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朝人的日常生活:長安生活指南
- 趙燕云
- 5558字
- 2024-11-20 11:28:24
七、衣衿飄飄:漢服很文雅,內核挺尷尬,漢代人的褲子與漢服
要穿越到漢朝,做個漢朝人,首先對服裝要了解,總不能“裸穿”。那么,就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漢代人穿不穿褲子。
在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讀一下《拾遺記》中的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曾先后出任秦、魏國相的張儀有個好習慣——喜歡隨手記錄。那時沒有手機和微信朋友圈,甚至連紙張還沒來得及發明出來,記東西多用竹簡、木簡。我們知道,這些東西不是手機,很不方便天天帶著出門,怎么辦?
有辦法,就是把要記的東西“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里再將它抄到竹簡上。掌就是手掌,股即大腿。之所以這么方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后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
《韓非子·外儲說》中也講到一個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一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小伙伴夸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就是他父親的衣服有尾巴,挺洋氣。
小伙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小伙伴則“自豪”地反駁并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
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注:“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
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余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
“袴”可以視為現代褲子的原型,也作“绔”。《格致鏡原》引《物原》:禹做袴,也就是說大禹做了袴。《格致鏡原》又引《疑耀》:“古人袴皆無襠。”《釋名·釋衣服》:“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在大腿上套上袴子,左右各一只,就是現代的高筒襪。這雙高筒襪一般在冬天防寒時穿。這樣的穿衣形式導致古人很容易走光。畢竟,他們沒有遮擋的襠。
所以古人發明了很多禮儀來防止走光。
首先,古人的下裳,也就是裙子會做得很長。現代人似乎有些不理解為什么古人大夏天都穿得那么厚實了,其實人家只穿了個裙子,走起路來裙擺帶風,里面又通暢無阻。
其次,古人跪坐。
第三,勞動的時候不要袒露,暑天的時候也不要提起衣裳。
《禮記》就明確記載:勞毋袒,暑毋褰裳。
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袴。不過那時的袴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
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于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所以張儀能很方便地抬起大腿寫筆記,那個小伙伴的父親冬天省下了布料。
由于袴都被穿在里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制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做袴的,但在社會上被認為是奢靡之服——因為此處第一很少顯露,第二太滑溜也不舒服。后來延伸出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绔子弟”。
“紈绔”,即細絹制成的褲。當然,這個袴外面還要有內容,否則豈不走光了。袴外面是什么呢?
先要了解一下華夏文明中服飾禮儀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也就是第一款漢服的樣子——“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裙。古代文獻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證明,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經形成。
“衣”為縫有袖筒,前開式的服裝,衣襟右掩的稱為右衽,衣襟左掩的稱為左衽。
最初的“裳”只是將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
當然這都是漢代以前的情形。到了漢代,才開始把前后兩片連起來,成為筒狀,這就是所說的“裙”。
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于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穿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
在探討漢代人的服裝前,先了解下先秦時期人穿什么。
先秦時期沒有棉花,棉花的原產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此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而且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宋元之間始傳其種于中國,關陜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陜通西域故也。”
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于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方法推廣的。
所以,先秦時期制作衣物主要用麻布。夏裝用細麻布制作叫葛,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夾衣,內充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充填碎麻的叫作缊袍。
袍因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襯在正裝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來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那么外衣是什么?外衣也統稱為袍。袍身長大的下擺叫袂,袖子寬松。緊窄的袖口叫袪。
戰國及秦、西漢時期不論貴賤、男女、文武俱穿“深衣”。深衣始創于春秋戰國之際。所謂“深衣”就是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被體深邃”,因而得名。《禮記·深衣》記載:“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
深衣連衽鉤邊,穿時要束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故稱紳士或縉紳。此時皮帶已經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和環相連接,叫作鉤絡帶或蹀躞帶。皮帶上可以懸掛或佩戴刀劍、弓箭、印璽、荷包等各種物件。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
漢代時深衣也已成為女性的禮服。除此外女子也穿分體的襦裙。
深衣逐漸發展,形成兩大變種——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
西漢前中期仍以戰國時期流行的曲裾深衣為主,到了東漢就以直裾深衣為主。為什么發生改變,正是我們要說的主題——全是因為褲子。
先談“深衣”。通俗地說,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
一套完整的曲裾深衣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曲裾深衣
要做這么一套,你首先要來幅寬(指面料的有效寬度)半米的布帛(即二尺二寸,50厘米左右剪裁,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
