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學泰斗周楣聲家傳針法精華(共三冊)
- (清)周樹冬 周楣聲
- 2062字
- 2024-11-20 15:23:03
第二節 十二節刺
一、偶刺
一刺心前一刺后,前后相對如配偶。
俞募相合今所尊,源于古法須遵守。
《靈樞·官針》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素問·痹論》論心痹之狀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偶刺之法,一手按其胸前,一手按其背后,當其痛所,前后進針。觀經文之意,似不必拘于經穴。傍針者,斜針以免刺中內臟也。后世之臟腑俞募取穴法,當系以古法偶刺為根源。募穴皆在胸腹,俞穴均在背膂,大多前后相對,相差不遠。例如胃腑受病時,在前可取其經氣所聚之中脘,在后可取其經氣所輸之胃俞。其他臟腑俞募詳見選穴節,此處不贅。
二、報刺
痛處無常報刺尋,持針直刺久留停。
左手按摩隨病所,出針復刺再施行。
《靈樞·官針》曰:“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針灸甲乙經》作直內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盛者為行痹,痛無常處上下行,正行痹之癥狀也。當其痛處直內針而久留之,并以左手隨病所按摩之。病未已者,可拔針于另一處再針之。
三、恢刺
筋急難伸且莫嗟,針通恢刺病能恢。
直刺傍搖兼上下,大其針孔泄其邪。
《靈樞·官針》曰:“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是在筋脈拘攣之處進針,深針直刺。傍之者,將針向四旁搖撼也;舉之者,將針上下提插也。即向患處深針,并上下左右搖大其針孔,以泄其邪之意。
四、齊刺
齊刺三針一字排,二傍一直各分開。
痹氣小深寒不重,亦名三刺義相該。
《靈樞·官針》曰:“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針灸甲乙經》作‘寒熱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即病位正中直刺一針,兩旁再斜入二針,三針一字排開,針尖相近,針柄相遠,不必拘于經穴,隨病之所在而進針。“小深”乃邪氣雖已入內,但尚不太深之意。此法針天應穴時多用之。
五、揚刺
一針直入在中央,淺入而浮守四旁。
揚刺專醫寒博大,頑麻痹痛足堪當。
《靈樞·官針》曰:“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針灸甲乙經》作寒熱)之博大者也。”揚,“陽”之誤。揚刺應為陽刺。病位正中直入一針,四旁斜入四針,兩旁比齊刺多加兩針。依病進針,不拘經穴,以治寒氣深入,稽留范圍大,肢體麻木疼痛者。
六、直針刺
撮起皮膚橫入針,沿皮直刺直針稱。
一針兩穴常須用,針必宜長刺不深。
《靈樞·官針》曰:“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用左手將皮膚提起,右手沿皮橫針直刺,故名,以治病氣之不深者。《難經》第七十一難曰:“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在頭面及肌肉菲薄之處常須臥針橫刺,亦直針刺之類也,于一針兩穴時多用之。如地倉透頰車,攢竹透魚腰,曲鬢透聽宮,膻中透中庭,關元透中極,意舍透脾俞等皆可采用。
七、輸刺(《針灸甲乙經》作腧刺)
輸刺之法直出入,稀發而深引邪出。
氣盛而熱可以除,多進少退法自別。
《靈樞·官針》曰:“輸刺者,直出直入,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即垂直刺入,少待再垂直拔出。外提時次數不宜太多,內入時當逐步深進,方能去邪而退熱。此與后世多進少退之補法有所不同。補法是頻頻發針,進多退少以納氣入內。輸刺是發針稀少而漸入漸深,以逐步引邪外出,屬于瀉法范疇,必須分清。
八、短刺
短刺原來刺不深,漸搖漸入記須真。
骨痹致針當骨所,以針摩骨效方增。
《靈樞·官針》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當其病之所在而進針,漸搖漸入,在針尖著骨時復行搖動針身,使針尖在骨面往來摩刮以增其效。針尖及骨而止,所刺不深,故名短刺。
九、浮刺
須知浮刺一針斜,肌急而寒效可夸。
且莫認浮當作淺,浮而深入始無差。
《靈樞·官針》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是亦斜入進針之臥針法也,因針不直入,故名浮刺。與直針刺不同之處是直針刺用手提起皮膚橫行進針,浮刺是不用手提皮,只是斜行進針,兩者以一橫一斜為別。
十、陰刺
手足厥冷脈不至,病入少陰寒厥致。
左右悉刺取太溪,陰病當須尋陰刺。
《靈樞·官針》曰:“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陰也。”(《針灸甲乙經》作“此治寒厥中寒者,取踝后少陰也。”)病在少陰有手足厥冷、脈不至等寒厥之癥狀時,宜取足少陰經之太溪穴,以陰治陰,故名陰刺。
十一、傍針刺(《針灸甲乙經》作傍刺)
一傍一直刺名傍,二傍名齊四號揚。
單傍不直名浮刺,宜直宜傍見主張。
《靈樞·官針》曰:“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即當其病所直入一針,再傍刺一針,正斜各一之刺法。直針一、傍針一者名傍針刺;直針一、旁針二者名齊刺;直針一、傍針四者名揚刺;單獨傍刺一針者名浮刺。當各因其宜而用之。
十二、贊刺
贊刺持針直出入,漸刺漸淺出其血。
癰腫初形助散消,輪刺漸深乃其別。
《靈樞·官針》曰:“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即持針直入,迅即直出,上下進退,由深而淺,以去其惡血。與絡刺不同,絡刺須視其青絡脈而刺之,贊刺則是在紅腫處刺之。贊,助也,在癰腫初成之時,助其消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