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保險概述保險概述
第一節 保險的概念
從第一張保險單的出現開始,保險業的發展迄今為止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然而關于保險的定義,在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人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保險進行解釋,眾說紛紜,互有爭議?!氨kU”起初在英語中的含義是“safeguard against loss in return for the regular payment”,即“定期繳付保險費以取得損失補償”,但這種說法不能作為保險的定義,因為其內涵并不完整。為了能夠對“什么是保險”有一個較為完整、清晰的認識,首先需要對有關保險性質的學說進行介紹,以便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保險有所了解。在對保險的性質進行比較總結的基礎上,我們給出保險在本書中的一般性定義。
一、有關保險性質的學說
關于保險概念的界定,世界各國學者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的主要分歧在于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是否具有共同性質??傮w來看,關于保險如何定義,大致可以歸納為“損失說”“非損失說”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二元說”三派。
(一)損失說
損失說又稱為損害說,該學說主要從損失補償的角度來分析保險機制,認為損失是保險存在的前提,保險產生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物質損失的補償問題。損失說主要包括損失賠償說、損失分擔說和風險轉移說。
1.損失賠償說
損失賠償說來源于海上保險,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馬歇爾(M Marshall)和德國的馬修斯(E A Masius)。馬歇爾認為保險是當事人的一方收受商定的金額,對于對方所受的損失或發生的危險予以補償的合同。馬修斯認為保險是約定當事人的一方,根據等價支付或商定,承保某標的物發生的危險,當該項危險發生時,負責賠償對方損失的合同。該學說從合同的角度對保險進行定義,認為保險是一種損失賠償合同。但保險與合同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保險屬于經濟范疇,而合同是法律行為,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此外,將保險完全歸結于損失賠償顯得不夠全面,因為對于具有儲蓄性質的人壽保險和養老保險而言,用損失賠償難以進行合理的解釋。
2.損失分擔說
損失分擔說的倡導者為德國的瓦格納(A Wagner)。他認為從經濟意義上說,保險是把個別人由于未來特定的、偶然的、不可預測的事故在財產上所受的不利結果,由處于同一危險之中但未遭遇事故的多數人予以分擔以排除或減輕災害的一種經濟補償制度。他還說過:“這個定義既能適用于任何組織、任何險種、任何部門的保險,同時也可適用于財產保險、人身保險,甚至還可適用于自保。”該學說從經濟角度出發,認為保險體現了多數被保險人之間的互助合作關系,把損失分擔視為保險的本質。但瓦格納把“自?!币布{入保險范疇,則顯然是錯誤的,這與多數人分擔損失相矛盾。
3.風險轉移說
最早提出風險轉移說的是美國學者魏蘭特(A H Willett)。他認為保險是為了賠償資本的不確定損失而積累資金的一種社會制度,它依靠把多數的個人危險轉移給他人或團體來進行。該學說強調保險組織在損失補償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損失補償是通過眾多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組織來實現的。該學說與損失賠償說存在相同的缺陷,無法對人身保險進行解釋。
(二)非損失說
非損失說認為損失說不能從總體上概括保險的屬性,因此在解釋保險時要擺脫“損失”這一概念。這種學說主要包括技術說、欲望滿足說和相互金融機構說。
1.技術說
技術說的代表人物為意大利學者費芳德(C Vivante)。他認為保險人在計算保險基金時,一定要使實際支出的保險金的總額和全體被保險人繳納的凈保險費的總額相等,這就需要通過特殊技術保持保險費和保險賠款的平衡。這種學說以保險的技術特性對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進行統一解釋,只重視保險的數理基礎,難以闡明保險的本質,是比較片面的。
2.欲望滿足說
欲望滿足說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戈比(U Gobi)和德國的馬納斯(A Manes)。該學說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以人們的欲望和滿足欲望的手段來解釋保險的性質。危險事故的發生會導致各種費用支出和損失,從而引起人們對金錢的欲望。保險的目的就在于能夠以少量的保費來滿足這種金錢欲望,獲得所需要的資金和充分可靠的經濟保障。
3.相互金融機構說