具體操作是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深衣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作“交領”。交領的兩直線相交于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深衣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為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這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而北方異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
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曲裾深衣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比較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果是穿了幾件衣服,每層領子都要露在外面,最多的可達三層,時稱“三重衣”。
直裾,即襜褕,直裾與直裾深衣不是同一概念。直裾樣式出現于西漢,盛行于東漢。直裾深衣不繞襟,衣裾在身側或側后方。最初屬于便服,不能作為禮服在祭禮、朝見等重要正式場合穿用。《史記·武安侯傳》中記載:“衣襜褕入宮,不敬。”直裾深衣當時但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的一大原因就是當時人的褲子問題或者說內褲問題。

直裾深衣
古代的褲子雛形應該有兩大類,一類叫作“袴”或“绔”,另一類叫“裈”。
袴也叫作“脛衣”。脛就是腿的意思,所謂脛衣類似于今天的吊帶長筒襪,它只有兩只單獨的褲管,沒有褲腰,上端用帶子系在腰上,所以叫作袴。只有褲管的褲子當然是沒有襠的,或者說是開襠的。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脛衣存在。袴是內衣,不能外露。袴的外面一定要穿裙或深衣。
《禮記》曰:“衣不帛襦袴。”因為襦和袴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樸,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制作內衣。到了六朝時,世家子弟用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绔子弟”。
袴的主要作用是保暖,所以袴一般比較厚實,甚至會夾絮或使用毛皮縫制。材料較厚時,襠部的處理就變得比較麻煩,影響衣服的舒適性或有礙人體的運動,所以干脆不做褲襠。
當然光穿這種“長筒襪”很尷尬。不過不要緊,當時還有“下裳”可穿。所謂“下裳”其實就是前后兩塊布,遮住中間,男女都可以穿。
漢代脛衣有了變化,兩只褲管連接起來,有了褲腰,但是屬于開襠褲,叫“窮褲”。《漢書·上官皇后傳》中記載:“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
窮褲一直到唐朝還有人穿。
裈即連襠的短褲,可以理解為古代人的大褲衩,即袴內要系一兜襠布。裈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裈。司馬相如拐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后,為了氣卓王孫兩口子賣酒,穿著犢鼻裈和仆人們一起在鬧市洗刷酒器。
還有一種略寬大一些,酷似當代的沙灘褲,有兩條明顯的褲管,褲長齊膝。
裈通常見于農夫、仆役或軍人穿用。山東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上就有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的場面。
“犢鼻裈”起源很早,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上溯至新石器晚期。
晉代的名士們似乎對類似現代內褲的“犢鼻裈”很感興趣。阮籍就用這裈來表達自己的不羈。如他在《大人先生傳》中將那些循規蹈矩的人比作“群虱處裈中”,也就是把那些人比喻成褲襠里的虱子。
他的侄子阮咸看不慣別人曬華麗的衣服,就將自己的大犢鼻裈拿出來用竿高掛于中庭晾曬。這事想想都很有意思。
劉伶更為狂放,甚至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意思把人都放在褲襠里。
正是西漢中晚期內衣的不斷改良,深衣也有了重大變化,從曲裾走向直裾。
漢代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褲子已大行其道,成為時尚。彼時的褲子形制比較寬松,兩只褲管做得十分肥大,俗稱“大口褲”。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則較為合體,名為“褶”。褶和長褲穿在一起叫作“袴褶”。男女通穿。
由于褲管過于肥大,行動不便,人們就用絲帶將褲管的膝蓋處系縛,這種縛帶的褲子叫作“縛袴”。
魏晉之后,袴、裈合用,合襠之裈既可稱“裈”,也可稱“袴”。和上衣一樣,為了御寒,裈可以做成夾的,或絮進棉、麻,稱為“復裈”。
到唐代婦女雖然喜歡穿裙,但褲子并沒有被廢棄。軍將、儀衛多穿縛褲。普通人的褲子與魏晉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褲相反,通常做得比較緊窄,褲腳部分也明顯收束。宋代時又將脛衣重新納入流行之列,改良成為類似現在襪子形式的“膝褲”(襪,足衣,今之膝褲。宋時男子之襪,亦稱膝褲,今婦人稱之,男子無稱膝褲者)。
兩宋時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褲。我們可以理解為和現代相似的一種長筒襪。這種襪子甚至能放匕首。
《朱子語錄》記載:南宋權相秦檜死后,宋高宗對臣下說:“朕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可見,連皇帝平常也穿膝褲。
褲子的改良,對古人的坐姿也發生了影響。
在漢代,標準的坐姿是跪坐。即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地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現在日本人還流行這種坐姿。這種坐姿有效地解決了褲襠走光的問題。
漢代時臀部坐著,雙膝在身前屈起,足底著地的現代坐姿稱為“箕踞”,被認為極不禮貌。
連襠褲在魏晉南北朝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已經開始放棄跪坐。有了連襠褲,坐椅子不怕走光。至宋朝,基本習慣于坐在椅子上了。
最后我們再回到深衣,應該說深衣是漢服形制的重要標準,對后世的服飾產生極大影響。從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質孫服、腰線襖子,明代的曳散等,到現在的連衣裙,也可以看作古代深衣的發展。
深衣面料多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帶原先用稱作大帶或紳帶的絲帶。戰國時期,受西北游牧民族的影響,以皮帶配鉤制成帶鉤,由于其結扎便利,所以逐漸取代了絲帶。《史記》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說明當時帶鉤的形式多樣,已普遍使用。
深衣的花邊也很講究。如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紋布料為衣緣。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為衣緣,即青衿。如果是孤兒(三十不稱孤),以素色為衣緣。
深衣制到了魏晉南北朝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一直使用,其形式與漢代早期有差別。總體特征為“上儉下豐”式,服裝的衣身比較簡單,右衽,領袖俱施邊緣,袖子寬敞肥大,服裝特點集中表現在下擺部位。通常將下擺裁剪成三角,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并且從圍裳中伸出飄帶。由于飄帶拖得很長,走起路來牽動著下擺的尖角如燕子飛舞。
到南北朝時,又去掉了長可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二為一。
深衣和深衣制式的袍服一直到唐代,還與其他制式的服裝共為朝服和禮服,可見深衣在漢族服裝中的地位。
而且后世的大儒們對復興深衣的熱情不亞于現在不少人復興漢服的興趣。他們根據古籍,身體力行地設計了大量的深衣款式的服飾。如司馬光所制的“溫公深衣”,朱熹復原的“朱子深衣”等。
最后略說一下“漢服”,筆者認為狹義的漢服在東漢明帝的永平二年(59)才有正式完備的規定。因為在此之前,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或者稍做改良。
我們現在要恢復的應該是古代服裝中重要的形式——深衣。
《春秋左傳》中有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個“華”,筆者認為非深衣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