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清理負面情緒》:為什么你總是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負面情緒是指焦慮、緊張、悲傷、憤怒等一系列使人感覺不適的情緒,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不順時,它就會隨之產生。

人們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一般有三個核心原因。

(1)自我同情。

這里所說的自我同情,是建立在自我理解、自我感動、情節代入、僥幸和幻想等多種心理活動之上的。

理性上我們都知道自己是誰,但在感性上我們卻要在“關鍵時刻”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假如讓你撰寫一本自傳,你寫的必然是自己一生經歷過的曲折的、重要的事件,而不是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出門之類瑣碎的事情,因為這些都不是你的“關鍵時刻”。

可是當一個人一生中的“關鍵時刻”大多被創傷事件占據時,他就會將這些創傷事件作為自我定義的參照物,并得出“我是一個不被人愛的人”“我是一個總是失敗的人”“我是一個不懂愛情的人”“我是一個廢物”等負面的自我認知。

假如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則會發現所謂的負面情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即它能令我們深刻感受到自我內在的鏈接。

為什么負面情緒會有如此功能呢?很簡單,因為負面情緒會讓你想到內心千瘡百孔的自己。

尋找、理解、體驗內在的“我”,這是我們的內在需求。而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會強烈刺激我們的“自我感”——哪怕這個“自我”有著負面的標簽。

就像一個剛剛失戀的人會喜歡看悲傷的電影、聽悲傷的音樂。悲傷的電影能夠將我們代入故事情節中,使我們看到與自己對應的角色;而悲傷的音樂能夠讓我們體驗到與自己相似的情感。這一切,都讓我們在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同時,完成了一次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動。

我們已經無法——或者說沒有足夠的能力,在現實中改變那些創傷。

所以當我們沉浸于負面情緒時,會連續做著改變那些創傷的白日夢,或者抱著僥幸的心理將過去的創傷事件解構,又或者幻想在未來有不同的結局。

一個人沉浸于負面情緒,本質上是沉浸于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創傷事件的“幻想”中。

我們通過讓自己沉浸于負面情緒,來“喚醒”創傷事件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的痛苦體驗,并通過“幻想發生一些改變”的方式來達到一定程度的自我治療效果——這也是“音樂療法”“舞動療法”的根本原理,一些電影、電視劇具有心理治療的作用也是這個原因。

這些療法能夠令你更深刻地代入過去的創傷,然后通過構建新的情節來改變你對創傷的理解,或者給你制造一種更為強烈的“改變”的幻象,從而讓你從創傷中解脫出來。

比如,電影《和莎莫的500天》,對很多人來說,它對治療失戀帶來的心理傷痛有著特別明顯的效果。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于它講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容易讓人代入。

第二個原因在于它將女主角設定為自我意識十分強烈、比男主角更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這樣的設定非常符合失戀的人的心理,因為事實上不管你的前任是什么性格的人,只要是他(她)拋棄了你,那么你的主觀感受都會覺得對方游離于你的控制之外,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

第三個原因在于這部電影的結局。在電影結尾,失戀的男主角遇到了另一個漂亮的女孩,這給觀眾制造了他即將和這個女孩開始一段新感情的預期,讓人們對未來燃起希望。

觀影者仿佛通過這部電影重新體驗了一次過去的創傷,這讓他們有機會在頭腦中將其改寫,或是對其產生新的理解。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咨詢的來訪者也是通過在咨詢的過程中,反復體驗自己過去的創傷,然后對“自我”產生了新的認知,進而治療了自己。

人們沉浸于負面情緒中,其實是想通過自我同情來拯救自己,只是這種自我同情背后依賴的理論是樸素的、非系統性的,因而治療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2)為了逃避。

一個人沉浸于負面情緒中時,對于一切事情都可以用“我現在心情很不好,沒有任何動力”來拒絕;而一切的自我放縱也可以用“我心情很差,需要調節”來當作借口。

起初,我們的確由于負面情緒的影響而失去了行動力,失去了對于一切事物的興趣。可是當這樣的影響持續下去,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好處”——它可以成為我們做與不做任何事的理由。

這不意味著這個人本身品格存在問題,也不意味著他一開始就打著將此作為逃避和放縱的借口,而是由于人趨樂避苦的本性,讓我們本能地試圖去尋找那條最輕松、最小成本維持心理平衡的路徑。

然而,根本的問題在于,最輕松、最小成本的路徑,往往意味著它只是一種代償性策略,它并不能夠從根本層面解決問題,反而會由于問題和情緒永遠只能短暫緩解而導致“不得不持續地使用代償性策略”這樣的結果。

就像“貨幣放水”是解決經濟問題的一種代償性策略一樣,這種偷懶的方法一旦被使用,就意味著要持續地加大“放水”的力度,直至代償性策略完全失效,整個秩序無法維持。

對于個體的情緒問題來說也是如此。

比如,你因為找不到對象而非常煩惱,那么真正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去學習交往的技巧、改善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收入。然而這些方法都是需要付諸努力的,因此你很容易逃避。

