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道經(一)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并不完全一致,但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卻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在這一篇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白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遠,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評析

在這一篇里,老子重點介紹了“道”。道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研究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第一個為《老子》作注的是韓非子,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關于什么是道,在《韓非子·解老》中,韓非子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司馬遷認為韓、莊、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論衡》一書中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到魏晉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一些玄學家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隨后佛教傳入中國并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老子為道

“道”這個哲學概念,最先由老子提出。

這個頗具東方神秘主義的概念,在《老子》一書中頻繁出現,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完全可以體味到老子對“道”的那種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推崇,完全源于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體認,這完全區別于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同時老子的“道”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解悟和深刻的體察,這根源于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帶有楚地風味的神秘主義直覺。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關注,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現在,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的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者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摒棄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的淳樸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極力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上移,陪臣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今現實社會中,舊有的“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人們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從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備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普洱| 清苑县| 内乡县| 深水埗区| 邯郸县| 玛纳斯县| 宁都县| 桐庐县| 乌拉特中旗| 应用必备| 拜泉县| 柯坪县| 师宗县| 类乌齐县| 桂东县| 平遥县| 如东县| 安康市| 乌审旗| 尼玛县| 偏关县| 阳谷县| 库尔勒市| 鄂托克前旗| 衡南县| 西吉县| 即墨市| 南丹县| 台北市| 融水| 鄂伦春自治旗| 湟中县| 抚顺县| 寿光市| 板桥市| 科尔| 开鲁县| 盐亭县| 固始县|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