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生活在數碼時代,視頻資源豐富多彩,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玩游戲,觸手可及。他們很難真正體會到文化貧瘠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打發空閑時光,以及如何消遣寂寞和無聊的。
我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印象中童年的夜晚特別漫長,一到冬天更是如此。那時候別說看電視了,農村連電都沒用上。一到晚上,家家戶戶點著煤油燈,燈火如豆,微弱而昏暗,人影綽綽,顯得又高又大,坐在屋里,如夢如幻。
這么漫長的夜晚如何打發?的確是個問題。看書明顯不太合適,也不現實,那么微弱的光線把眼睛老早就薰瞎了,再說當時家里也沒什么書可讀。一般情況下,家人要么天一黑,吃過晚飯就準備上床睡覺了,要么就東一搭西一搭閑聊。有時候,如果聽到外邊傳來咚咚的鼓聲,爺爺一般會帶著我聞聲而至。但見說書人邊敲大鼓邊神采飛揚講著什么。內容大抵是一些古書,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岳飛傳》《楊家將》等,甚至一個叫老田的說書人還講過《射雕英雄傳》。在說書人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我的想象也插上了美麗的翅膀。想著自己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般變化,來無影去無蹤,想著和郭靖一塊去桃花島會會黃藥師.........
但是,與聽說書相比,我更懷念的則是夜空中光影斑駁的露天電影。尤其懷念那些清冷、凜冽的夜晚。黃昏時,東邊打麥場上銀幕已經懸掛在半空中,兩側豎起粗長的木棍或者竹竿。一般放電影的當天下午,放映隊開著拖拉機提前來到村上。他們先掛起銀幕,裝上放映機,然后把拖拉機開得距離觀眾席幾十米開外,由于當時看電影需要發電,發電機的轟鳴聲對觀影干擾很大。拖拉機上帶著發電機,突突突響著,一直到電影結束才終于熄火。
每次村里有露天電影,我感覺就像過節一樣,黃昏時的炊煙會提前升起,小孩子們尤為興奮,奔走相告,惟恐有人不知道晚上有電影。他們通知家人或小伙伴們提前搬著凳子占位。放映機前面三五排差不多是觀影區的最佳位置,大家都想提前搶占,凡事總有先來后到,爭執自然發生,每次看電影打架斗毆如同節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罵聲傳來,接著有人動手開打,孩子哭聲乍起,大人也加入戰斗。喊叫聲喧嘩聲交錯,本來就騷動不安的現場更加鬧哄哄。黑暗中突然一束光打在銀幕上,預示著電影即將開始,幕布上晃動著一些調皮孩子的手或頭的投影,喧鬧自然慢慢平息,畢竟耽誤大家看電影不合時宜,也容易招致大家的憤怒。有怨有氣還是先把電影看完再說吧,散場之后繼續決斗者有之,多數是電影一結束,各回各家,一場糾紛也就不了了之。。
那時候看的電影,我印象中很多是戰爭片,小孩子稱之為“打仗的”,一旦議論起來,評價標準就是“打不打?”“打得特別狠”。槍炮聲不斷,硝煙四起,血肉橫飛。和日本鬼子打、和國軍打、和越南鬼子打,具體電影名是什么倒記不太清了。后來,看的多是武打片,評價標準仍是“打得特別狠”。那些武林高手,一言不和,動手開打,如《武林志》《霍元甲》《少林寺》《木棉袈裟》等。尤其《少林寺》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特別是李連杰飾演的覺遠吃狗肉那個片段。當時上映的還有一些農村題材的電影,如《喜盈門》《雞窩洼人家》《老井》等,至今還記得《喜盈門》里的一個場面:老人從農田勞作,剛回到家,兒子兒媳明明包了餃子卻給他端來了窩窩頭,小孫子看不下去,自告奮勇端來了餃子,這一幕讓老人怒不可遏。一家人吃飯上區別對待,不懂敬老愛老,明顯太自私。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孝道。這類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影片對弘揚社會新風尚的確起到了很好地宣傳作用。
后來,鎮上建起了電影院,我看電影的次數更多了。那時候要么是混在檢票的人群中進入影院,要么跳過電影院東側圍墻,從虛掩的小門偷偷溜進去(后來發現那個小門也堵上了),要么一直等到電影院門口無人值守時,趕忙進去,看看電影結尾.......無論如何,影院里面的觀影體驗和戶外的露天電影感受還是不一樣。影院里空間逼仄,相對拘束,比較嚴肅;露天電影空間開闊,相對自由,比較熱鬧。
我也不知道小時候為啥那么熱衷看電影,可能童年生活貧乏,無處可去。其實,當時年齡小也根本不懂得光電交織,演繹出什么名堂,只是覺得電影里的世界很多東西是熟悉生活中缺少的,這才引發幼小心靈的好奇和向往。當然,與看書、寫作業相比,看電影顯得更加輕松有趣。當時,電影看了多少,無法具體統計。我覺得,凡是當時鎮上電影院放映的,我或多或少都看過一些吧。但是,當時只是貪圖熱鬧,至于劇情內容留下深刻印象的則寥寥無幾,多數電影現在已經記不起片名,具體情節也如迷霧般模糊。就在那個年代,一個少年一次次觀影體驗中,對文化滋養的渴望不斷得到滿足,向往外邊世界的念頭也開始在心中牢牢扎下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