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短期快感成癮是學習最大的敵人

在我看來,沉溺于短期快感是阻礙高效學習的第一道關卡,也是最大的障礙。為什么呢?我想問大家兩個問題: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是否存在一個適用于所有人的萬能方法呢?

我心目中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學習!學習是讓自己突破瓶頸、走出困境、越過越好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徑。這個世界上很少有絕對公平的事情,但在學習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肯學習,就一定會有所進步。誠然,每個人的天賦、能力都不一樣,有的人學得快,有的人學得慢,這很正常。但只要你肯學習,就一定會比過去的自己更優秀。

即便你已經步入社會,只要你愿意學習,你就可以參加各種考試,提升學歷、工作技能和職場競爭力,讓自己在職場中越來越吃香。除此之外,不管是重新學習一項新的技能還是培養一個新的興趣愛好,線上線下都有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可供選擇。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獲取學習資源要比過去簡單、容易得多。

道理大家都懂,可大多數人卻并不愿意這樣做。他們寧愿在工作中受苦,在生活中受窮,站在原地一個勁地怨天尤人,然后把自己當前的困境歸咎于社會、原生家庭或是某種不公平的現象,也不愿意坐在書桌前背書、刷題,吃學習的苦。

曾經有位讀者給我發了一條很長的私信,他說自己之所以活成現在這個樣子,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他再努力也比不上別人有一個有錢的爸爸。他說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條件不好,上學時沒錢補課,成績一般,沒有考上大學,而那些家庭條件富裕的同學都會請家教,或是上校外培訓班。即便是只考上大專的同學,也都在父母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買了房子、車子,結了婚,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只有他,因為父母沒有人脈,沒有辦法幫他找工作,導致他現在三十多歲了還在給別人打工,連房子都買不起,沒有女孩愿意和他結婚。他還在私信中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即便自己現在想要學習,也沒有那個條件,因為他沒有時間。每天早早出門上班,晚上回家天都黑了,筋疲力盡,只想玩手機放松。如果再讓他學習,他會覺得這樣的日子也太沒意思了,生活已經那么苦了,為什么還要自己找罪受呢?

2017年,北京市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段話在當時引發了熱議。他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于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說呢,(他們)從小就是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這種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p>

我有一個朋友當年高考考上了一所“末流”211大學,他的成績和那些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霸相比可能不值一提,但在他生活的十八線小城鎮里,這也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了。他曾對我說,他覺得自己之所以能夠考上大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當初的一個決定。他小學成績很差,親戚朋友都勸他父母讓他隨便上所中學,以后學點技術就行。可他父母并沒有這樣做,而是拿出家里僅有的積蓄,把他送到了縣里一所不錯的中學。父母送他去學校報到時對他說:“兒子,這是爸媽能讓你上的最好的學校了,只要你肯念書,爸媽砸鍋賣鐵也會供你,但希望你能夠珍惜,別留下遺憾?!?/p>

進了這所學校之后,他發現身邊的同學上課都很專心,自習課也是靜悄悄的,如果自己不學習,反而會成為異類。再加上父母花了那么多錢供他念書,這讓他非常感動。于是他發奮讀書,成績從班級倒數第一上升到名列前茅。如果不是他父母當初拼盡全力讓他上了縣里較好的初中,他可能早就步入社會了。

不得不承認,目前的教育資源分配的確不均衡。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更為豐富,而那些生活在小城市或是偏遠農村的孩子的教育資源則明顯少了許多。同樣,原生家庭的經濟條件也會影響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質量。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給孩子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找更好的老師,相比其他孩子,他們的確可以在學習方面擁有更多助力,而那些普通家庭的父母往往為了生計疲于奔命,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較少,他們能為孩子提供的教育資源也極其有限。

當物質條件不盡如人意時,想要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的確更艱難。美國政治活動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為了尋找底層貧窮的真相,在1998年開始了一場特別的“臥底”實驗。她拿著1000美元,停止和之前朋友的一切來往,隱瞞了自己的身份,來到不同的城市,只為體驗一下美國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

原本擁有生物學博士學位的她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收入可觀。而為了保證這次實驗的客觀性,她之前所學的知識、技能都不能使用。實驗開始前,她認為自己通過努力一定能越過越好??僧斔钊塍w驗之后才發現,當一個人處于低薪階層時,努力工作的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生活,想要改善生活,就會感覺力不從心,因為此時的自己已經陷入了“窮忙”的怪圈之中。

一開始,芭芭拉在基韋斯特找了一份在餐廳做服務員的工作,每月能賺1039美元。為了省錢,她租住在距離基韋斯特48.3千米外的高速公路邊的房子,單向車程需要45分鐘,房租為500美元。省錢的代價就是她要比別人起得更早才能不遲到。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天已經黑透了,身心俱疲的她已經沒有精力再拿起書本繼續學習。即便如此,她每月的薪水在扣除餐飲、話費、交通等開支后只剩下22美元,這還不包含那些因生病、意外等造成的額外開銷。

