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交互界面的歷史

1959年,美國學者B.Shackel從在操縱計算機時如何才能減輕疲勞出發,提出了被認為是交互界面領域的第一篇文獻的關于計算機控制臺設計的工程學論文。1960年,Licklider JCR首次提出人機緊密共棲(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這被視為交互界面學的啟蒙觀點。1969年,英國劍橋大學召開了第一次人機系統國際大會,同年,國際人機研究(IJMMS)創刊,1969年是交互界面學發展史的重要時間點。

本節要點

(1)了解交互界面的起源。

(2)了解交互界面的發展過程。

1970年成立了兩個交互界面研究中心:一個是英國的拉夫堡大學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個是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1973年出版了4本與計算機相關的人機工程學專著,為交互界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紀80年代初期,學術界相繼出版了6本專著,對當時最新的交互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交互學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范疇的架構。在理論體系方面,它從人機工程學獨立出來,更加強調認知心理學、行為學和社會學某些人文科學的理論;在實踐范疇方面,從界面(接口)拓展開來,強調計算機對于人的反饋交互作用。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高速處理芯片、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 Web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交互界面的研究重點放在了智能化交互、多模態(多通道)、多媒體交互、虛擬交互以及人機協同交互等方面,也就是放在以人為中心的交互技術方面。

交互界面的發展歷史是從人適應計算機到計算機不斷適應人的發展史。交互界面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早期的手工作業階段:工業革命開始后,機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隨著機器與人類生活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人與機器的關系研究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2)作業控制語言及交互命令語言階段:人們對計算機的控制主要通過命令行實現,磁盤操作系統(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就是典型的命令行系統。這個階段的計算機操作難度較大,只有專業人員才能進行。

(3)圖形用戶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階段:圖形化的界面取代了命令行,讓計算機的操作變得可視化,也變得更加簡單。

(4)網絡用戶界面的出現:網絡的出現,讓信息的形式和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通過在軟件的界面上操作,人們就可以獲取網絡信息。

(5)多通道、多媒體的智能交互階段:隨著科技的發展,用戶與計算機交流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如語音、手勢、姿勢、表情等。交互方式的自然性和高效性得到了極大提高,這同時帶來了更多的挑戰與機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无极县| 徐汇区| 尤溪县| 凤凰县| 渝北区| 伊吾县| 水城县| 崇信县| 轮台县| 香港 | 邛崃市| 开原市| 醴陵市| 辰溪县| 湖北省| 炉霍县| 湘潭县| 静安区| 柞水县| 色达县| 宁强县| 波密县| 栾川县| 龙游县| 抚宁县| 潼南县| 大化| 合山市| 丹东市| 宜良县| 五原县| 濮阳市| 渭源县| 张家港市| 苏尼特右旗| 宿松县| 保山市| 芷江| 会同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