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最佳狀態的老師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3
- (美)海姆·G.吉諾特
- 6139字
- 2024-11-15 10:04:19
理論和實踐
我們先來講一個哲學家乘船過河的故事。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哲學嗎?”船夫回答道:“我不懂。”“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三分之一,”哲學家說道。然后他接著問道:“你懂文學嗎?”船夫仍舊回答說:“我也不懂。”“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三分之二,”哲學家說道。就在這時,船撞上了一塊礁石,開始下沉。船夫開口問道:“你會游泳嗎?”“不會,”哲學家回答道。船夫回應道:“那么你就失去了生命的全部。”
在面對非常重要的問題時,哲學往往不起作用。當船即將沉沒,對于船上的人來說,理論是無用的。如果他不會游泳,就會溺水。當課堂上發生危機時,圖書館里所有的書都幫不上忙,講座和培訓課程也都意義不大。在最關鍵的時刻,只有技能才能拯救我們。
對教育來說,我們利用技巧所表達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師們也明白這種態度的重要性。事實上,老師們早已厭倦了在無數的會議中反復地向他們灌輸這種態度。正如一位老師所說:“我知道孩子們需要什么,我記得很清楚。孩子們需要被接受、被尊重、被喜愛和被信任。他們需要鼓勵、支持、活躍和快樂。他們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并獲得成功。天哪!他們需要的簡直太多了。而我缺少的是什么呢?是所羅門的智慧,是弗洛伊德的洞察力,是愛因斯坦的知識和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奉獻精神。”
在理論上,我們早已明白好的教育是什么樣的,也將所有概念都爛熟于心。但遺憾的是,我們不能單憑這些概念來教育孩子。即便老師相信民主、愛、尊重、接納、個體差異和每個人的獨特性,孩子們還是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問題。這些概念雖然非常好,但卻太抽象、太宏觀了。他們就像是一張一千美元的鈔票,確實很好,但在滿足諸如買一杯咖啡、打車或是打電話等尋常需求時,卻毫無用處。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需要硬幣。在教室里的“貿易”中,老師們需要心理上的“零錢”。他們需要具備特定的技能來有效地以同理心去解決時刻可能發生的事情——小煩惱、日常的沖突和突發的危機。所有這些情況都需要老師做出有實際幫助的反應。老師的反應會產生至關重要的結果,決定了孩子們是順從還是反抗,是心滿意足還是爭論不休,是想要彌補過失還是伺機報復。老師的反應會對孩子行為和性格的好壞產生影響。
這些情感生活中的事實決定了教與學能否有效進行。最佳狀態的老師能夠領悟這個核心真理:學習總是現在時,也總是個性化的。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短文中最佳狀態的老師是怎么做的。
安慰便條
一位老師正在給班級學生發放新書。當發到保羅·Z的時候,書發完了。保羅哭了。“我每次都是最后一個拿到東西的,”他抗議道,“就是因為我的姓是Z開頭的,我就什么都拿不到。我真討厭我的姓。我討厭學校。我討厭所有人。”
保羅的老師想知道如何才能盡快幫助到他,于是她給保羅寫了一張便條:
親愛的保羅:
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傷心。你正急切地期盼著拿到新書,可突然間,令人失望的事情發生了——除了你,大家都拿到了書。我一定會親自辦好這件事的,讓你很快就能拿到新書。
老師
保羅平靜了下來,老師的話安慰到了他。這個美好的時刻會一直留存在他的心里的。
如果老師對這件事給出不同的回應,比如:“孩子們應當盡早學會從容地面對失望”,“這只是一本書,為什么要這樣小題大做呢?今天你沒拿到,明天就能拿到了。你已經九歲了,不能動不動就哭鼻子”,那么老師可能會加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這些做法只會讓保羅更加痛苦,埋怨老師的刻薄和命運的不公。
“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
這是溫迪五年級開學的第一天。老師告訴她去哪里取英語書。當溫迪碰到書架時,所有的書都掉了下來。溫迪哭了起來。
老師:“溫迪,書掉下來了,我們要把它們撿起來。”
溫迪:“開學的第一天就被我搞砸了。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
老師:“這個上午一定很難熬吧。”
溫迪:“的確是。想聽聽我遇到了什么事兒嗎?”
