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道灣十一號
- 黃喬生
- 2795字
- 2024-11-20 11:31:40
序言

魯迅(1881—1936)

周作人(1885—1967)

周建人(1888—1984)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周作人和社會活動家周建人——人們稱為“周氏三兄弟”或“周氏兄弟”——曾居住過的八道灣十一號宅院,坐落在北京西城。從西直門向東,西直門內大街與趙登禹路交叉口向南約一百米,路東有一條狹窄彎曲的胡同,就是八道灣胡同。沿著這條胡同往東走,是十一號的西跨院。繞著院子往南,再往東,是前公用庫胡同(現名前公用胡同)。八道灣十一號的南門也就是正門,就開在前公用胡同里。魯迅、周作人的日記、書信或文章里提到他們的住宅,有時寫作“新街口八道灣”,有時也寫作“西直門內公用庫八道灣”。
清末,這一地區屬正紅旗管轄,頗有一些尊貴住戶。八道灣十一號原為東鄰劉姓大院(今八道灣九號)的一個附屬院落。魯迅到八道灣看房時,他的教育部同事錢稻孫一起去看過,那時已是民國八年,王公貴族紛紛凋零。在錢稻孫的印象中,這是“一個破破爛爛的小王府”。
從公用庫這個名稱推測,附近應該有過倉庫。據史料記載,在八道灣東面,現在的后公用胡同一帶,有過一個宮衣庫,可能是保管宮廷服飾的地方,但也有史料稱之為“官銀庫”,后來,也許是為了避免使用“官”、“宮”字樣吧,簡稱前、后公用庫胡同。如今,干脆去掉“倉庫”的“庫”字,成了“公用胡同”,離本意更遠,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八道灣地處皇城西北,習慣上人們籠統稱這里為西城。魯迅當年寫小說,背景除了設在他的故鄉紹興外,偶爾也設在北京西城。例如《示眾》開頭就寫道“在首善之區的西城的一條馬路上”。周作人有時也在文章或者書信的結尾署上:某年某月某日于北京之西北城。
魯迅在此居住時的民國時代,此地行政區劃屬右四區。
八道灣胡同西邊原本有一條從西北向東南流去的彎彎曲曲的金水河。民國二年出版的地圖上,還有這條河的標識。后來河水漸少,河道淤塞,變成一條臭水溝,稱為“大明壕”。1921年,開始填溝修路,但河水仍在下面流淌,成為暗河。直到1930年,河道才全部填平,修成馬路,分為南北兩段,當地人稱這樣的道路為“溝沿”,八道灣處在北溝沿,所以周作人就有文章叫作《北溝沿通信》。胡同名稱中的“灣”字,也有可能是指河道而非指胡同的形狀,雖然這條叫八道灣的胡同——有時寫作“八道彎”——的確彎得可以。
這條北溝沿大街,后來為紀念國民黨西北軍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陣亡的將軍,得名趙登禹路(另外兩個同時命名的是張自忠路和佟麟閣路)。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運動蓬勃開展,北京市委和市委機關的群眾組織為了表現革命性,寫報告給中央,提出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等人不是抗日英雄,道路應該重新命名。于是,“趙登禹路”改為“中華路”(“張自忠路”改為“工農兵東大街”,“佟麟閣路”改為“四新路”)。1972年后整頓街道名稱,“中華路”還曾改名為“白塔寺東街”。1984年,又恢復了趙登禹路之名,沿用至今。
多年來,這座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名的院落的生存狀態不佳,早已不復當年舊觀,甚至險些被拆毀。所幸,因為曾為魯迅所居,它在高樓大廈雨后春筍般生長的時代,仍奇跡般地生存著。
全國魯迅紀念的設施共有六處,分別在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和南京。北京的魯迅舊居坐落在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現為宮門口二條)胡同,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里建有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舊居在北四川路大陸新村;紹興是魯迅的出生地,故居也是祖居,如今連同他少年時代就讀的私塾,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迅曾任廈門大學教授,該校集美樓上魯迅住宿和辦公合一的房間乃至整個一層樓,如今也辟為魯迅紀念館;同樣,廣州的大鐘樓上也建有魯迅紀念館;南京是魯迅青年時代求學的地方,他就讀過的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舊址,現存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內。該校也特設魯迅紀念室。
