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產品云倉布局與優化
- 張曉蓮
- 3481字
- 2024-12-04 18:02:48
1.5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在過去的30年里,關于倉庫的研究不斷豐富和發展。起初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優化倉儲策略來提升倉庫周轉率并降低成本;漸漸地,學者們將倉庫作為供應鏈的一個環節進行研究,通過提升倉庫內部各個環節(如訂單處理、揀貨、裝貨)的運營效率來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績效表現;最近10年,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倉儲領域面臨著更復雜的需求挑戰,如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加、對即時交付的高要求等,迫使倉儲加速轉型升級。工業4.0時代的到來也為此提供了契機,倉庫企業借助于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來構建動態倉庫網絡,以更好地應對市場新需求。
1.5.1 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國外關于云倉的研究比較深入,學者們從云倉系統技術架構、云倉技術發展、云倉數據安全與創新、供應鏈整合、云倉可持續發展方向進行了研究。
1.5.1.1 云倉系統技術架構研究現狀
Yan Li等(2019)探討了為電子商務物流設計和實施基于云的倉庫管理系統的方法和技術;強調系統集成、實時數據處理和客戶體驗優化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提高了交付速度和服務質量。Antonio R.Diaz等(2020)總結了云機器人技術和物聯網在智能倉庫中的應用,討論了系統架構、實時數據處理和自動化控制,分析了通過云計算和物聯網整合實現的智能倉庫系統對運營效率和成本效益的提升。Chunxue Wang(2021)探討了利用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技術設計和實施基于云的倉庫管理系統的方法,并強調了通過數據分析和自動化技術可以實現倉庫運營智能化并提高管理效率和準確性。Christopher F.Lu等(2022)介紹了基于云的倉庫管理系統的架構,探討了其優勢和應用場景,包括實時數據處理和跨地理位置管理,討論了在云環境中部署和維護倉庫管理系統所面臨的技術挑戰,同時提出了利用云計算技術帶來的新機遇。Jianhui Wang等(2023)討論了基于云的倉庫管理系統的架構設計,包括數據存儲、計算資源分配和安全性控制,分析了在系統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挑戰,如系統集成、性能優化和用戶接口設計。
以上研究為理解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倉庫管理實踐中的優勢和挑戰提供了重要參考,推動了云倉技術在工業和商業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1.5.1.2 云倉技術發展研究現狀
云倉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早期探索階段、成長階段、發展與成熟階段。
云倉技術的早期探索階段為2010—2015年。Feng L和Yuan Z(2011)提出了云倉的概念,探討了其基本架構和初步應用,認為云倉能夠提高倉儲效率和降低成本。Zhang X和Wang Y(2013)分析了云倉技術的演變過程,并介紹了云倉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潛在應用。
2016—2019年為云倉技術成長階段。Lee S和Park J(2016)通過案例研究,分析了云倉操作的優化方法,重點關注資源調度和數據處理技術。Kim H和Chen L(2017)探討了云倉儲技術的創新方法,特別是自動化和智能化在云倉中的應用。Nguyen T和Nguyen H(2018)研究了大數據分析技術在云倉儲中的應用,討論了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優化策略。
2020年至今為云倉技術的發展與成熟階段。隨著技術的成熟,云倉技術發展迅速。Smith J和Taylor K(2020)研究了區塊鏈技術如何應用于云倉儲系統,以提高其安全性和操作效率。Wang X和Li Y(2021)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云倉儲中的應用前景和挑戰,包括機器學習和智能調度等方面。Chen M和Zhou Q(2023)提出了綠色云倉的概念,研究了可持續發展技術在云倉儲中的應用,旨在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從早期的概念提出到近年來技術的優化和創新,云倉技術的發展展示了其在提高倉儲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以及實現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巨大潛力。
1.5.1.3 云倉數據安全與創新的研究現狀
James A. Smith和Robert T. Wilson(2019)詳細闡述了物聯網技術在現代倉儲中的應用,包括環境監測、設備管理和庫存跟蹤。通過IoT傳感器,倉庫管理者可以實時監控倉庫內的各種參數,提高操作效率和響應速度;發現物聯網應用中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Michael S. Johnson等(2020)探討了云計算技術在倉儲管理中的應用,強調云計算可以顯著提升倉庫的運營效率和管理靈活性。通過云平臺,企業可以實時獲取并分析倉儲數據,優化庫存管理和供應鏈決策。云計算可以降低IT基礎設施成本和維護費用,使中小企業也能享受到先進的倉儲管理技術。Linda M. Garcia和Thomas K. Brown(2021)探討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倉庫優化中的應用,包括需求預測、路徑優化和自動分類。通過AI算法,倉庫管理可以實現智能化決策,提高運營效率和準確性,預測AI在倉儲管理中的未來發展趨勢,包括更高水平的自動化和智能化。Sophia M. Lee和Jason R. Martinez(2021)重點探討了大數據分析在云倉儲中的應用,包括庫存優化、物流預測和客戶行為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企業可以做出更加科學和精確的業務決策,提升運營效率;發現大數據應用中的數據處理、存儲和隱私保護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Emily J. Thompson和David L. Anderson(2022)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在倉儲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在數據透明和安全方面的優勢。區塊鏈可以實現供應鏈各環節的數據整合,提高整體協調和管理效率。通過智能合約,企業可以自動執行事先設置好的倉儲和物流操作,減少人為干預和錯誤。