老師:“和我講講吧。”
老師幫助溫迪一起把書撿了起來,溫迪向老師述說了她一上午的遭遇。開學第一天就這樣在愉快中結束了。
在這件事的處理上,老師的做法非常好。她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告訴孩子她應該怎么做。對孩子說話時簡潔明確,聽孩子說話時富有同情心。
學習代數
14歲的艾達在學習代數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她感到非常羞愧,不好意思去尋求幫助。老師注意到了她的沉默,于是謹慎、親切地幫助了她。
老師對艾達說:“艾達,代數是一門很難的學科。你必須用符號進行運算。你需要用數字來代替圖形,還要記得當一個數字從等式的一邊移到另一邊時,你需要改變符號。你在學習代數時可能會需要幫助。遇到問題時,你可以隨時來問我。”
艾達的老師很親切,能力也很強。他沒有問艾達任何問題,沒有提出任何指責,也沒有做出任何空洞的保證。相反,他對艾達表現出了同理心,并向艾達耐心講述了代數學習的過程。
“我總是被愚弄”
體育課結束后,老師告訴大家籃球比賽可以停止了。
約瑟夫抗議道:“每個人的機會都比我多。我總是被愚弄。”
老師對他說:“為了改變你的這種感受,你可以再投三次球。我會在這里等著你的。”
約瑟夫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迅速地將球投進了籃筐,然后把球帶回到了老師那里。他看起來既高興又滿足。
在這件事情中,有益的是這位老師的態度。他很靈活而且富有同情心。對他來說,孩子的感受比死板的規則更加重要。
最小的干預
瓊很不滿意在社會研究中分配給她的課題。于是,她向老師要求換一個新的課題。
老師對她說:“瓊,我知道這個課題并不是你喜歡的。你對埃及宗教不那么感興趣。你喜歡藝術。吉娜的課題是埃及藝術。你可以和她商量一下,看看你們能不能互相交換一下課題或者合作完成你們的作業。”
瓊很感謝老師能夠理解她的愿望,然后就去找吉娜商量去了。
令人安心的曲調
九歲的安妮去老師家中參加鋼琴演奏會,她是參加演奏會的30個孩子中的一員。她感到很孤獨,看起來要哭了。她蜷縮在角落里,不和其他人聊天,也不吃點心。老師注意到了安妮的痛苦。
老師:“安妮,藍色非常適合你。”
安妮:“我還以為你不會注意到我的裙子呢。你怎么能注意到所有人呢?我不敢想象,因為你這兒有這么多孩子。”
老師:“你們都是我的學生,我會注意到你們每個人的。”
安妮(快哭了):“這不可能。我敢打賭你一定有最喜歡的孩子,比如演奏得最好的孩子。可我只是剛開始學而已。”
老師:“我對你們的愛并不是由你們的身高、體重或是成績來衡量的。我對所有學生的愛都是一樣的。”
安妮(有了一點笑意):“我敢打賭沒人給你畫過我這樣的畫,我的畫都是原創的。”
老師:“我知道你的畫是原創的,我很喜歡這些畫。”
安妮臉上悲傷的神情消失了。后來,她優美地結束了演奏,與其他孩子一起說笑著離開了。
尊重藝術
老師看到了黑板上畫著他的漫畫。這幅漫畫辛辣、精準又有趣。整個班級都在等待著他的反應。
他饒有興趣地觀察了這幅畫,然后說:“這幅畫畫得太好了,擦掉真的有些可惜了。讓藝術家先把它復刻在紙上吧。我向這位才華橫溢的漫畫家致敬。”
這位老師很成熟地處理了問題。他沒有覺得這幅辛辣的漫畫是對他本人的冒犯,也沒有被孩子的惡作劇傷害到。他沒有去尋找罪魁禍首,也沒有試圖羞辱這個孩子。他避免了徒勞的勸誡和道德說教。相反,他鼓勵了孩子的創造力,并表現出了對藝術的尊重。
怯場
全班同學正在排練戲劇《彼得·潘》。扮演胡克船長的拉爾夫有些怯場了。他告訴老師,他不喜歡這個角色了。
老師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不喜歡這部劇中的有些臺詞吧。你可以把你不喜歡的臺詞改成適合你的。”
于是,拉爾夫去掉了一個自我貶損的詞和稱呼女孩時所用的“我的美人”。然后,他就繼續扮演自己在劇中的角色了。
這位老師的技巧挽救了局面。她沒有與拉爾夫爭論,也沒有試圖改變他的想法。她沒有引起拉爾夫的負罪感(“你怎么能讓我們失望呢?我們還指望著你呢”)。相反,她表現得很有分寸,時刻保持著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態度。
“圣雄甘地”
一位代課老師問一個男孩叫什么。他回答:“圣雄甘地。”
全班哄堂大笑。而這位老師說:“圣雄甘地是一位值得我們效仿和學習的好人。”然后,整個班級都安靜了下來,老師也繼續進行她的工作了。
這位老師憑借自身的能力節省了時間與精力。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一位喜歡懲罰學生的老師身上,那么這件事可能會演變成激烈的爭論和紀律問題。
有幫助的對話
妮娜(五歲):“老師,你有孩子,是吧?”