魯迅在北京住過的地方有四個:宣武門外紹興會館、八道灣十一號、西四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和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二十一號。居住時間最長的是紹興會館,時間最短的是磚塔胡同。紹興會館是公共住所,非專有住宅,魯迅和周作人在那里借住;磚塔胡同則是短期租住。可以作為故居的只有八道灣十一號和宮門口西三條二十一號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將宮門口西三條二十一號辟為魯迅故居和博物館,而沒有選擇八道灣十一號。
八道灣十一號住宅是周氏三兄弟將故鄉紹興的房產賣掉籌款購買的。1921年,周建人離開,1923年,魯迅因與二弟周作人反目,另購房屋居住,八道灣宅院留給了周作人一家和周建人的前妻及兒女使用。周作人在日本占領北平時期加入偽政府,戰爭結束后被逮捕判刑,房產被法院沒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政府也曾考慮在八道灣建紀念魯迅的設施,因為院內有一部分房產屬于魯迅,魯迅曾在此創作了包括《阿Q正傳》在內的大量作品。據院內的居民回憶,有一天許廣平來了,跟住在院子里的華北軍區糾察隊的連長說,魯迅和周建人名下的房產都捐給政府了。她還轉達周總理的意見,說這里以后或辟為紀念魯迅的場所,或改作魯迅小學。但這些設想后來沒有實現。
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參觀的人,常常問起八道灣十一號的情況。博物館的魯迅生平陳列中,不但有這座院落的老照片,而且還有一個全景模型。但有些觀眾,不滿足于這些材料,總想實地察看。我自己就陪同過好多位中外朋友到八道灣參觀。大家看到院內加蓋的低矮擁擠的房屋,滿地堆放的雜物,總是不勝唏噓,發出滄海桑田之嘆。
我每次去八道灣十一號參觀,都能感受到這里的居民搬出大雜院、改善居住條件的渴望。他們總是詢問,政府有沒有建立博物館的計劃,何時才能“動”。1996年,因為舊城改造,八道灣一帶要開發商品住宅樓。消息傳出,輿論涌起一片反對聲浪。關鍵時刻,魯迅的威望起了作用,八道灣十一號連同周圍的一片平房幸免于拆。
同時,人們也不能不考慮,假如保留院落,一個凌亂不堪的大雜院將做什么用場?居民埋怨于內,開發商虎伺于外,其狀況終究令人不安。有人建議辟為魯迅舊居,作為魯迅博物館的分館對外開放。有人就此提出反對意見:全國紀念魯迅的機構已有六個,北京也已經有一家規模較大的博物館,不必再增加同類設施了。
還有人主張將其辟為北京(新)文化研究基地。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大事件,研究新文化,不能繞過魯迅和周作人。北大紅樓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和周作人等都在那里擔任過教職;周氏兄弟在北京的住宅也是新文化尤其是新文學史上有象征意義的建筑物。文學史家鄭振鐸曾說:“假如我們說,‘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有什么成就,無疑的,我們應該說,魯迅先生和他(周作人)是兩個顛撲不破的巨石重鎮,沒有了他們,新文學史上便要黯然失光。”
周氏兄弟同住的八道灣十一號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需要充分認識,妥善保護,合理利用。
2009年1月

八道灣十一號平面分布圖
(根據周豐二先生1987年繪制圖制作)
*1919年,瓦房27間,灰背房5間,占地4畝,西邊跨院是空地;
1940年(大約)在西院建瓦房12間,灰背平房8間,廊6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