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一個人發達了,坐上高位后,對子女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你以為是給錢給物?錯了,那是父母對子女基本的愛。普遍性的操作是讓孩子讀好書,受到好的教育。也許這是刻在骨子里的。也是評價一個孩子乖和不乖的最基本的標準。至于那些暴發戶,無視教育的人不算在內。越是底層通過努力發達起來的人,越重視子女教育。現在有些可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人自己少時不學習,還覺得孩子不學習也沒有什么,怪教育體制,怪老師。抵觸課輔,抵觸作業,一些人還羨慕燈塔的快樂教育,殊不知越是權貴家庭,越是重視子女教育。無論東西方,能夠走到頂峰的無一不是出自名校。
朱元璋要當皇帝了自然也不例外,自己以前沒有時間管這個事情,如今馬秀英提及教育的問題,才想到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關乎家族的延續和國家的穩定傳承。
好大兒朱標自然是早早的接受教育的,這時的朱標才十三歲,他已經不和自己的弟弟們一起上學了,接受的是大儒宋濂的獨對教育。這是什么操作?相當于今日請了一個名滿天下的高級教授親自一對一輔導。
其他兒子嘛,還是集體上課吧。
內學堂,教書先生開始了第一堂教學,來課堂上的是幾個按民間標準已經是能夠開始讀書識字的年齡了。
即將成為皇宮的吳王府里,有一座簡樸而莊嚴的學堂,青磚灰瓦,古樸中透著歲月的沉靜。春日午后,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斑駁地灑在學堂的院子里,為這靜謐之地添了幾分暖意。
學堂內,一位年過半百、須發皆白的老教書先生端坐于案前,他身著儒衫,手持一本泛黃的《三字經》,眼神中閃爍著智慧與慈愛。周圍,幾個稚嫩孩童或坐或站,眼神中滿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渴望。
“今日,吾等便從《三字經》開篇學起,‘人之初,性本善……’”老先生聲音溫和而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魔力,引領著孩子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知識殿堂。他一邊誦讀,一邊用手指輕輕敲打桌面,節奏明快,易于記憶。
孩子們跟著老先生一字一句地重復,雖然聲音稚嫩,卻充滿了認真與努力。每當讀完一段,老先生便停下來,耐心地解釋其中的含義,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將古人的智慧與道德觀念娓娓道來。
“各位殿下,知書達理,方能明辨是非,行善避惡。這《三字經》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指南啊。”老先生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后輩的期望與教誨。
隨后,老先生又教孩子們識字寫字,從最基本的筆畫教起,一筆一劃,力求工整。孩子們手握毛筆,蘸著墨水,在宣紙上小心翼翼地書寫著,盡管筆觸略顯生澀,但那份專注與堅持,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時光在書頁的翻動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中悄然流逝,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欞,給這溫馨的一幕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老先生望著這些純真無邪的孩子,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知道,自己正在為這個皇室播種下知識與文明的種子,等待著它們在未來的日子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一天,不僅是對孩子們的啟蒙教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古老的文化與智慧得以傳承,讓希望的火種在幼小心靈中悄然點燃。
朱棣雖然前世也是一個學霸類型的人物,但是那只是一隅之地,到了軍校方知天外有天。如今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要從頭來學,何況前世已經沒有把這些作為主課了。而是一種系統性的教材。而且毛筆字是自己第一次接觸。成年后用筆寫作的時間很少,大多數是電腦打字。
他也認真的跟著一筆一劃的學習。
畢竟思維比之孩童要成熟,理解能力更強,幾個字寫下來,已經很是不錯。
教書先生看了后也點頭表示贊賞。
在重生為朱棣的這段奇妙旅程中,他對于這突如其來的作息時間安排,內心可謂是五味雜陳。凌晨四點,天邊還掛著一抹未散的夜色,寒風透過窗欞,帶著刺骨的冷意,硬生生地將他從溫暖的被窩中拽了出來。四點,當第一縷微弱的燭光搖曳在書房的角落,朱棣已端坐在案前,開始了與古籍為伴的漫長時光。
冬天的黑夜似乎格外漫長,而他,卻要在這樣的黑暗中與書本,毛筆字斗爭兩個多小時,直到天邊漸漸泛起魚肚白,才迎來一絲光明。這樣的日子,從早到晚,持續到上午十一點多,對曾經的朱小四而言,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折磨。那個曾經活力四射、好動不已的少年,如今卻要在這寂靜的書房里,與內心的躁動和疲憊抗爭。
即便是轉世后的朱棣,那個習慣了現代都市節奏、九點上班、軍營生活也不過是六點起床的他,也對這四點起床的“殘酷”現實感到無奈與不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意識到,這或許是他重生的必經之路,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必經之路。
教書先生雖然嚴格,但也算仁慈,對于這位初來乍到、對古代學問一無所知的“學生”,他沒有施加過多的壓力。每天六個小時的教學,足以讓朱棣感受到知識的浩瀚與深邃。下午的時光,則成了他自由支配的寶貴時間,雖然留有作業,如練字、背誦等,但相較于上午的緊張學習,已算是輕松許多。
朱棣結束一天的課程后,用過午餐,這是這個皇室家庭一天最豐盛的餐飯了。朱元璋認為,天下初定,不宜奢侈。要厲行節約。一天只食兩頓,中午有肉有菜。到了晚上可能就是用點心充饑。
重生后的朱棣,不再是那個中午四處蹦跶的頑皮少年,而是學會了安靜的午休。這份習慣,或許是他前世留下的寶貴財富,讓他在忙碌的學習之余,能夠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寧靜天地。而晚上沒有吃的,則讓他更加珍惜自己的身體,減少了不必要的活動,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思考之中。
就這樣,朱棣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逐漸適應了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雖然起初充滿了不滿與掙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這份寧靜與充實。或許,這就是他重生的意義所在——在古代的時空里,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