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學習,從來都不靠熬
- time剛剛好
- 4990字
- 2024-11-20 11:31:14
第四節(jié) 延遲滿足到底是不是偽科學
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一所幼兒園進行了一項關于兒童自制力的實驗。實驗人員將一個房間設定為孩子們的“驚喜屋”,屋子里的桌子上擺放著一些對小朋友具有很強誘惑力的棉花糖、餅干等零食,使他們非常想立即得到。零食的旁邊放有一個小按鈴。除此之外,屋子里面沒有任何能夠幫助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東西。
“游戲”規(guī)則大致是這樣的:實驗人員讓參與實驗的孩子依次單獨在“驚喜屋”中玩耍,如果孩子愿意獨自待在屋子里,并且不碰桌子上的按鈴,不吃零食,一直等待實驗人員回來,那么他就可以獲得雙倍的零食獎勵。但如果他不愿意等待,在實驗人員回來之前直接按動按鈴或是吃掉零食的話,就沒有額外的獎勵了。
為了讓實驗順利、有效地進行,提前贏得孩子們的信任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實驗人員會先和孩子們玩耍一段時間,和他們熟絡起來。孩子在進入“驚喜屋”后,他們還會假裝離開,并告訴孩子,如果要找他們,直接按動按鈴即可。只要孩子一按鈴,他們就馬上回來,這樣重復多次,讓孩子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另一方面,實驗人員將兩份數(shù)量不一樣的零食擺放在桌子上,一份少,象征著即刻獎勵,另一份多,象征著未來獎勵。這樣做能讓孩子更加相信,只要不碰零食,等待實驗人員回來,就能得到雙倍的獎勵。通過這種將當下誘惑和未來回報同時呈現(xiàn),更為直觀地觀察孩子在面對這種沖突時的表現(xiàn),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4]。
實驗人員在向孩子們介紹游戲規(guī)則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信心滿滿地選擇等待。等實驗人員一離開,孩子們的表現(xiàn)卻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雖然很想吃桌上的零食,但他們會想方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們有的自言自語,告誡自己要忍住,不要去看,更不能去碰零食;有的則將椅子搬到離桌子很遠的地方,用腳磕碰椅子腿,讓自己暫時忘記零食的存在。
有的孩子雖然知道再忍耐一會兒就可以成功,但卻抵擋不住零食的誘惑,提前按鈴或直接拿起零食吃了起來。其中有個孩子十分“機智”,他在實驗人員離開之后就開始四處張望,在確定沒人看見之后,便直接拿起盤子里的餅干,輕輕掰開后用舌頭將里面甜甜的奶油都舔干凈,然后再把餅干合起來,重新放回盤子里,擺放成原來的樣子,全程表現(xiàn)得十分冷靜且小心翼翼。這讓觀看監(jiān)控的實驗人員驚詫不已。
實驗完成后,實驗人員對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了長期追蹤,平均每10年評估一次。從評估結果來看,那些在該實驗中能夠堅持更長時間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的自控力、專注力、抵制誘惑及承受挫折的能力都相對更強。也許這種描述過于抽象,為了更直觀地做出評估,他們決定對比孩子們多年之后的SAT(相當于美國的高考)考試成績。從成績上看,當年在“驚喜屋”中忍住不吃零食,堅持時間更長的孩子成績都更為優(yōu)秀。在日后的追蹤評估中他們發(fā)現(xiàn),堅持時間更長的孩子學歷水平更高,濫用藥物、過度肥胖等情況也更少出現(xiàn)。

當然,我們不能直接將這次實驗視為對孩子未來的預測,它不是在給孩子們“算命”,而是通過實驗的方式探討有利于提升自律能力的方法,讓我們知道在面對誘惑,甚至短期快感成癮時,應該采取哪些方法來延遲滿足。
那么,什么叫延遲滿足呢?在我看來,它是一種在面對誘惑時,能夠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和“沖動小人”作對,選擇克制自己即刻滿足的沖動,去等待和忍耐的自控力。
人性的本能更傾向于及時行樂,更喜歡那些在當下就能滿足欲望、體驗到快感的事物。比如,你想吃麻辣燙,你的本能就是馬上下單購買,不愿意去想是否健康。又如,你正準備打開書復習,小伙伴卻給你發(fā)信息邀請你去看電影,你的本能是馬上答應,不愿意去考慮下周的考試該怎么應付。當誘惑出現(xiàn)時,大腦中的“沖動小人”就會變得十分活躍,不斷叫囂著“無需等待,現(xiàn)在就要!”的口號。但這并非表明人天生就是如此懶惰和短視,人的本能更多的是一種沖動的應激行為。
看到美味的零食就想放進嘴里,遇到困難就想轉身逃跑,發(fā)現(xiàn)好玩的游戲就將學習拋在腦后,這些行為都是在人性本能驅動下的自然反應。現(xiàn)在,你會覺得人性本能大有“拖后腿”的嫌疑,可放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正是這些本能反應讓人類得以延續(xù)至今。那時的人類面對變化無常的天氣和隨時可能出沒的猛獸,大腦的應激反應正是最佳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如今,面對欲望時的即刻反應卻成了阻礙我們理智選擇的“敵人”。