相互金融機構說強調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其代表人物是日本的米谷隆三。他認為保險費的積累在經濟上是投保人的共同基金,保險的性質不是財產準備,而是多數人通過資金融通結成的相互關系,因而保險與銀行一樣,是真正的金融機構。保險機構雖然是金融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具有融通資金和投資的職能,但該學說忽視了保險最基本的特性,是不妥的。
(三)二元說
二元說又稱擇一說,主張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具有不同的性質,前者以損失補償為目的,后者以給付一定金額為目的,不可能對二者作出統一定義,應對二者分別進行定義。主張該學說的德國法學家愛倫伯格(Ehrenberg)認為保險合同不是損失賠償的合同,就是以給付一定金額為目的的合同,二者只能擇其一。擇一說對各國保險法產生了廣泛影響。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的合同部分也是對財產保險合同和人身保險合同分別定義的。然而,保險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范疇,許多學者認為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二、保險的定義
以上各種關于保險性質的學說都沒有把保險的全貌進行準確、高度的概括,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相對而言,以損失概念來進行解釋更能抓住保險的本質,也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下面我們給出保險在本書中的一般定義:保險是集合具有同類風險的眾多單位和個人,通過收取合理分擔金的方式建立保險基金,以此實現多數成員對少數成員因該風險事故所致經濟損失的補償行為。
這一定義雖然堅持了“損失說”的一元論,但是仍然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不但適用于財產保險,也在一定程度上適用于人身保險。理由如下:
首先,雖然人的身體或生命是不能以貨幣來衡量和計算的,而且死亡也不能說是損失,但是在人身方面,可能發生的疾病、傷殘、死亡、喪失勞動能力等事件或意外事故都會導致貨幣收入的減少或貨幣支出的增加。人們之所以參加保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抵補收入的減少或支出的增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身保險可以適用于損失補償的概念。
其次,人壽保險中的大部分險種都帶有儲蓄功能,對儲蓄的支付是返還而不是補償。儲蓄既不是保險的本質屬性,也不是保險的職能,它屬于貨幣信用的概念。實際上,帶儲蓄功能的人壽保險應被看成“儲蓄+保險”。因為從保險金的給付上來看,可以分為固定返還和不固定返還兩個部分,固定返還的儲蓄部分可以看成自保額,而不固定返還的補償部分就具有保險的經濟互助的性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2009年修訂,以下簡稱《保險法》)第二條的規定,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可見,我國的《保險法》是一部針對商業保險的立法,對保險的定義采取了二元說。
我們要進一步理解保險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經濟的角度上說,保險主要是對災害事故的損失進行分攤的一種經濟保障制度和手段。保險人集中眾多單位的同質風險,通過預測和精確計算,確定保險費率,建立保險基金,使少數遭受風險事故的不幸成員,獲得損失補償,實現風險損失在所有被保險成員中的分攤。
第二,從法律的角度上說,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合同雙方當事人自愿訂立保險合同,投保人承擔向保險人繳納保險費的義務,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保險事故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以及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
三、保險的特征
保險作為一種風險分擔機制,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互助性
保險具有“一人為眾,眾為一人”的互助特性。保險在一定條件下分擔了個別單位和個人所不能承擔的風險,從而形成了一種經濟互助關系。這種經濟互助關系表現為保險人用多數投保人繳納的保險費建立起保險基金,當少數人遭受風險損失時,由保險人從共同的保險基金中提取資金進行經濟補償或給付。這意味著任何一個被保險人的損失都是由全體被保險人共同承擔的,體現了互助共濟精神。
(二)保障性
保險是一種經濟保障活動,為法律認可范圍內的風險提供保障。當被保險人一旦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而遭受財產損失及人身傷亡時,由保險人給予一定程度的經濟保障,減少對被保險人的不利影響。而且保險是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保障的財產和人身都直接或間接屬于社會再生產中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大生產要素,有利于再生產活動的平穩運行。因此,建立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無論從宏觀的角度還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都是為了保障經濟發展,安定人們生活。