后來她決定搬到離工作地點更近的地方,這樣就能縮短通勤時間。于是她在市區找了一家拖車旅館,租金為625美元。這樣一來,通勤時間的確縮短了,可僅憑她原來的薪資根本無法應付日常的生活開銷,她不得不再找一份兼職,忙碌一天之后,她更加沒有精力再去學習,如此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時間一長,人也就變得麻木,最終不甘不愿地接受了現狀。

我想,芭芭拉的經歷很多人都有共鳴,雖然她工作很努力,但因為從事的一直是廉價的體力勞動,本身的發展很受限制。要想擺脫這種低薪的困境,她就必須通過學習讓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而這需要時間、意志力和金錢??此撇⒉粐揽恋臈l件,在具體實施時卻很難兩全。要么是為了省錢浪費了時間,要么是節省了時間卻又多花了錢,這就是現實存在的問題。當一個人有了相對較好的經濟條件時,他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就變得相對容易。但當一個人本身經濟條件不佳,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維持生計時,要想學習就會變得有心無力。

難道我們真的只能被動屈服于外在的經濟條件,將自己越過越差的原因全都歸咎于它嗎?我之前看過一檔旅行節目《地球之極·侶行》,主持人張昕宇和梁紅前往海地,那里的窮困超出了我的想象。因為國土面積很小,且百分之七十五都是山地,加上水土流失嚴重,耕種業發展受限。海地的一項主要經濟來源是捕魚業,但捕魚基本被企業和個人壟斷,這就導致很多海地人沒有工作,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做點小生意。即便是在海地的首都太子港,也隨處可見低矮的棚屋、臟亂的街道,空氣中散發著臭味。在當地,人們很喜歡買一種叫“泥餅干”的零食。泥餅干的制作方法是用水把土和成泥,接著簡單篩一遍,加一點鹽和黃油,然后把和好的泥用手捧著,一點點抹在一張破舊的塑料布上,最后放到太陽底下曬干成形,很多當地人都是一桶一桶地買來充饑。在這里,很多小孩因為貧困輟學在家,沒有知識的他們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導致下一代依舊生活在沒有希望的環境當中,無法改變自己窮困的命運。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期節目中的一位當地向導。他家非常貧窮,父母都是文盲。但在他小時候有人曾對他說:“好好學習,學會了英語就能賺到錢。”于是,為了改變命運,他通過背電影臺詞、學英文歌曲等方式瘋狂地自學英語。現在的他有著不錯的工作,且收入可觀。他給張昕宇當翻譯,一天的酬勞是200美元,相當于一個當地人五年的收入。他在節目中對當地的孩子們說:“一定要一直學習,一直學習,這樣你的生活就會變好?!?/p>

這是一個典型的靠學習改變命運的例子。這位向導所處的生活環境比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要惡劣得多,他比我們更有資格埋怨命運的不公。如果他屈服于現狀,像周圍人那樣只是一味地抱怨,就不可能過上現在的生活。誠然,貧窮限制了他的學習條件,但他并沒有因此屈服,而是盡自己所能,找到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學習。這期視頻的彈幕幾乎都在重復著一句話:知識真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196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動物時發現了一個令人詫異的現象。他將狗關進籠子中,每當蜂鳴器響起,就會對狗進行幾秒鐘的電擊。此時,狗會變得驚恐不安,一直在籠子里跳來跳去,試圖逃離以躲避電擊。電擊停止后,被驚嚇的狗立刻趴下,疲憊不堪。這樣重復幾次之后,被折騰到絕望的狗無助地趴在籠子里,當蜂鳴器再次響起,電擊來臨,狗沒有了任何反抗和躲避行為,只是一味地蜷縮在籠子里,顫抖地忍受著電擊,甚至不等電擊開始就先開始顫抖和呻吟。最后,實驗人員將籠門打開,狗只要輕輕一躍就能逃離這種痛苦,可即便如此,那只狗卻依舊趴著,絕望地呻吟著,不再反抗。

馬丁·塞利格曼由此提出了習得性無助這一概念。它是指因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任憑擺布的行為,或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感到無望、無可奈何的行為或心理狀態[2]。

如果說在封閉的籠中,狗無法逃離,只能被動接受電擊,可為什么當實驗人員將籠門打開,它卻依舊無動于衷,選擇繼續留在原地,接受電擊呢?

