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學習,從來都不靠熬
- time剛剛好
- 3107字
- 2024-11-20 11:31:15
第五節 有一種病,叫“懶病”
網絡上流傳著一個關于“勤奮小人”和“懶惰小人”的段子:“人的一生中,心里都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是‘勤奮小人’,一個是‘懶惰小人’,讀小學的時候‘勤奮小人’常常把‘懶惰小人’打得落花流水,讀初中的時候他倆常常打成平手,高中的時候‘勤奮小人’常常被‘懶惰小人’打得鼻青臉腫,終于,大學的時候他倆不再打架了,因為‘勤奮小人’已經被打死了。”
短短一百來字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大家覺得這根本不是搞笑段子,這說的就是人生呀。
懶也是分等級的,在“懶圈”里誰也別妄想當第一,因為“懶無止境”,沒有最懶,只有更懶。別幻想著自己只是懶一小會兒,過段時間就好了。懶也是一種“病”,它無法自愈,且隱蔽性極強,甚至無法真正得到人們的重視。而且懶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高級”。對此我深有體會。
在我還是個不怎么懂事的孩子時,那是我人生中最有活力的時光。那時的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嘴上經常掛著“為什么”三個字,我可以頂著大太陽玩一中午,扯著嗓門兒哭一晚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午休?想都不用想,我根本不懂什么叫累!
上了小學,我體內的“懶惰小人”出生了。我發現自己竟然也會渴望睡覺,而這往往集中出現在我每天早起去學校、上課聽講以及做作業三個時間段。我還發現自己開始賴床、懶得寫作業、懶得洗襪子、懶得收玩具,等等。這些都是“懶惰小人”在作怪。幸運的是,每當“懶惰小人”開始作妖時,我媽就會用高昂的大嗓門兒來“關心”我。基于在家和學校的“求生本能”,我的“勤奮小人”總能將“懶惰小人”打得落花流水。
等上了中學,我的“家庭地位”迅速提升。一是因為我的身體快速發育,個子長高了,不再是原來那個爸媽一只手就能“擊倒”的小矮子了;二是一直輔導我作業的爸媽發現我做的習題越來越難,他們在我學習上的發言權變得越來越少,只能充當后勤保障,變著法兒地給我做有營養的飯菜。在沒人“威懾”的情況下,我體內的“懶惰小人”也快速發育,變得越來越猖狂。
放暑假時,我認真地制定了假期預習計劃,并將其貼在墻上,期望能時刻提醒自己,可“懶惰小人”卻讓我懶得堅持下去,直到快開學了才急急忙忙補作業,哪還有精力去管預習的事情呢?
英語成績不理想,于是我決定每天早起半小時背單詞。可每當鬧鐘響起,“懶惰小人”卻讓我根本舍不得離開暖烘烘的被窩。
今天該洗頭了,看著鏡子中亂糟糟、油膩膩的頭發,糾結了半天,“懶惰小人”卻建議我只洗劉海兒……
總之,在這個階段,我體內的“勤奮小人”在面對“懶惰小人”的挑釁時會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甚至很多時候都會敗下陣來。只不過在高考的壓力下,“懶惰小人”還是有所忌憚,不敢太囂張。
終于,高考結束了,我考上了大學,學習壓力驟減,父母和老師再也不會整天盯著我學習了。我搬進了大學宿舍,光明正大地擺脫了父母的“掌控”,每月還能定時收到數目可觀的生活費,這一切都大大刺激了我體內的“懶惰小人”,于是它開始在我的體內稱王稱霸了。
沒有課時,我可以躺在床上玩手機,一直玩到天亮,再從天亮玩到天黑。到了飯點我也懶得下床去食堂,而是用手機點外賣或是讓同學幫忙打飯。為了考英語四級,買的單詞書一年只背會了第一個單詞“abandon”。以前制定的計劃書好歹還能實施一半,現在直接是寫完就作廢。以前出門還能洗個劉海兒,現在連這個環節也省了,直接變成了戴帽子,甚至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懶惰小人”正式將“勤奮小人”打敗,在我的體內宣誓主權。當然,“勤奮小人”并沒有徹底消失。當我刷朋友圈看到別人越來越優秀時,當我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當我為日后的工作感到焦慮時,當我看到一直供我念書的爸媽有了白頭發時,我的“勤奮小人”就會瞬間蘇醒。但可悲的是,弱小的它已經不再是“懶惰小人”的對手,還沒堅持一天就又被“打個半死”。
在我最懶惰的時候,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隔三岔五地癱在床上看心靈雞湯,讀一些自律方面的書籍,或是寫一張永遠都不會執行的計劃表。
現在已經有很多年輕人開始懶得行動、懶得學習、懶得自律、懶得堅持,如果不把懶惰的毛病治好,即使看很多有用的學習技巧,制定一個個看似很上進的目標計劃,又能產生多少實質性的作用呢?
