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晚清新小說倫理敘事研究
- 趙華
- 5773字
- 2024-11-21 16:06:35
四、晚清新小說倫理敘事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晚清新小說發生的重要文化背景。救亡圖存的迫切需要使晚清出現了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是晚清小說家所處的時代背景。20世紀初的“道德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小說的走向,不僅提高了小說的地位,也大大刺激了小說家對社會變革的參與欲望。晚清新小說繼續張揚“文以載道”的倫理教化功能,但“道”的內容因為時代的需要發生了裂變,一種以救國強國為宗旨的新的倫理道德體系逐步建立。任何一種變革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晚清倫理變革思潮和小說新的倫理訴求亦然。自覺承擔“新民”啟蒙任務的晚清新小說,為了吸引讀者、達到敘述效果,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表現出了不同于傳統小說的敘事特點。因此,本課題擬將晚清新小說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通過對晚清大量小說文本與報刊時論文章及當時倫理論著的閱讀、爬梳,以期發現晚清倫理變革對傳統倫理發生了怎樣的突破?在晚清倫理變革思潮中,晚清新小說又充當了什么歷史角色?晚清新小說與倫理變革的互動又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狂飆突進的倫理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基于這樣的研究目標,本論文思路如下:
首先,采用歷時性角度切入晚清新小說的研究,包括回顧小說倫理敘事的歷史,分析晚清新小說倫理敘事的現實語境。從小說萌芽之始,小說就與倫理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一部中國發展小說史,可謂是一部中國倫理變遷史。晚清新小說不僅沒有逸出這種小說與倫理相糾結的運動軌跡,而且主動承擔起“新民”思想啟蒙的時代使命,小說的倫理教化功能得以空前強化。
其次,在對晚清新小說與倫理變革的互動進行共時性分析時,通過對小說文本的全面考察,選取夫婦倫理、父子倫理、君臣倫理三個方面作為論述的對象。這三個方面既是晚清新小說關注比較多的,也是晚清道德革命的主要內容。一方面從新的倫理道德體系考察晚清倫理變革對傳統的突破,另一方面從創作意圖、文本敘述等方面考察晚清新小說的倫理建構與倫理思潮發生了怎樣的關系。
最后,晚清新小說與倫理變革的互動,極大地沖擊了傳統三綱觀念,使清末民初的社會道德發生了明顯變化,不僅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對“五四”新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和文學轉型中,晚清新小說的倫理敘事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為了研究的順利進行和預期目標的達成,本論文主要采用倫理批評的研究方法,兼用文史互證的方法。
倫理批評是本書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這種文學批評方法,在中國和西方的文學批評史中“都是興起最早而又影響深遠的一種批評形態。……它以一定的道德意識及其由之而形成的倫理關系作為規范來評價作品是否合乎道德,從而以善、惡為基本范疇來決定對批評對象的取舍或評定其高下得失”[42]。文學反映一定時代的道德生活與倫理秩序,以倫理學的視角分析文學成為一種常態的存在,倫理批評也成為不同時代、不同區域而廣為運用的文學批評范式。孔子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較早以倫理批評的方法概括《詩經》的內容,這一文學思想對整個中國文學發展史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漢人毛亨作《毛詩大序》又指出:“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唐宋以后,“文以載道”的觀點又把文學的倫理教化功能推向古代正統文學思想的核心位置,成為文學創作和批評的重要標準。時至清代,顧炎武還大力張揚:“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日知錄·文須有益天下》)梁啟超的“新民說”,仍沒有跳出倫理批評思維的窠臼。“雖然‘五四’文學革命試圖以反抗‘文以載道’開辟文學新局面,但最終不過是以知識分子的精英道德和政治社會的革命道德取代傳統社會的綱常倫理與帝王道德”[43]。在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對文學的評價,都非常注重文學的道德因素。蘇格拉底非常強調文學家和作品的道德價值,他評判詩人的標準就是倫理學意義上的善。柏拉圖從道德的角度指責詩人的傷風敗俗,提出把詩人逐出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老師柏拉圖倫理批評的文藝思想,在他的文學批評名著《論詩》中,以道德標準將詩人進行分類:“較為嚴肅的詩人摹仿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人的行為,而較為平庸粗俗之輩則摹仿那些鄙劣的人的行為。”[44]