老師:“是的,你還記得呢。”
妮娜:“你結婚了。你的稱呼是‘太太’,而且你還戴著戒指。”
老師:“你的觀察力很強。”
妮娜:“我的姐姐也要生寶寶了。”
老師:“那你就要當姨媽了。”
妮娜:“是的,但是我的姐姐還沒有結婚。”
老師:“哦。”
妮娜:“是不是結婚后再生寶寶才比較好?”
老師:“你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嗎?”
妮娜:“是的。家里的每個人都很難過、很生氣,只有我很高興。”
老師:“你很期待成為姨媽吧。”
妮娜:“是的,但我希望大家都能高興。”
老師:“你希望他們能分享你的快樂。”
妮娜:“是的。”
妮娜停頓了一會兒,跑到老師身邊,擁抱了她。
在這段對話中,老師的回應是非常有幫助的。老師理解了妮娜所表達的意思,也反映出了她的感受。她稱贊了妮娜的觀察力,說出了妮娜沒說出口的愿望。從老師那里,妮娜感受到了充分的理解、接受和重視,因此,她也用愛的擁抱來回報了老師。
無須解釋的安慰
這件事發生在一位三年級老師的身上:
“午餐時間,每當有孩子哭著來我這里時,我都會安慰他,而不是探究他哭的原因。慢慢地,孩子就會停止哭泣。然后,他的表情會發生變化,好像在說:‘謝謝你理解我!’”
“當時我正在餐廳,八歲的雷蒙突然號啕大哭地走了進來。我很難知道他如此悲傷的原因。但后來,我意識到原因真的不重要。他過來只是為了尋求安慰,而不是為了讓我做出診斷。我撫摸著他的后腦勺說,‘我知道,雷蒙,我都知道。’當我表現出同情心時,他慢慢地恢復了平靜。他覺得自己沒必要解釋哭的原因,但勉強擠出一絲微笑,然后回到座位上了。”
情緒急救
七歲的斯蒂芬正努力地制作一艘黏土船。他將船制作成形,捏出船槳,還把黏土小人放在了船里。他想向老師展示這個令他驕傲的作品。
而正當他走近老師時,布魯斯撞到了他。黏土船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很多塊。
斯蒂芬哭了起來,非常生氣地打了布魯斯。
他們的老師懂得如何進行情緒急救。他先是把孩子們分開,然后關心起斯蒂芬的傷心事。他說:“我看到了你制作小船的過程。我知道你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看到作品被毀了,你一定很傷心。我這里有一些新的黏土,在你心情好的時候重新做一艘船吧。”
這位老師有意地忽略了斯蒂芬爆發的情緒。他沒有指責布魯斯,也沒有詢問他撞人的動機,而是集中精力安慰斯蒂芬,從而幫助他重拾了自制力和自尊心。
溫柔的便條
學校護士送來一張便條,通知八歲的麗婭去打疫苗。麗婭哭了起來。
老師:“打疫苗很可怕,是吧?”
麗婭:“是的。”
老師:“你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去護士那里。”
麗婭:“是的,我很害怕。”
老師:“我知道。我來給護士寫一張便條,讓她在打疫苗的時候對你特別溫柔一點。”
于是,老師寫下了便條,麗婭就去找護士了。
麗婭回來時,眼含著淚,眼圈紅紅的。老師問道:“很疼,是不是?”“是的,”麗婭回答,“一開始很疼,但現在好多了。”
這位老師的做法非常好。她沒有輕視麗婭的恐懼(“像你這么大的女孩還會害怕小小的疫苗嗎?”),沒有用冷冰冰的邏輯來說服麗婭(“你需要打疫苗,這是為了你好”),也沒有做出任何虛假的保證(“打疫苗一點也不疼,就是輕輕撓一下”)相反,她肯定了麗婭的感受,理解她的愿望,還為她提供了幫助。
發小脾氣
七歲的拉塞爾很不高興,因為他沒有在課堂的填字游戲中被叫到名字。游戲結束后,他突然開始發小脾氣。
拉塞爾:“比起我,你更喜歡其他孩子。”
老師:“你真的是這么想的嗎,拉塞爾?”