在我十幾年和“懶病”抗爭的血淚史中,我發現自己的“勤奮小人”之所以總被“懶惰小人”打敗,是因為“勤奮小人”的體力和耐力嚴重不足,沒打幾個回合就累趴下了。這并不是因為“勤奮小人”天生就比“懶惰小人”弱,而是因為它身上的包袱太重了,而限制“勤奮小人”發揮的包袱,都是我自己背上的。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會在什么情況下制定計劃和目標呢?大多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當你猛然發現別人似乎過得都挺好,而自己現實處境和理想生活的差距卻很大時,這會讓你感到無比恐慌、焦慮和痛苦。于是你默默拿出一個本子,在上面寫下了“改過自新”的計劃。在這種“雞血”分泌過多的情況下,你會覺得自己愿意付出一切努力,哪怕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而此時制定的計劃絕對是高目標、多任務、重強度、求速度,和自身實際能力嚴重脫軌。
一本英語四級單詞書?我要一個月搞定!減肥十斤?給我21天就行!復習申論?一個禮拜就可以拿下!與此同時,你還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誓言,如:從明天開始,我再也不吃晚飯了!從明天開始,每天6點起床跑步5000米!從明天開始,每天看1個章節的書!從明天開始,每天練習英語聽力1小時……
目標越大,誓言越響亮,任務定得越多,你給“勤奮小人”的包袱就越重,越削減它的戰斗力,“懶惰小人”的勝算也就越大。
造成你痛苦、焦慮、無力的根源是你想要變得更好,卻沒耐心讓自己一點點慢慢變好!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控系統,它的正常運轉是需要消耗“電量”的,這個“電量”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志力。正常情況下,經過一夜的休息之后,早晨是我們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具體表現就是腦子更好使、更有干勁兒,能夠主動地“強迫”自己完成制定的計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意志力也在不斷地被消耗。當“電量”不足時,自控系統就會進入“自我保護”狀態,這時我們的思考能力、自控能力、毅力、執行力等表現就會大幅度下降,變得懶惰起來。如果此時我們沒有及時地給自控系統“充電”,而是繼續一味地向自己施加壓力,企圖喚醒體內已經餓得半死的“勤奮小人”,就會進入越自控越失控的狀態。越著急、越焦慮,壓力越大,意志力損耗就越多,自控系統就越無能為力,執行力就越差,最終只能選擇破罐子破摔,通過沉迷游戲、暴飲暴食、無節制消費等方式來麻痹自己,逃避現實。
2000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和他的研究團隊提出了自我的活動損耗心理能量理論,簡稱自我損耗[7]。他認為,如果個體將自我管理的資源用來改變以往的習慣,那么個體就會在隨后的自我管理任務中產生損耗效應。盡管你感覺自己什么都沒有做,但是每一次的選擇、糾結、焦慮、分散精力等,都是在損耗你的心理能量,每消耗一點心理能量,你的執行力和意志力都會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引起自我損耗最重要的五個因素分別為: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主觀疲勞和血糖水平。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不難解釋為什么越自控越失控,制定越繁復的任務,執行力就會越匱乏,越苛責自己,就越容易屈服于誘惑。太急切地追求成功,往往會用力過猛。大腦在制定計劃時往往會犯“空想主義”的錯誤,覺得只要自己下定決心,再苦再累都能堅持下去,但這樣制定出來的計劃和自身的執行能力是完全脫節的,等到真正實施時,繁重的任務只會加快自我損耗,直接導致自控系統癱瘓。
懶惰的人并非沒有上進心,頹廢成癮的人也只是被自己的計劃表壓垮了。因為不擅長意志力管理,缺乏執行策略,而讓自己的精力被白白損耗。他們之所以選擇迷失在短期快感中,無非是在高壓和失望之下做出的自保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