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九刺

一、輸刺

輸刺用針內外備,外取手足內取背。

諸經手足有滎輸,臟腑背俞尤足貴。

《靈樞·官針》曰:“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臟腧也。”輸刺(《針灸甲乙經》作腧刺)乃外取手足之滎輸,內取腰背之臟腧,內外同取之刺法也。如手太陰肺經罹患時,在手可取魚際(滎)或太淵(輸),在背可取肺俞。其余臟腑可以類推。

二、遠道刺(《針灸甲乙經》作道刺)

病在上者取之下,遠道刺法疾可罷。

頭面腑病刺腑腧,手足上下義無二。

《靈樞·官針》曰:“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遠道刺,乃上病取下,引而竭之之刺法也。《靈樞·刺節真邪》曰:“發蒙者,刺腑輸,去腑病也。”故以六腑之病變為宜。足少陽之輸在足臨泣,足陽明之輸在陷谷,足太陽之輸在束骨。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頭面及上半身屬于三陽經之病患,均可在足取穴。

除此以外,其他經穴可以手足上下互取用之者亦多。如列缺能治莖痛、尿血,照海能治咽痛、目赤。《肘后歌》云:“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均為遠道刺之類也。

三、經刺

表里陰陽樞紐穴,大經結絡經分說。

經刺之法重在斯,足如公孫手列缺。

實者可瀉虛可補,不盛不虛以經取。

依經為治正邪宜,湯液灸刺均能主。

這在《內經》中有二義:

其一,即《靈樞·官針》所云:“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乃在人身之大經脈與絡脈相結合處行刺之法。“經分”有大經脈在此處分行和在該處取穴之意。如手太陰陽明之列缺、偏歷;足太陰陽明之公孫、豐隆;手少陰太陽之通里、支正;足太陽少陰之飛揚、大鐘;手厥陰少陽之內關、外關;足厥陰少陽之蠡溝、光明。舉凡經脈與絡脈相結合處,均為陰陽表里經之樞紐穴,較之各經其他腧穴,尤為重要也。

其二,即《靈樞·經脈》所云:“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難經》第六十九難曰:“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所謂正經自病,即病既不從生我者而來,亦不從我生者而來;既不從克我者而來,亦不從我克者而來,系由于本經自感之邪所致。因之當以本經之穴治之,而他經之穴則不居重要地位。

四、絡刺

絡刺之法不取穴,視其浮絡瀉其血。

瘀血郁滯多在陰,刺宜淺點乃要訣。

《靈樞·官針》曰:“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此乃不取經穴,但視其浮絡以瀉其惡血之刺法。《素問·調經論》曰,刺留血者,“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靈樞·經脈》曰:“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靈樞·壽夭剛柔》曰:“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均是絡刺之用也。瘀血之留于絡脈者,以身之陰部為多見,如耳后、肘內及膝腘等處。頭之顳颥部亦常采用絡刺之法。絡刺瀉血,有去瘀消滯、清熱解毒之功。刺時對準青絡脈,用淺刺及點刺法,疾入半分至一分,即刻退出,以能出血為度,不閉其孔令惡血自流。如出血變為鮮紅,可按針孔以止之。在肘窩或膝腘等處青絡脈不顯時,可拍擊數下則青絡自見。絡刺與點刺,法既相近,而義亦可通。至于點刺取穴與絡刺不取穴,當隨宜斟酌,不可強分。

五、分刺

分刺深針分肉間,邪氣深藏淺刺難。

臀股肉多皆可用,腹胸脅肋勿輕談。

《靈樞·官針》曰:“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分肉”即肌肉豐厚而有界限可見者。邪氣深藏其間,則淺刺不效,必須深刺方達病所。在臀股及肌肉豐厚之處多可用之。胸腹脅肋等處,肌肉菲薄,如針刺過深恐有刺中內臟之虞,當慎用。

六、大瀉刺

膿血深留瀉始除,鈹針大瀉決江河。

膿不畏多除務盡,血宜少見忌其多。

《靈樞·官針》曰:“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大瀉刺于癰疽瘡瘍排除膿血時多用之。膿不畏多,瀉之務盡。血宜少見,切忌其多。血多者氣奪,血不止者致死。

七、毛刺

痹在皮毛病氣浮,針須毛刺刺皮膚。

雀啄連連無問數,落紅點點見功夫。

《靈樞·官針》曰:“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浮痹是指風寒濕三氣客于皮毛之間,致皮膚頑麻不仁。但其病勢較淺,尚未深入,故可用多刺淺刺之毛刺法,隨病之所在以取之。針時如雀之啄食,連連而作,只宜平鋪,不宜重疊,以患處大小而定,無問其數。針孔以略見血點為宜,但忌血外流,此乃毛刺與絡刺之分別也。近世之梅花針法,殆為古法毛刺之流亞歟!