這是因為狗在過去數次被電擊的過程中嘗試逃離或減輕痛苦的行動都失敗了,從而給它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自己的努力對最終的結果沒有任何改變作用。既然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無法逃離痛苦,那就沒有必要再做出新的嘗試了。雖然之前的失敗經歷已經過去,現在自己所處的是一個新的環境,但它依舊留在原地,麻木地接受著一切。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在人的身上也很常見。

我曾經在網絡上發表過一篇關于如何練習寫作的文章,有位讀者評論道:“你之所以能夠有所收獲,是因為你有寫作天賦,而我什么都沒有,所以我做不到?!?/p>

就像我在本小節中一開始提到的那位給我發私信的讀者,他覺得自己現在之所以過得不好,是因為沒有高學歷;之所以沒有高學歷,是因為小時候成績不好,父母沒有錢給他請家教;他在工作上的不如意、婚姻上的不順等,也是因為父母沒能幫他安排工作、幫他買房。總之,他將所有責任都推到了父母身上,而將自己描述成了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當一個人經歷了多次失敗和低谷,尤其是自己曾經的努力沒有得到預期回報時,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努力注定是白費”的自我暗示。在這種消極信念的作用下,他會漸漸認為努力是沒有用的,還不如及時行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還會將責任全部推脫到環境、他人、命運、天賦等客觀因素上,覺得自己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環境使然。既然原因不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也就無需改變。以此為借口,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舒適區,一邊訴說別人如何對不起自己,一邊被動等待著命運的救贖。

我們都想改變自己的境遇,也總想著“不勞而獲”,寄希望于環境、他人、運氣等因素的自動改變,從而讓自己的境遇變好。為什么不選擇重拾主動權,自己努力爭取呢?

有人會說自己太迷茫了,不知道該如何去做;有人會覺得命運是上天注定的,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很難改變結果;有人會覺得自己天生意志力差,干什么事情都堅持不下來,有心無力;有人則認為完全沒必要,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都不一定,應該及時行樂;甚至還有人會憤憤不平,覺得憑什么自己需要努力,而某些人出生就已經是人生巔峰……不管出于哪種想法、何種解釋,其實都是自我紓解和“洗腦”的借口,本質上都是對現狀麻木接受、無可奈何的習得性無助。

正是這種錯誤的心態,導致很多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學習的苦。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生活中的苦悶雖然不好受,但更容易被接受,在日復一日中,人們就漸漸習以為常了。況且,在工作中吃了苦,生活中受了挫,我們還有很多能夠立刻見效的排解方法。

被生活打壓,感覺很憋屈?沒關系,玩會兒游戲,在虛擬世界中當一回英雄,叱咤風云,就能輕而易舉地忘掉現實中的不如意。經濟狀況不如意,事業發展不順利?都是小問題!看看人均消費3000元的豪華餐廳探店視頻,欣賞一下主播展示的上億豪宅,就能在精神世界體驗一把做有錢人的感覺,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即便這種快感是虛假的、短暫的,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做這些事完全不用動腦,不用深入思考,更不需要意志力,小手一滑,獲得快樂就是這么簡單、迅速。而背書、刷題、學習技能等則不是立刻就能有所收獲的,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漸漸得到回報。你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每天逼著自己坐在桌前一遍遍地思考和練習,承受著因孤獨、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感、反復失敗的挫敗感、旁觀者的冷嘲熱諷等導致的各種焦慮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和壓力都會快速腐蝕你的意志力,嚴重限制你大腦中“理性小人”的正常工作。

一個是在當下不用怎么付出就能得到的“速成”快樂,一個是需要面對現實,經歷挫折,在長期不斷的努力和沉淀之后才能有所收獲,你會如何選擇呢?

之前我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評論區有好幾位網友埋怨篇幅太長,沒有耐心看完。那篇文章大約3000字,15分鐘之內就能讀完,卻有好幾位網友反映說自己連這15分鐘都無法堅持。

沉溺于短期快感無法自拔,最終形成短期快感成癮,這是學習最大的敵人!它會偷走我們大量的時間,讓我們變得只顧眼前舒適,不管日后的長遠發展。它還會讓我們變得急躁、沒有耐心,無法靜下心來做事,只習慣于接受那些容易理解的膚淺信息,不想動腦筋,做什么事都急于求成,總想結果來得更快一些,懶得付出努力和堅持積累。如果不加以制止,一直縱容自己沉溺下去,不僅無法做到高效學習,就連低效率的學習都將成為奢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眉山市| 雅安市| 修文县| 儋州市| 龙南县| 满洲里市| 会昌县| 奇台县| 新平| 钟山县| 朝阳区| 贺州市| 清原| 西峡县| 定襄县| 那曲县| 西乌| 郴州市| 瓮安县| 荃湾区| 蕉岭县| 周口市| 北辰区| 兴海县| 聂荣县| 深泽县| 河东区| 新宾| 蒲江县| 达拉特旗| 汪清县| 天祝| 乡宁县| 霸州市| 交城县| 育儿| 乌恰县| 依兰县| 景东| 乐山市|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