拉塞爾:“是的,你從來不叫我的名字。”
老師:“你想讓我多叫你,你想獲得更多的機會,是嗎?”
拉塞爾:“是的。”
老師:“拉塞爾,謝謝你讓我注意到你的感受。我會好好記下來的,這樣下次我就不會忘記了。”
在這個事件中,老師表現出了很好的共情能力。她沒有否認孩子的感受,沒有反擊孩子,也沒有告誡或懲罰孩子。相反,她成功地打動了孩子。
和善的糾正
九歲的大衛給老師看了他的家庭作業。
老師(注意到了一處錯誤):“這些問題需要再重新檢查一下。”
大衛:“你看我的眼神好像在看一個笨蛋。”
老師:“那我試著讓眼神更和善一點。”
大衛:“什么是和善?”
老師:“就是溫柔和親切。你的作業很難,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做這些作業,你一定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吧。”
大衛:“是的,的確是。”
大衛仔細檢查了這些問題,改正了錯誤。大家的心情都很好。
這位老師和善的反應規避了一次尖刻的爭論。當受到孩子的攻擊時,她沒有覺得受到冒犯或生氣,沒有反擊或否認大衛的指責。她選擇了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是挑起爭端。她沒有要求孩子做出解釋,而是給予孩子充分的體諒,這也使整個對話的氣氛發生了轉變。
重視感受
七歲的魯迪突然哭了起來,老師走到他跟前問道:“出了什么事兒嗎?”
魯迪點點頭,指著他的新玩具車。“車輪被撞掉了,是胡里奧干的,”他喊道。
“我不是故意的,”胡里奧插話道。
“魯迪,這是你的新玩具車,是嗎?”老師關切地詢問道。
“是的,”魯迪回答。
“天哪,”老師說。
魯迪停止了哭泣。他沉默了幾分鐘,然后說道:“好吧,我家里還有一輛玩具車。”
一場危機就這樣結束了。
這件事證明了簡潔的話語和明確表達的同情心具有很大的力量。這位老師并沒有進行詢問、指責和說教。她沒有詢問魯迪為什么把玩具車帶來學校,或者胡里奧為什么把玩具車弄壞了。相反,她重視的是孩子的感受,這樣事情也就會順其自然地發展了。
賦予尊嚴
12歲的蘇珊自愿在周末幫助學校圖書館進行分類整理。周六,她發現自己的家庭作業特別多,于是后悔自己做出了承諾,感到郁悶和沮喪。
周六早上,她眼淚汪汪地來到了圖書館。老師默默地專心傾聽了她的故事。然后,老師對她說道:“即便你感到這么沮喪,你還是來幫忙了。這就是自制力的表現,是優良的品質,是誠實的象征。”
老師的話讓蘇珊瞬間得到了安慰。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女英雄,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負責任的人。
如果老師對蘇珊進行道德說教或是沒有對蘇珊說這些贊美的話,那么這個小故事可能就不會有這么美好的結局了。
“為什么你非要把一周的作業留到最后做?”
“你明明知道自己的作業很多,為什么還自愿來幫忙?”
“下次在做志愿者之前一定要三思。”
“不管怎么說,今天可能會浪費你的時間。”
“在圖書館里,你也可以學到東西。”
這位老師表達出的尊重以及她賦予學生的尊嚴成功地挽救了局面,證明了老師的能力。她用簡短的回應告訴蘇珊,她所做的工作很有意義,她所具有的品質也彌足珍貴。
適度的目標
這些處于最佳狀態的老師表現出了同一種傾向:他們不相信訓話的力量。他們既不勸誡孩子,也不進行道德說教。他們不讓孩子感到內疚,也不要求他們做出任何承諾。他們不去探究孩子輕微的不當行為或者教室里的小事故背后的原因。他們不計較孩子過去發生的事情或是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而是專注于解決當下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此時此刻,孩子正在經歷著痛苦。正如一位老師所說:“過去,我總是關注孩子未來的發展。現在,我有了更適度的目標:關心當下的情緒和普遍的需求。我想讓教室里時刻充滿人性化的氛圍,而不是寄希望于實現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這種轉變是切實可行的,上面這些最佳狀態的老師都是活生生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