八、巨刺

此現有余彼不足,左右感通候在脈,

氣血盛衰互傾移,巨刺得宜功效速。

《靈樞·官針》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問·調經論》曰:“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此乃左右易位在對側取穴之刺法也。病雖在左而右脈能應之者,是因陰陽之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見于寸口。此方有余,彼即不足,故左病而右應之。補左陽之不足,實所以抑右陰之有余;瀉右陽之有余,正所以補左陰之不足。由于氣血盛衰能左右傾移,故用針之道,亦能左右互治。此乃巨刺左右互取之義也。

九、焠刺

燔針即是火燒針,除痹祛寒效獨尊。

瘰疬陰疽常焠刺,慎毋炮烙妄施為。

《靈樞·官針》曰:“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針灸甲乙經》曰:“焠刺者,燔針取痹氣也。”燔針焠刺即仲景所謂燒針,今則稱為火針。將針燒紅立即刺入患處,猶如淬鐵,故稱焠刺。常用以治痹證、陰疽及瘰疬等。《針灸聚英》言之頗詳,今掇集援引如下。

燔針者火針也,常針者氣針也。燔針頻以麻油蘸其針,燈上燒之。燒時令針頭低下,恐油熱傷手。燒令通紅,方可有效。若不紅,不但無效,且不能入肉。先以墨記好針處,使針時無差。安慰病人勿令驚懼。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則不能去病。唯消息取中,一針便去,不能久留。左手速按針孔,則痛止,不按則痛甚。但如在結塊之上,仍須停針慢出,并轉動其針,以發污滯。火針甚難,須有屠兒心、劊子手,方可行針。以治癱瘓癥塊結積之病,尤宜火針,易獲功效。蓋火針大開孔穴,不塞其門,則邪從此而出。若氣針微細,一出其針,孔穴即閉,風邪不出,故不及火針。凡下火針,須隔日一報之,經一宿身上發熱惡寒者,為中病無害也。人身諸處皆可行針,但面上忌之。在夏天血氣濕氣皆聚于兩腳,如誤行火針則反加痛腫,不能行履也。溫針乃楚人之法,入針于穴,以艾自針尾燒之,亦能取效。

又有所謂太乙針、雷火針、陽燧錠、百發神針、治癖神火針、陰癥散毒針等,均燔針之變法,摘錄數則,以備選用。

太乙針:治風氣及一切內外諸病。寒者正治,熱者從治。用艾絨三兩,硫黃二錢,麝香五分,冰片七分,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白芷、川芎、獨活、雄黃、山甲各一錢,火紙卷藥末,糊桑皮紙六七層,如爆竹式,長五寸,徑圓一寸五分,雞蛋清刷之,陰干,密收。臨用時火上燒紅,隔布按在穴上針之。

內府雷火針:艾絨三錢,丁香五分,麝香二分,卷紙點燒,趁熱隔紙捺于患處針之。

《本草綱目》雷火神針:艾絨二兩,乳香、沒藥、山甲、硫黃、雄黃、川草烏、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摻拌,厚紙卷成。

內府陽燧錠:治風氣并腫毒,硫黃一兩五錢,銅勺內化開,依次加入川烏、草烏、蟾酥、朱砂各一錢,僵蠶一條,冰片、麝香各二分,攪勻,傾于磁盆內,蕩轉成片,收藏。臨用時取豆大一片,粘于患處,燈草蘸油燒三五壯,畢,飲醋半盞,使起小泡,挑破出黃水,貼萬應膏。

百發神針:治偏正諸風、漏肩、鶴膝、寒濕氣、半身不遂、手足癱瘓、痞塊、腰痛、小腸疝氣、癰疽發背、對口、痰核初起不潰爛者均妙,用生附子、川烏、草烏、大貝母、乳香、沒藥、血竭、檀香、降香、麝香各三錢,母丁香四十九粒,艾絨作針,點燃,熏照患處。

治癖神火針:蜈蚣一條,木鱉仁、靈脂、雄黃、乳香、沒藥、阿魏、三棱、莪術、甘草、皮硝各三錢,鬧羊花、硫黃、山甲、牙皂各二錢,甘遂五錢,麝香三錢,艾絨二兩,卷成作針。

陰癥散毒針:用羌活、獨活、川烏、草烏、白芷、細辛、牙皂、靈脂、肉桂、山甲、雄黃、大貝母、乳香、沒藥、硫黃、蟾酥、麝香各等分,艾絨作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延津县| 怀化市| 云安县| 盘山县| 奎屯市| 安宁市| 蕉岭县| 上栗县| 修水县| 永德县| 剑阁县| 年辖:市辖区| 南召县| 沙湾县| 宣威市| 酒泉市| 家居| 德清县| 涪陵区| 平邑县| 大关县| 湛江市| 东莞市| 通榆县| 英德市| 宁化县| 乌兰察布市| 左贡县| 浙江省| 佛学| 开平市| 灯塔市| 蓬安县| 翼城县| 海口市| 来安县| 阿克| 濮阳县| 江口县|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