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大數據分析在倉儲管理中的應用可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這些研究不僅提供了理論基礎,還提出了實際應用中的挑戰和解決方案,為云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5.1.4 供應鏈整合研究
國外學者關于供應鏈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云倉實現全球供應鏈的優化管理,包括庫存管理、物流調度和實時監控等。Martin Christopher(2016)強調供應鏈整合必須具備敏捷性,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敏捷供應鏈通過信息共享和協同合作,實現快速反應和決策。供應鏈整合需要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以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和突發事件。風險管理包括供應鏈可見性、應急計劃和供應商關系管理。Jan Holmstr?m和Jukka Hallikas(2020)認為信息技術(IT)是供應鏈整合的關鍵推動力。通過IT系統,供應鏈各方可以實現數據共享和實時溝通,提高合作效率和透明度。供應鏈整合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合作伙伴關系。信任和共同目標是成功整合的基礎,通過協同合作可以實現共贏。John Gattorna(2019)提出動態供應鏈模型,強調供應鏈應具備靈活性和適應性,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動態供應鏈通過實時數據分析和靈活的運營策略,實現持續的優化。他還強調供應鏈整合應關注人本主義管理,重視員工和合作伙伴的價值,以提升整體供應鏈的績效和競爭力。Sunil Chopra和Peter Meindl(2021)提出了供應鏈整合的多種策略,包括供應鏈網絡設計、庫存管理和物流優化。通過這些策略,企業可以實現供應鏈的高效整合和運營。其中,供應鏈協同被視為整合的核心,通過信息共享和協同決策,企業可以實現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和資源優化配置。
1.5.1.5 云倉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Mengxiang Li等(2021)探討了在云倉設計和運營中應用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重要性,包括能源效率、環境友好材料的使用和資源回收利用,分析了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實現云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Ching-Torng Lin等(2019)總結了在云倉操作中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分類和挑戰,包括能源管理、碳足跡和社會責任,強調了綠色物流在云倉管理中的應用,通過優化運輸網絡和減少包裝廢棄物來降低環境影響。Jing Luo等(2020)對云倉中實施可持續物流和倉儲策略的研究進行了全面回顧,分析了現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了未來研究的議題,包括綠色供應鏈管理、社會影響評估和技術創新在云倉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ulie M. Bartholdson和Arne Bj?rnberg(2020)從設計和運營角度探討了如何實現云倉的可持續發展,包括能源管理、建筑材料選擇和廢物管理;通過案例研究分析了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可持續倉儲實踐的成功經驗和挑戰。
這些研究為推動云倉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使得企業在倉儲和物流管理環節更加重視環境保護。
1.5.2 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關于云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倉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涉及云倉系統的架構設計、數據處理機制的優化、高效算法的應用以及案例實踐分析等方面。
慕艷平等(2019)認為,云倉是指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倉儲網絡,它利用云物流平臺強大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物流進行連接,針對商品在不同區域、時段的銷量做提前預測,將相應數量的商品提前備貨到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實現就近高效配送。江深(2020)從云倉模式的構成角度給出了云倉的定義,探討了云倉模式下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服務范圍的問題,并從客戶受眾、交互手段和服務重點方面提出了對策。陳良勇以“掌合天下”為案例分析了云倉和供應鏈整合的運作模式,并為其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建議。楊從平設計了基于云倉的兩階段快遞配送網絡結構和快遞配送流程,并對云倉儲的兩階段快遞配送的時間和成本進行分析,肯定了云倉在配送方面所展現的規模經濟優勢。
總體來看,中國的云倉領域尚處于初級階段,其研究與實踐均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