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助推:我們如何更環保
- 盧樂書
- 930字
- 2024-12-10 17:02:25
推薦序二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家關注的重要話題。自18世紀以來,眾多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就此提出了多種理論。從英國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穆勒的“靜態經濟理論”到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的“排污權交易理論”,關于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兩個多世紀。
隨著理論的發展,經濟學經歷了嚴謹的理論假設、框架構建和模型迭代,對理性人假設的修訂促使行為經濟學逐步興起,為理解人的經濟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如何從行為理論的角度探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成了一個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進入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經濟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也面臨著平衡綠色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問題。歷史和實踐表明,理論研究在推動經濟的綠色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綠色與發展的問題,是中國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實現實體經濟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之一。
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綠色發展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既是工具也是成效。作為過程和結果的綠色經濟,注重可持續消費與生產過程優化,強調在創造經濟繁榮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而作為工具和成效的綠色經濟,強調工具創新,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調節資金流向,推動經濟向更加可持續的結構轉型。
當前,全球消費端的綠色低碳轉型速度遠滯后于生產端。在先行探索中,中國率先嘗試了碳賬戶,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案例。《綠色助推》一書基于行為經濟學在理性人假設上的發展,研究針對個人的具體政策制定及內生綠色行為機制的構建。該書結合中國碳賬戶實踐案例,闡釋了經濟學理論在碳賬戶金融科技產品中的應用,并探討了以此提升人民社會福利的潛力。作者盧樂書從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經濟個體出發進行分析,既讓我們見證了綠色經濟發展的人民性,又讓我們看到以盧樂書為代表的綠色經濟學研究者,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統一性,為建設以人為本的生態經濟學所貢獻的中國智慧。
綠色經濟的轉型離不開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推動。在新時代,綠色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密不可分。未來,集數據工程、碳足跡追蹤、碳資產計算、心理學等系統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綠色助推理念,將超越單個的技術或公式,成為引領人類走向綠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林毅夫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