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登基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同時封馬秀英為皇后,朱標為太子,其余諸皇子爵位和之前一樣被朱元璋暫時性的遺忘了。

在那古老而神秘的都城南京,天邊的晨曦如同金色的綢緞,緩緩鋪展開來,為這座歷史名城披上了一層輝煌的外衣。就在這片祥和而又莊嚴的氛圍中,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即將在這里舉行他的登基大典,盡管典禮相較于后世而言,顯得頗為簡樸,卻依舊不失其莊重與威儀。

當日,晨光初照,朱元璋身著樸素卻透露出不凡氣質的常服,踏上了通往圜丘壇的青石古道。圜丘壇上,香煙繚繞,祭品琳瑯滿目,他虔誠地舉起了手中的玉璧,向著蒼穹祭拜,仿佛在與天地對話,宣告著自己即將開啟的帝王之路。祭天禮畢,丞相李善長帶著一臉肅穆,率領著滿朝文武,齊聲啟奏:“告祭禮已經結束,請陛下即皇帝位!”

隨著這一聲洪亮的宣告,百官們紛紛行動起來,他們如同眾星拱月一般,簇擁著朱元璋,小心翼翼地扶著他坐上了那把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金椅。金椅之上,朱元璋端坐如松,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百官們則在他身后緩緩退下,按照官階高低,井然有序地排列開來,形成了一幅壯觀的朝臣圖。

此時,執事官們手捧冕服案和寶案,步履穩健地走上前來。那冕服之上,繡著龍鳳呈祥的圖案,璀璨奪目;而那寶案之上,則放置著象征著皇權的玉璽,熠熠生輝。丞相李善長與幾位重臣,小心翼翼地從冕服案上取下了袞服,輕輕地披在了朱元璋的身上,又為他戴上了那頂象征著至高無上地位的冠冕。

穿戴完畢,朱元璋的形象瞬間變得威嚴無比,仿佛真的成了天地間的主宰。丞相等人隨即退回到百官的隊伍之中,禮儀官則高聲喊道:“排班!”隨著這一聲令下,大臣們迅速調整位置,按照既定的順序排列得整整齊齊,宛如一片等待檢閱的森林。

緊接著,大臣們先是整齊劃一地鞠了一躬,樂官們則適時地奏響了悠揚的音樂,那樂聲如同天籟之音,回蕩在空曠的宮殿之中,為這場登基大典增添了幾分神圣與莊嚴。然后,大臣們又恭敬地拜了三拜,每一次下拜都顯得那么虔誠與莊重。起身之后,音樂暫時停歇,仿佛是在等待著什么重要的時刻。

緊接著,隨著禮儀官的再次示意,大臣們又一次整齊地拜了三拜,每一次都深深地彎下腰去,仿佛在向這位即將引領大明王朝走向輝煌的新君表達著最誠摯的敬意與祝福。拜完之后,他們再次起身,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

這一刻,南京城仿佛都被這股莊嚴與神圣的氣息所籠罩,而朱元璋,也正式踏上了他作為大明皇帝的征途,開啟了屬于他的傳奇時代。

在那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朱棣與其他皇子一同跪拜,他們的目光共同聚焦在龍椅上那位雄視天下的身影——朱元璋,以及他身旁那位意氣風發的太子朱標。身后,群臣的山呼萬歲與千歲之聲此起彼伏,如同潮水一般洶涌澎湃,激蕩著每一個人的心田。

朱棣的心中,此刻五味雜陳。望著那高高在上的龍椅,他深知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寶座,自己也曾無數次在夢中幻想過,有朝一日能夠坐在那上面,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然而,當現實與夢想交織在一起時,他又不禁想起了那段被后世史書所記載的歷史——靖難之役,以及自己在那場動蕩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想到這些,朱棣的思緒便如同脫韁的野馬,難以遏制。他深知,如果一味地沉溺于這種幻想之中,最終只會讓自己迷失方向,失去前進的動力。與其如此,倒不如做個太平王爺,享受那份難得的安逸與寧靜。