如果任由本能牽著鼻子走,隨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早晚會淪為多巴胺的“奴隸”。其實每個人都有自控力,在大腦處于理性的狀態(tài)下,我們都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但為什么有的人就很自律,而有的人則懶散不堪呢?當誘惑來臨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同一道選擇題——當下的獎勵和未來的獎勵應該選擇哪一個。你所選擇的答案會直觀地體現(xiàn)你的自律能力,并影響著你的未來。

延遲折扣是指當一種正面的結果被延遲,個體主觀感受到的價值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大打折扣。
當你路過奶茶店,看到廣告牌上展示的新品飲料,大腦便開始將一杯香醇的熱飲鎖定為當前的獎勵。站在原地的你表面不露聲色,實際上大腦中的“沖動小人”和“理性小人”已經展開激烈的辯論。它們爭執(zhí)的焦點是:應該現(xiàn)在喝一杯香甜的奶茶,還是在未來擁有好身材。
在理性狀態(tài)下,答案顯而易見:擁有好身材的價值要遠遠高于一杯奶茶。畢竟前者有利于健康,還能讓自己更加自信,而后者只是單純地過了把“嘴癮”。但此時,延遲折扣效應開始發(fā)揮作用了——即便擁有好身材對自己更有益處,但要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才能享受到它的好處;如果現(xiàn)在選擇喝一杯奶茶,雖然從長遠來看弊大于利,但當下自己就能過把癮。于是多數(shù)人會抵制不住奶茶的誘惑,而選擇即刻滿足。等到喝完之后,冷靜下來又會百般后悔,埋怨自己當時為什么就不能忍一忍,于是痛定思痛,發(fā)誓再也不喝奶茶了,可等到下次同事拎著奶茶向你走來,你依舊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在《自控力》一書中,凱利·麥格尼格爾記錄了這樣一個實驗[5]。
這是一場來自哈佛大學、德國萊比錫馬普研究院的40名大學生與來自萊比錫沃爾夫岡·科勒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19只黑猩猩的自控力對決比賽。研究人員給大學生提供的零食獎勵是葡萄干、巧克力豆、爆米花等,給黑猩猩提供的是它們喜歡的葡萄。這次實驗有兩道選擇題。第一道題是實驗對象可以自由選擇要2份零食或是6份零食。不管是大學生還是黑猩猩,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第二道題是實驗對象可以自由選擇立即吃掉2份零食,或是等待2分鐘就有機會吃掉6份零食。可以看出,這道題和第一道題區(qū)別不大,但收集到的答案卻讓研究人員感到十分詫異。有72%的黑猩猩選擇了等待,以此讓自己獲得更多的零食,但只有19%的大學生選擇等待2分鐘。
有著高智商的人類和黑猩猩比拼自控力,結果竟然完敗!難道人類的自控力已經弱化到如此低級的程度了嗎?其實,當選擇變成了“可以立即吃到2份零食”和“需要等待2分鐘后有機會吃到6份零食”時,延遲折扣效應就出現(xiàn)了。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等待2分鐘之后真的一定會得到6份零食嗎?是否還會有新的規(guī)則變動?當未來的結果不確定時,這種不確定會讓人患得患失。與其這樣,不如選擇現(xiàn)在就可以得到的,即便得到的會少一些。
未來的獎勵雖然更有價值,但由于需要等待,所以變得更遙遠,且具有不確定性,于是它對人們的誘惑力也就大打折扣了。與其承擔風險,不如抓住當下就能獲得的獎勵。除了延遲折扣效應的作用,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往往會找借口來自我安慰,主動說服自己先接受誘惑,而黑猩猩卻沒有這方面的“智慧”。
“我知道經常喝奶茶不好,今天情況特殊,先喝一杯,從明天開始我就不喝了。”
“反正今天已經起晚了,那就破罐子破摔,再打幾局游戲吧,明天我會早早起床背書,再也不浪費時間了。”
“今天直播賣的包包真好看,折扣力度還大,特別劃算,我就買一個,下次絕對不會再買了……”
我們內心比誰都清楚,屈服于眼前的誘惑并非高明的選擇,也知道自己的短視行為是在賤賣寶貴的未來。可只要一想到未來的獎勵需要一定時間的等待,且具有不確定性,那種勇于追求的熱情就會迅速消退。既然如此,何不把握現(xiàn)在,及時行樂,將一切麻煩都交給明天的自己。畢竟,一覺醒來之后,自己會變得十分完美、自律、果敢,能夠下定決心拒絕一切誘惑,堅定、勤奮地朝著目標努力,最終收獲成功。
此刻讀到這里的你一定會笑出聲,這么拙劣的謊言怎么可能會有人相信呢?現(xiàn)在的你可能不會相信,但當你需要在當下的誘惑和未來的獎勵中做出選擇時,你就會忍不住相信這個漏洞百出的謊言,安慰自己這一切都是真的,只為讓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當下的短期快感。
不管你是否相信,人生中絕大多數(shù)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自律來解決,人生的大多數(shù)痛苦和焦慮也只有自律才能治愈。而自律的核心恰恰是面對誘惑與欲望時的自控能力。
