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新的人設
- 重回1979:送知青老婆回城
- 歲晏兮
- 2021字
- 2024-12-10 12:00:00
上輩子顏顏在BJ工作、定居。已經變成老方的方明澈來給她帶孩子。
08年開奧運的時候,街道辦組織大家伙學習簡單、實用的100句英語。方便大家上街遇上外國友人問路或者啥的。
他還跟著高音喇叭學會了:Beijing歡迎你,為你開天辟地!流動中的魅力充滿著朝氣......
幾個外國人開始喝茶,方明澈又朝看著就是外地游客的招呼道:“大碗茶,暖身又解渴的大碗茶。兩分錢一大碗,喝不了吃虧、喝不了上當!兩分錢就是一大碗——”
那幾個游客看外國人都喝這里的大碗茶,而且喝一碗暖暖身子也好,便也走了過來。
幾個外國人喝了茶付錢,并聲明多的是tip。
林嫣道:“啥意思?”
“小費,不用找了。”方明澈道謝后直接把一塊錢的紙幣收了起來。
林嫣聽了方明澈的解釋,皺眉道:“這不就是打賞么?”
“這是外國的消費文化。人家覺得咱的服務好,所以給小費表示認可。要尊重外國友人的文化傳統!”
旁邊的外地游客道:“老板,你還會說英語啊?”
“就會幾句簡單的。”
“你們不是一般人吧?”
方明澈道:“去年高考差點分。這不一邊自食其力一邊復習,就當是勤工儉學!”
因為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如總理、總設計師等人都去法國勤工儉學過,這個詞兒就被抬了抬身價。
因此他這么一說,那些喝茶的游客也就不把他們當擺攤的普通人看待了。言辭間都客氣了些。
這沒準哪天就考上大學,鯉魚躍龍門了啊!
大概是因為剛才兩張桌子都坐滿了,人從眾!剛空出來一張桌子,便又坐下來幾個人。
還有附近其他游客看到了也往這邊走,站著喝都行。一時生意還挺紅火。
林嫣瞅了瞅不遠不近那個多出來的大碗茶攤,那邊人倒是也不少。畢竟廣場上的客流量是真的大。
等忙過這一波,林嫣道:“明澈,你教我幾句簡單的英語。等下外地游客也我來吆喝。”
要淡化明澈的存在感。不然回頭被競爭對手發現他是盲流,跑去舉報怎么辦?出面的事還是都由她來吧。
方明澈點頭,“好!”
一般人應該不至于為了集體的生意,就輕易結私仇的。不過,阿嫣有這個意識挺好。
于是抽空就教她說簡單的、實用的英語。還給她講了外國的小費文化,省得她心頭有疙瘩。
林嫣聽過道:“都要給小費啊?”
“對啊。一般是10%到15%,但如果人家認為你的服務值得更多的回報,也可能多給。”
既然是普遍現象,林嫣便接受良好了。
她還笑道:“那外國客人多些好了。”
“你真實際!”
林嫣白方明澈一眼,“都出來擺攤了,還不實際點啊?”
“對對對,有道理。”
接下來林嫣便用現學的幾句英語,以及方明澈剛才招呼外地客人的套話吆喝了起來。還編了些新詞。
效果還不錯!
今年1979年是恢復高考以后第一年考外語科目,但不考外語類專業的只是參考,分并不計入總分。
也就是說,考理工科的科目有:數學、物理、化學、語文、政治。
考文科的科目有:數學、歷史、地理、語文、政治。
不論理工科還是文科,外語分都不計入總分(僅供參考)。
所以,如今還沒有后世對英語的瘋狂看重。會點英語的人,鳳毛麟角。
英語卷面成績高的(滿分100,90以上),外語類專業都能降分破格錄取。
方明澈的英語也就是在如今不重視英語的環境下,聽著能唬人。用來招攬外國游客,差不多就是最大的用處了。
他也沒打算往專業方向去發展,語言不是他的長項。
不過,他們夫妻會的實用英語足夠用了。有外國人來問廁所在哪,他也能給指個方向、簡單說明一下。
淡場的時候,方明澈道:“阿嫣,我去刺探一下對手的情況。”
林嫣道:“你不怕......”
“越大方越沒事。”誰還沒事讓人拿戶口簿出來看啊?
他抱起在一旁玩耍的顏顏朝對面的茶攤走過去。
對方領頭的是個男的。看著比方明澈大兩歲(不過也不好說,知青勞累、顯老),一起的人喊他老程!
方明澈把女兒擱地上,散了四只大前門香煙給老程和另外三個男知青。
他是先在這里擺茶攤的,還主動過來睦鄰友好。對方接了煙,態度自然也就不錯。
他和男知青聊上了,有個女知青還笑吟吟的彎腰逗顏顏。
這會兒大家都是淡場,茶攤也沒什么需要收拾的。
“老兄,你們是街道辦組織的?”
老程道:“是啊,你們呢?”他還不知道方明澈過來干嘛的。
“我們兩口子自己搞的,要養孩子嘛。這廣場的客流量只會越來越大。咱們就各做各的生意,公平競爭。如何?”
老程點頭,“好!反正大家各憑本事嘛,我們也可以學著你們招攬客人。”
方明澈點頭,“這個自然。反正兩分錢一碗,這個價是不能再降了。”
“那當然,總不能直接降一半吧。兩分錢一碗,已經夠便宜了。”
廣場上這么大客流量,眼瞅還在越來越多。確實沒必要把關系搞僵了,大家都是回城知青嘛。
對方剛也聽說了他們夫妻居然還會講英語,招攬外國游客。都是高考落榜的回城知青。
老程道:“你們夫妻,怎么回來的?”政策是結了婚的不讓回來啊。
方明澈小聲道:“先假離婚,然后分開回來的。”
幾個知青點頭,懂了、懂了。
至于孩子不用多問了。肯定是那會兒托給了老鄉,然后再設法接回來的。雖然沒有介紹信不好買票,但真有心,扒火車也要去接回來啊。
他們一起的知青也有假離婚的。但有些假的就變成真的了。回來之后工作艱難,要是誰有機會攀高枝,沒準就變卦了。
像老方兩口子這樣不離不棄的,算是不錯了。如今一起擺攤,繼續備考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