倫理批評作為一種歷史久遠的批評形態,雖然文學與倫理的關系探討是其貫穿始終的議題,但因為道德內涵與標準的地域和時代的差異性,倫理批評在內容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同時,從方法論意義上來講,倫理批評本身又是涵蓋多種批評流派的批評,呈現出多元化和動態、開放發展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敘事學的發展和現代倫理觀念的生成,在敘事學領域與倫理學領域關于文學的本質、功能等方面展開對話與合作的語境下,倫理批評逐漸走向了敘事倫理批評的新道路。較早有意識地把小說的敘述形式和過程納入道德判斷體系的是美國學者W.C.布斯的文學批評專著《小說修辭學》(1961),他認為:“當人的行動被賦予形式,創造出一部藝術作品的時候,創造出來的形式就永遠脫離不了人的意義,其中包括每個人行動時就暗含于其中的道德判斷。”[45]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時間與敘事》(1983、1984、1985)和《從文本到行動》(1986)以及美國學者詹姆斯·費倫的《閱讀敘事》(1989)、《作為修辭的敘事》(1996)、亞當·桑查瑞·紐頓的《敘事倫理》(1995),都對敘事倫理的理論建構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倫理批評的敘事倫理轉向稍晚于西方,1996年王鴻生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敘事與價值》,已經表明中國在文學批評領域敘事倫理研究方法運用的開始。199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是漢語學界研究現代性敘事倫理的第一部著作。目前運用敘事倫理批評的方法來考量小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已經取得一定成就,不僅有著名評論家和學者劉小楓、王鴻生、謝有順、李建軍等的理論提倡和批評實踐,諸如謝有順的《鐵凝的敘事倫理》(2003)、《中國小說的敘事倫理》(2005)與楊紅旗的《倫理批評的一種可能性——論小說評論中的“敘事倫理”話語》(2006)等,還有諸多博士論文涉入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2004年有東北師范大學張艷梅的《海派市民小說與現代倫理敘事》;2006年有南京師范大學陳留生的《傳統倫理與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學創作》;2007年有兩篇,吉林大學呂海琛的《解構與重建——十七年文學中的倫理嬗變》和山東師范大學李海燕的《世紀之交:現代性倫理與大陸長篇商界小說研究》;2008年有華中師范大學孫紅震的《解放區文學的革命倫理闡釋》;2009年有兩篇,吉林大學郝軍啟的《1980年代小說的家庭倫理敘事》和華東師范大學冷嘉的《家庭、革命與倫理重建》。在巨大理論和批評實踐的攻勢下,魯迅、老舍、汪曾祺、王安憶等諸多作家都進入了研究者的倫理批評視野。而且2008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吳茂國的《現代小說敘事倫理》,可謂是中國敘事倫理批評成長過程中的一大碩果。近年來文學批評運用敘事倫理方法進行學術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大量增加,既有對敘事文本的細讀,也有敘事理論的研究和建構,敘事倫理批評方法不斷得以深化和豐富,呈現出良好的學術發展勢頭。
總之,敘事倫理批評雖然是西方舶來品,但這種批評方法將小說的敘事形式、敘事技巧、敘述過程和小說的影響納入倫理批評的范疇,拓展了傳統倫理批評只注重小說文本倫理內涵闡釋的視野,不僅挖掘小說故事的倫理主題,還探討小說敘事形式的倫理意蘊和敘述過程的倫理精神以及小說傳播的文化意義,從小說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小說敘事的自律和他律、小說的生成和傳播與接受等多維度展開分析,對小說相關的諸多敘事元素進行立體研究和價值追問,無疑為小說敘事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和可能。敘事倫理批評是傳統文學倫理批評發展的一種現在形態,它同當下學界文學批評中的生態倫理、女性倫理、經濟倫理等都同屬于倫理批評的范疇,只是在不同的層面探討人類社會、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一種策略或方法。基于此,本書仍采用倫理批評這一傳統說法,但顯然借鑒了敘事學的話語資源和思維方式,將小說敘事形式、敘事技巧、敘述過程和小說的傳播等諸多要素納入研究對象,以深入分析晚清新小說敘事和同時代倫理變革的關系以及客觀評價晚清新倫理敘事的特點、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
倫理批評的方法,是利用跨學科分析問題的視角闡釋小說的倫理世界。除此之外,本書還擬采用文史互證的方法即以文證史、互相發明的研究方法,將小說倫理敘事與史書典籍、地方志等進行比較、印證。一方面,從晚清新小說對社會倫理生活的反映,探討晚清新小說敘事對倫理變革思潮反映的廣度和深度,為中國倫理史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便對晚清歷史有更全面、透徹的認識和把握,也進一步豐富晚清新小說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從文獻史料的層面來論證新小說所產生的倫理效應、小說倫理訴求與倫理變革思潮的關系。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能使本成果的分析、論證在文本材料和歷史語境的規約下進行,既能客觀闡釋晚清新小說的倫理訴求,也有利于從小說視角逼近晚清倫理真相,以避免過度闡釋和輕率推論。
[1] [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2] [美]韓南:《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頁。
[3] 李伯元:《庚子國變彈詞·例言》,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5頁。
[4] 包天笑:《釧影樓筆記》,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頁。
[5]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頁。
[6]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頁。
[7]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80頁。
[8] 夏曉虹:《晚清“新小說”辨義》,《文學評論》2017年第6期。
[9] 趙稀方:《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10] 謝天振:《為“棄兒”找歸宿——翻譯在文學史中的地位》,《上海文論》,1989年第6期。
[11] 覺我(徐念慈):《余之小說觀》,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頁。
