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道經(三)

這一篇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類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狀態。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會現實動亂不安、矛盾突出,指出這是出于差別的存在,老子想用減少差別,來減輕或避免社會矛盾,這也是他的學說進步的一面。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使老百姓的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子,減弱百姓的競爭意識,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以無為的原則去做,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評析

本篇里,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政治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不違背自然的規律妄自造作。他認為,體現“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從而引導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和功名利祿。不過,在老子的觀點中,并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不使人們有貪欲,并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功名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無為而治”。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安定了。

老子為道

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時代,社會大變革中產生的種種弊端,特別是繁重的苛稅和勞役、頻繁的戰事所造成的民生凋敝,以及統治者的偽善、貪婪、殘暴不仁等,都給諸子們以反思。他們希望從理論上來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從社會本體——人的本性的研討,來找尋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石。

有些學派從人性惡的立場出發,而提出“崇賢尚才”的主張,主張用積極、斗爭的方式來促進社會的改良。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純真的、無善惡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的。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里,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淳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在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中生活顯然更符合于人類的本性。

老子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含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京山县| 永济市| 阿拉善右旗| 西乌珠穆沁旗| 芷江| 花莲县| 临江市| 界首市| 亚东县| 微博| 锡林浩特市| 璧山县| 岢岚县| 长沙市| 丹寨县| 喀喇沁旗| 临邑县| 洛扎县| 页游| 江华| 红河县| 平武县| 舒兰市| 平乡县| 禄劝| 时尚| 子长县| 来宾市| 大埔县| 临邑县| 阿坝| 揭西县| 南陵县| 丹东市| 绿春县| 尤溪县| 宕昌县| 旅游| 三门峡市|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