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春,趙匣已經十歲了。
這兩年不知是因為每日刻苦訓練,還是糙米管夠的原因,他身高長的飛快。
風吹日曬之下臉上早已褪去了稚氣,雖然還有一些發嫩,卻也不像十歲小孩!
自從李成梁帶兵出征可可母林后,貪財的老毛病又開始發作。
上次朝廷運往遼東的兩萬余銀兩欠餉發給了軍戶,但是中層軍官上下其手克扣了六七成,五萬兩賑濟李成梁貪了大半。
去年遼東軍戶們勉強過了一個好年,直到今年軍戶的生活狀況又開始急轉直下。
眼看著軍戶無法打仗,而家丁培養成本高,打一仗就要損失一批,這可讓李成梁犯了難。
就在此時他還在養傷的義子李平胡就獻了個堪稱完美的計策。李平胡本是一個被李成梁俘虜的蒙古孤兒,他出征銀燈營時就是帶傷出征,所以這次可可母林之戰他并沒有參戰。
李平胡獻了以夷制夷之策,對比明朝來說蒙古的制度根本就是奴隸制。蒙古的牧民對于臺吉(貴族)來說就如私人財產一般。可憐的牧民除了過節時臺吉們怕他們會餓死,給他們殺一兩只羊吃之外基本是吃不到肉的。
長城邊有墩臺,就是預警敵軍入侵的烽火臺。守墩臺的叫墩軍,是明朝邊軍中最苦最累還最容易陣亡的軍種,根本沒有漢人想當。
李平胡覺得可以引誘蒙古人來當墩軍,蒙古牧民沒有自己的財產,而墩軍至少還有個可以住的墩臺,還有衣服被褥可以領。相比于普通牧民,墩軍的生活好多了。
更狠辣的是宣傳政策,只要蒙古牧民殺另一個蒙古士兵就可以來領賞銀,搶到的羊全部歸牧民自己隨便吃。
而蒙古人對軍餉沒有什么概念,隔幾個月隨便給些糧草就行。這樣既可以節省邊軍開支,又可以讓這些投降墩軍做向導出塞搗巢,一搗一個準。
對于蒙古牧民來說有了自己的私人財產,還可以打擊欺負自己的其他小部落,簡直是雙贏。
李成梁聽此策大喜立馬讓李平胡帶著手下的蒙古軍士宣傳。剛開始蒙古人根本不信這個沒有信譽的人頭狂魔。
但幾個月過后還是有一批活著就是遭罪的老弱蒙古牧民拿著人頭和搶來的羊投降明軍,李平胡便熱情招待用以宣傳。
不久后一大批蒙古人就爭著搶著來投降當墩軍,以至于墩臺都不夠用了,投降晚的只能挨著墩臺扎蒙古包。
這些夷丁帶著明軍將領突擊一些小部落噶頭刷軍功,而蒙古人劫掠報復最狠的也是這幫投降牧民,這些人就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守邊屬夷。
而明軍這邊的衛所政策跟蒙古比起來不說是半斤八兩也是旗鼓相當,這衛所政策要說到明朝建國之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衛所制度時得意的說:
“我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分錢糧。”
那時每個軍戶家里都會給發地,種出的糧食十二石歸軍戶自己吃,剩下的都要上交。
邊疆衛所地區是七分耕種、三分守城。內地衛所是八分耕種、兩分守城。
但是軍戶只可以當兵不可以科舉,經商。相比于當時的民戶很差,但是跟趙匣所處時期的軍戶比已經算是很好了,至少能吃飽飯。
直到明成祖朱棣奉天靖難,朱棣是邊疆帶兵的王爺,他自然知道軍戶渴望上升通道,于是下令軍戶也可以科舉而且有保護政策,大名鼎鼎的能臣張居正就是軍戶出身。
本來是無本萬利的養兵政策直到后來人口越來越多,人地矛盾擴大,同時伴隨著歷朝歷代都有的土地兼并,還有明朝特色的藩王制度。大明朝廷人口增多稅收減少,明朝皇帝便開始侵吞軍田以緩解財政壓力。
由于皇帝帶頭侵占,那些中層軍官和地主們更加有恃無恐的瘋狂侵占軍屯。還有成組定下的軍戶科舉的保護性政策,導致大量豪商富戶開始冒充軍戶侵占科舉份額,故而當了軍戶便永無出頭之日。
軍戶吃不飽飯戰斗力差,明朝將領無奈就開始養家丁打仗,于是軍戶更加被輕視,中上層將領便更加肆無忌憚的貪污克扣軍戶的糧餉養家丁,惡性循環開啟,軍戶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然到了無以為計的狀態,萬歷中后期軍戶制度基本崩潰。
李成梁的守邊屬夷越來越多,導致土蠻汗總手下小部落總是被搗巢。土蠻汗也是不勝其擾,便讓長城以北的部落遠離長城,蒙古自此越來越衰弱。
更魔幻的劇情發生了,長時間沒有劫掠收入的土蠻汗在呼和浩特修建了大量的板升城,大批的漢人軍戶百姓紛紛前來投奔。連土蠻汗都驚了,他實在想不通在土地十分貧瘠,連鐵器都沒法自給自足的蒙古,居然那么有吸引力。
而漢人百姓卻說:
“大汗,我家三代給地主種地,辛苦得來的糧食都被地主們要走了,只有一點糧食勉強糊口。而您親口答應我們誰種的糧食就歸誰。
大汗的土地雖然貧瘠,但是每次收獲一次您只跟我們要一小袋糧食。聽說早來給大汗種地的人都混成地主了,還有一個都混成城主了。
這可是百年難遇的機會啊!”
也許世界就是這樣的魔幻現實,在明朝被剝削的活不下去的農民到蒙古種地混成了地主,在蒙古被貴族剝削的活不下去的牧民去明長城守邊了。
這樣的互相偷家可能是雙方高層剝削的太狠,也可能是距離產生美吧。
趙匣目前只有一個想法,趁他現在還能被李成梁看中想快些去家丁營立功,只是李成梁認為他年紀太小無法上陣,現在就去家丁營混雙俸祿太費錢了。
趙匣在李府無意中聽到李成梁要對勢力較大的女真葉赫部動手,趙匣清楚的知道努爾哈赤一定會統一女真各部落,而李成梁這樣做是養虎為患。
李成梁并不知道歷史,趙匣的旁敲側擊已經漸漸引起了李成梁的反感。他跟很多老人一樣開始固執己見,甚至有些目中無人,瞧不上努爾哈赤的能力。
可趙匣心里想的卻是:‘李成梁能壓住努爾哈赤,那下一任總兵呢?’趙匣知道能穩住遼東的總兵僅李成梁一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