[12] [美]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頁。
[13] 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
[14] 章培恒:《關于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兼及“近代文學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15] 清初紀昀將《山海經》移至《四庫全書》子部的小說家類,并稱《山海經》是“小說之祖”“小說之最古者”。從《山海經》對神怪內容的講述以及《山海經》對后世志怪小說的影響來說,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將《山海經》作為開篇之作。
[16]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頁。
[17]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頁。
[18] 陳乃乾《〈三國志平話〉跋》,轉引自《陳汝衡曲藝文選》,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頁。
[19] 羅燁:《舌耕敘引·小說開辟》,《醉翁談錄》,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
[20] 俞平伯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97頁。
[21] 陳大康:《關于“晚清”小說的標示》,《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2期。
[22] 此表的統計材料來自劉永文編著的《晚清小說目錄》和陳大康編著的《中國近代小說編年》。
[23] 吳宓:《吳宓日記1910—1915》,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53頁。
[24] 林紓:《〈深谷美人〉敘》,錢谷融編:《林琴南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頁。
[25] 新小說報社:《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新民叢報》1902年7月15日。
[26] 吳沃堯:《〈月月小說〉序》,《月月小說》第一年第1號(1906)。
[27]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頁。
[28] 陳平原:《20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9頁。
[29] 這篇文章收錄在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現代性的追求》之第三輯“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之路”里,在這個集子的序言里,李歐梵自述第三輯“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之路”中的兩篇文章(一是《追求現代性(1895—1927)》,一是《走向革命之路(1927—1949)》)寫于1970年代初期。詳見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序言》,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2頁。
[30] [美]李歐梵:《文學的趨勢Ⅰ:對現代性的追求1895—1927》,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507頁。
[31] [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的重新評價》,《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23頁。
[32] [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6—17頁。
[33]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頁。
[34] [美]韓南:《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170頁。
[35]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1917年1月1日。
[36] 段懷清:《最長的一夜:論〈老殘游記〉的整體性》,《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1期。
[37] 耿傳明:《人心之變與文學之變——〈孽海花〉、〈廣陵潮〉與晚清社會心態的變異》,《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38] 胡全章:《晚清言情小說中的雙璧——〈禽海石〉與〈恨海〉之比較》,《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39] 楊聯芬:《〈孽海花〉與中國歷史小說模式的現代轉變》,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7期。
[40] 張志彪:《比較文學形象學理論與實踐 以中國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
[41] 阿英:《晚清小說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
[42]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67頁。
[43] 周保欣:《倫理文化與文學“中國性”的生成》,《人文雜志》2009年第4期。
[44] 亞里士多德:《論詩》,《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646頁。
[45] [美]W.C.布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4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