脫口秀演員李誕在《奇葩說》中曾就延遲滿足發(fā)表過一段精彩的感言。他說:“我們人類,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采集文明,他今天餓了,一伸手(摘下)一個果子,他很快樂,他當時就能快樂,但這種人(最終)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些不快樂的人,壓抑了欲望的種地的(人)。我們是春天(播)種,等,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推遲滿足’嘛。”

先苦后甜的真正意義是教導我們要與欲望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被眼前唾手可得的安逸所蒙蔽,要能夠耐著性子去忍受痛苦,通過努力和堅持收獲更大的回報。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斯科特·派克講了這樣一段話:“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6]
一個真正的高效學習者,首先一定是一個善于“延遲滿足”的好手。需要注意的是,所謂高效學習,并不是指“30天學會英語”“10天搞定申論”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妄想通過做最簡單、最容易的事情,在短期內獲得極大的成功,同樣是沉溺于短期快感的表現(xiàn)。無法耐住性子的人很難沉下心來學習。高效學習的方法是在順應大腦學習規(guī)律的基礎上,運用技巧去提升自己的自控力、意志力、思考力、表達力、記憶力等,讓自己走出舒適區(qū),學會積累和等待,不再局限于做簡單、容易、快速見效的事情。當這些基本的能力得到強化后,學習自然就會變得高效起來。
對于延遲滿足,有很多人并不認同。他們覺得延遲滿足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對,越延遲越焦慮,一味地追逐更大的目標,反而沒有時間去享受,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我認為,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對延遲滿足的理解是存在誤區(qū)的。
刻意練習延遲滿足的能力是為了鍛煉自己面對誘惑時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并不代表對一切欲望都要延遲,更不代表要取消滿足,而是在尊重自身需求的基礎上,有節(jié)制地滿足自己的欲望。

舉個例子。當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后明明很想休息,但還需要為明年的考試作準備,看書學習,想要上床休息是目前阻止你看書學習的最大障礙。此時你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是該選擇上床休息,還是忍著困意去學習呢?
我想多數(shù)人會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休息,并且在心里責怪自己為什么這么不爭氣,仿佛只有神采奕奕地去學習才是合理的表現(xiàn)。雖然去睡覺了,但內心卻瞧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延遲滿足。
這就是對延遲滿足的錯誤理解。在上述案例中,上床睡覺是一個很正常的生理需求,工作了一天后,你的身體和大腦都需要休息,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它并非誘惑。故意無視自己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是自虐,不是延遲滿足。
較為合理的做法是,與其強迫自己強撐著熬夜看書,不如早早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和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后,早起1小時用來學習。
還有人認為:人生短暫,生活不易,為什么就不能玩手機、打游戲、吃美食呢?一直拼搏,絲毫不讓自己享受和喘息的人生還有意義嗎?畢竟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都不知道。
玩手機、打游戲、喝奶茶、吃油炸食品等的確很容易讓人感到快樂,但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沉溺于短期快感,并不是說絲毫不讓自己去做這類容易制造快樂的事情,而是要把握好一個度。能夠產生短期快感的事情通常有助于我們排解壓力、消除負面情緒、激發(fā)執(zhí)行動力,但如果過量,則弊遠大于利。至于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這個誰都說不準。可這并不是讓自己渾渾噩噩地生活、得過且過的理由。正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才更應該珍惜當下,去做那些從長遠角度來講更有利的事情,而不是打著“活在當下”的旗號徹底放飛自我,過著被多巴胺“奴役”、在誘惑面前繳械投降、習慣性放棄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