(三)合同性
從法律角度看,保險具有明顯的合同性。保險是依法通過合同的形式來體現其存在的。保險雙方當事人要建立保險關系,其形式是保險合同;保險雙方當事人要履行其權利和義務,其依據也是保險合同;保險雙方當事人意愿的改變也要通過合同的變更而實現。因此,沒有保險合同,保險關系就無法成立。
(四)科學性
保險是一種科學處理風險的有效措施。現代保險經營是以概率論和大數法則等科學的數理理論作為重要基礎。在保險經營過程中,保險費率的厘定、保險準備金的提存等都是以精密的數理計算為依據的。
四、保險與其他類似經濟行為的比較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有些行為在某些方面與保險比較相似,如果不加區分將會對保險產生模糊甚至錯誤的理解。實際上,這些經濟行為在本質上與保險存在明顯區別,下面我們對此加以比較分析。
(一)保險與儲蓄
保險與儲蓄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是將現在剩余的資金作為準備,以便在將來滿足一定的經濟需求,都體現了未雨綢繆的思想。尤其是對于人壽保險而言,其本身帶有很強的儲蓄色彩,人們習慣于將兩者進行比較。然而保險與儲蓄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需求目的不同。對于保險而言,投保人參加保險的目的是通過繳納小額的保險費來應對將來損失的不確定性,保障生產和生活的穩定;而儲戶參加儲蓄主要是把存款用于將來可以預計的費用的支出,并從中獲得利息收入。
(2)支付與反支付的等價關系不同。從全體投保人的角度來看,保險的支付與反支付具有對等關系;從個體角度來看,保險則不具備這種對等關系。如果未發生保險事故,投保人繳納的保險費不退還;如果發生保險事故,被保險人獲得的保險金賠付數額遠遠大于保險費。對儲蓄而言,無論是從總體還是個體角度來看,存款人到期的提款金額總是等于本金加利息,兩者保持對等關系。
(3)體現的經濟關系不同。保險是一種互助合作行為,由大多數人對少數人所遭受的經濟損失進行補償;而儲蓄是一種自助行為,個人留出一部分財產以應對將來的需要,各儲戶之間沒有什么關系。
(4)權益主張不同。在不退保的情況下,個人繳納保費后便失去了資金的所有權,保險資金的分配運用被保險人一般無權干涉;在儲蓄中,儲戶對自己的存款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可以自由支配存款的提取和使用。
(二)保險與救濟
保險與救濟都是對災害事故損失進行補償的手段,它們的目標都是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但兩者之間也存在以下的明顯差別:
(1)性質不同。保險是一種互助行為,損失在所有面臨相同風險的成員內部進行分攤;而救濟需要依靠外部力量進行援助,是一種他助行為,救助者與被救助者可能遭受的風險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2)權利與義務不同。保險合同行為要求合同雙方既享受相應的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而救濟是一種基于人道主義的單方無償援助行為,沒有對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接受救濟者無須向救濟方履行任何義務。
(3)給付對象不同。保險以繳納保險費為前提,保障對象在合同中事先確定,對所有遭受保險事故的被保人進行賠償或給付;而救濟的對象往往事先不能確定,原則上所有的受災者或生活貧困者都在被救濟范圍之內。
(4)主張權利不同。保險金的賠償必須嚴格按照保險合同約定,保險人對于被保險人在責任范圍內的損失及時給予足額的經濟補償;而救濟的數量可多可少,沒有任何規定和約束,在救濟形式上也多種多樣,接受救濟者無權提出自己的主張。
(三)保險與賭博
保險與賭博都屬于由偶然事件所引起的經濟行為,并且都具有給付的確定性和反給付的不確定性。保險與賭博有以下本質的區別:
(1)目的不同。保險是通過支付保險費的方式將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以保障經濟生活的穩定,體現的是互助共濟精神;而賭博的目的是以小博大,牟取暴利。
(2)機制不同。保險是以概率論和大數法則作為風險損失計算的基礎,使風險在被保險人之間得以分散;而賭博所產生的風險是人為制造的,輸贏完全取決于偶然性和運氣。
(3)風險性質不同。保險所分散的風險一般是純粹風險,無獲利的可能性;而賭博所面臨的卻是投機風險,存在獲利的可能性。
(4)結果不同。保險是變不確定為確定,能夠轉移風險,保險合同受國家法律保護;而賭博是變確定為不確定,人為地制造和增加風險,大多不受法律保護。
(四)保險與擔保
擔保是一種承諾,是對買賣或債務作出的履約保證。與保險一樣,擔保也是為將來偶然事件所致損失進行補償,但兩者具有以下區別:
(1)保險是集合眾多被保險人的一種風險分散機制;而擔保僅僅表現為個別單位或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2)保險合同為獨立合同,一經成立便產生獨立的權利義務關系;而擔保合同一般是從屬合同,以主合同的存在為前提,它本身不能獨立存在。
(3)保險合同是雙務合同,投保人繳納保險費,保險人在風險事故發生后賠付保險金;在擔保行為中,擔保人負有單方面的義務,在被擔保人違約的情況下承擔賠償責任。
(4)保險人履行損失賠償職責后,不需要向被保險人追償;而擔保人替被擔保人清償債務后,通常擁有向被擔保人追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