒我們,除基本“五險一金”中的養老金以外,還需考慮作為養老補充功能的資產保值和增值途徑,目標是為個人退休或者遠期重要支出做準備。相信誰都不希望自己退休后因為領的退休金相對以往的工資大幅下降而影響生活質量。而問題是,要如何制訂個人的資產保值和增值計劃呢?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刻告誡自己要圍繞“技術訣竅和專業知識”(know-how)進行創作,要讓讀者通過本書所獨創的“個人財富管理模型”“后袋資產配置模型”等方法,跟隨我的思路從零開始思考,按部就班地研究并且掌握組成這些模型的各種概念和實操案例,真正汲取實用、有可操作性的關鍵內容。換句話說,我期待本書能拋磚引玉,為對上述議題還沒有充分準備的讀者開啟實質性的第一步,并促使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持續性的思考和實踐。
我曾經在美國一家管理資產總額超過100億美元的捐贈基金投資辦公室工作。這項工作除了教會我如何開展資產配置的初步研究及提高我對各類基金的熟悉程度,還讓我獲得了一個關鍵性的啟示:任何關于投資的研究都需要建立在行業“巨人”的經驗和優質外部資料的基礎上,不能閉門造車。
在撰寫本書時,我不但屢屢回顧了自己在那里工作時各位前輩傳授給我的知識,還重點研究了大衛·史文森、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ett)、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和瑞·達利歐(Ray Dalio)等投資界“巨人”的相關著作和公開言論。我還查閱了包括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和哈佛大學捐贈基金在內的很多頭部機構的公開研報和年報。在這些研究和文獻匯總的基礎上,我結合對國內市場和當代年輕人生活的實際觀察與思考,撰寫出本書。
據瑞銀集團(UBS)發布的《2023年全球財富報告》,截至2022年年底,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21世紀全球私人財富中位數增長了5倍。有了財富只是第一步,怎么財富保值已成為很多人面對的一大難題。這再次提醒我們盡快建立合理的個人消費、制訂理財計劃的緊迫性。
本書受眾和推薦閱讀路徑
本書適合不同背景的各類讀者閱讀。
對于“理財小白”型讀者,本書的最大價值可能在于系統性地整理出了人們日常消費規劃、平時閑錢的儲蓄方法,以及財富管理等基礎知識,以指引各位“零基礎”的讀者以實踐為基礎,通過本書快速掌握實用的理財技能。
對于“理財小達人”型讀者,本書則基于歷史數據和實操分析,提供了借鑒大型機構真實案例的個人財富管理模型等知識,起到為更高階投資理財實踐“拋磚引玉”的作用。
如果按照金庸先生小說中的武功秘籍來類比本書各章節的作用,那么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章類似于“功夫招式”,更多的是在描述日常財務規劃的基本套路,目的是為讀者勾勒出勤儉、合理的消費觀和理財觀。
第一章重點梳理了當代人所面臨的關鍵財務問題,尤其是幫助讀者理解適用于普通人的合理理財觀與消費觀,并著重介紹原創的“個人財富管理模型”,以及工具屬性十足的“個人T型記賬法”。
第二章的重點是提醒讀者除了關心個人財富那些事,還需要對宏觀經濟知識有所理解。本章探討了人們如何將口袋里的錢區分為“前袋”和“后袋”,并詳細論述了這種分類方法的特征、優點和構建過程。
從第三章開始,本書的內容更加貼近“內功心法”,更加接近“實戰”,與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和較專業的理財知識的聯系更加緊密。
第三章延續“后袋”這個概念,強調個人保值“后袋”資產的重要性。本章創新性地引入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會等大型機構的資產配置理念為個人所用,并精選出最相關的各類基礎知識進行講解。
第四章完全圍繞“后袋資產配置模型”這個本書最核心的方法展開。從其構建過程一直到其使用要點,并參考主流機構研究的工序,運用歷史數據和分析,使讀者能更快地理解模型中的各類資產配置邏輯和風險要點。
第五章更加類似于一篇論文的結尾部分。前文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和論點,此處則嘗試回溯“后袋資產配置模型”潛在的問題,探索生成式大語言模型對后續模型改進的潛力,以及總結隱藏在“后袋資產配置模型”中的“定投”等思維模式。
基于本書各章節存在循序漸進的內在聯系,不管讀者的理財知識背景如何,我都建議從頭開始閱讀。從練好個人財富管理的“功夫招式”開始,循序漸進,深入修煉較難的投資組合體系的“內功”。更重要的是融會貫通全書的內容,充分利用本書所獨創的方法和模型,結合個人實際和其他學習資料,為實現財富自由的目標而長期努力修行。
總而言之,開始行動才是關鍵!請參照我的思路,利用本書開啟生錢有道的探索之旅吧!
[1]該電視劇由王家衛執導,改編自金宇澄所著的茅盾文學獎同名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