然而,朱棣畢竟是個胸懷大志之人。在這幾年的歷練中,他已經想通了很多事情。他明白,朱標待他比其他兄弟要好,這份親情是無法用言語來衡量的。如果朱標能夠順利繼承皇位,那么他必定會成為一代明君,對兄弟們也會包容有加。這樣一來,自己或許可以通過影響朱標,來達到改變歷史的目的。

當然,朱棣也清楚,歷史的車輪并不會因為個人的意志而輕易改變。如果朱標真的天不假年,那么自己就必須親自站出來,親手改變大明王朝和華夏的命運。這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野心和欲望,更是為了那些無辜的百姓,為了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于是,朱棣在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未來如何變化,自己都要做好兩手準備。一邊強大自己,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一邊密切關注時局的變化,尋找改變歷史的契機。只有這樣,他才能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真正的贏家。

洪武元年(1368年),那是一個風云變幻、歷史翻新的偉大時刻。七月的天空下,各路大明精兵如蛟龍出海,沿運河一路北上,勢如破竹,直指天津。二十七日,通州城頭,大明旗幟高高飄揚,宣告著這座北方重鎮正式歸入大明版圖。

轉眼間,八月已至,明軍士氣如虹,直逼元朝的都城大都。元順帝,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王,面對大明鐵騎的凌厲攻勢,不得不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帶著他的三宮后妃、皇太子以及一眾親信,從健德門倉皇逃出,經居庸關一路北奔,逃向上都。至此,蒙古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終結,長達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終于再次回到了漢人的懷抱。

消息傳至南京,朱元璋的龍顏大悅,他手中的捷報仿佛是一塊沉甸甸的金子,閃耀著勝利的光芒。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朱標、李善長和劉伯溫等一眾重臣紛紛站起身,他們的臉上洋溢著難以言表的喜悅與自豪。這是自宋朝以來,漢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占據了幽云十六州,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民族尊嚴與榮耀的回歸。

此時的朱標,已經不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太子,他被允準參與旁聽軍國政務,這意味著他已經開始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導下,逐步成長為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儲君。他深知,這場勝利不僅僅是大明王朝的榮耀,更是對整個漢人世界的鼓舞與激勵。

在眾人的恭賀聲中,朱元璋的目光變得深邃而堅定。他深知,雖然元朝已經敗退,但大明王朝的未來之路仍然充滿荊棘與挑戰。他必須帶領著他的臣民們,繼續前行,用智慧與勇氣,去開創一個屬于大明、屬于漢人的嶄新時代。

而朱標、李善長和劉伯溫等人,也在這場勝利的喜悅中,看到了大明王朝未來的無限可能。他們深知,只要君臣一心,共同努力,大明王朝必將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王朝,讓漢人的榮耀與輝煌,再次照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這時的朱標才十三歲,他已經不和自己的弟弟們一起上學了,接受的是大儒宋濂的獨對教育。而且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并選拔功勛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

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禎、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也就是建立了一個太子班底。這是歷代太子都無法得到的待遇。

朱元璋合上奏本說:“下令讓將士們就地駐扎休整,穩固防線,李相那邊盡快派官員安撫地方。”李善長趕緊回應:“臣遵旨。即刻派遣干練官員前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延津县| 宁乡县| 绥阳县| 十堰市| 贵南县| 都安| 山阴县| 涿州市| 射阳县| 大余县| 湘乡市| 綦江县| 镇康县| 武宣县| 电白县| 南安市| 东平县| 永和县| 东海县| 辽源市| 岱山县| 宁安市| 枣强县| 万源市| 惠州市| 柳河县| 华阴市| 公安县| 四平市| 治县。| 天津市| 淅川县| 济阳县| 罗平县| 凤阳县| 甘孜县| 达拉特旗| 稻城县| 迁安市|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