于是你會深陷在“挫敗”的負面情緒之中,一方面通過自我同情來緩解自己的挫敗感,另一方面通過悲觀的態度來否定需要付諸努力的解決之道。

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或多或少要做點什么來應對。而我們必須非常誠實地承認,理想中我們所要選擇的,自始至終都應該是對我們有最多好處、最少壞處的應對策略。只不過現實中人們首要衡量的往往是策略是否執行得足夠輕松。

策略的輕松度和利弊不一定是完全對立的,輕松度是利弊之中的一個子集,它是我們綜合衡量時的參考因素之一。輕松與否就像創業時的成本高低一樣,你如果只在乎成本不在乎其他,那么毫無疑問你會失敗。你需要在一個項目有樂觀的前景、明確的發展道路的前提之下,再選擇成本最低的創業方式,而不能忽略前提,直接將成本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因為如果你只考慮成本的話,那么最優選擇顯然是不做任何事,那樣就不會有任何成本投入。

所以你要意識到,沉浸在負面情緒中雖然是最輕松的應對問題的策略,但它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它根本上等同于逃避,如同鴕鳥遇到了危險就把頭埋進沙子里。

此外,使用負面情緒作為你做不做某件事的借口,也是毫無必要的。當你非要給原本充分自由的權力施加額外的條件時,這等同于你給自己上了一道枷鎖。這道枷鎖可以成為你暫時用于逃避的借口,但在別的事情上也會成為限制你的因素。

理由就等于權力,額外的理由就等于額外的權力。你今天想打游戲,為了抵消自己的罪惡感,就以自己心情不好為借口讓自己安心;明天你再想打游戲,就會不自覺地先判定自己心情不好,然后再去打游戲。

在這里,打游戲是你不變的事情,而多出來的“我心情不好”的理由,本質上是多余的。沉浸于負面情緒就是很多人不敢直接貫徹自己的意志,所用于逃避的一個理由,同時也是為自己制造的一個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3)無能為力。

人們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中的第三個原因,是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消除負面情緒。

我想基本上沒有多少人在小時候受到過“如何應對負面情緒”的教育,所以面對負面情緒,我們大多數時候是手足無措的。

看到別人不舒服也會激發我們的共情能力,這種共情能力會喚起我們自身的負面情緒,使我們認為別人的負面情緒和自己是有關系的,并且自己有義務幫助對方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但事實上,我們對于負面情緒無能為力的感覺,又會喚起我們對自身的失望,使自己感到煩躁、焦慮。

父母注意到孩子的負面情緒卻不知道該怎么安撫,這時候他們的內在體驗由“看著孩子不舒服,我想幫他”迅速變成了“看著孩子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我好煩躁、好難受”,這種心理變化是非常迅速的,父母自身往往覺察不到。

此時,問題從要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變成要處理父母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接下來父母要做的就不是“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而是變成“不要讓孩子影響到我,不要讓孩子令我心煩”。

于是,父母對孩子情緒的處理方式就會變得簡單粗暴,他們的方式往往只有兩種,一種是強硬的命令:“別哭了!別想了!有什么好在意的!”另一種則是對孩子情緒的否定:“你是一個男子漢,這點小事有什么好糾結的?我每天比你過得還累,我都沒說辛苦,你有什么資格說辛苦?”

這兩種方式對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來說都是無效的,反而會給孩子增加額外的負面情緒,令他們感到恐懼、憤怒、悲傷。

當然,這種對負面情緒的應對模式,其實也不僅僅是父母對子女,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他沒有照顧你情緒的義務,而且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

這里我要拓展一下,因為我不希望這本書成為心理脆弱的人尋找安慰、做精神按摩的“心靈雞湯”。

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表現出負面情緒,會期待別人能夠“治療”自己,對方也會有“我的話幫到了你、對你起到治療作用”的期待。但事實上,我們是不應該向一個不具備心理治療知識和經驗的人尋求情緒開導的。

這就像你得了病試圖讓一個廚師給你治療一樣,你得不到治療,他也對自己感到失望和無力,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雙輸的。

很多時候,人們對待情緒問題的處理方法,使用的只是“鋸箭法”而已。

什么叫“鋸箭法”?

有個人被箭射中了,他去找醫生,醫生把他身體外面的那部分箭給鋸掉了,然后對他說:“我是外科醫生,現在外科的事我已經做完了,里面的箭你去找內科醫生吧。”

這就是“鋸箭法”。它反映的就是我們只處理表面問題,只想粉飾太平,制造出一切都好的假象,而不愿意面對真正的問題的心理傾向。

沉浸于負面情緒之中,通過自我同情來緩解情緒,這是一種“鋸箭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極為常見的情緒處理“鋸箭法”——成癮行為。這里不僅包括酗酒、抽煙、暴飲暴食之類的硬性成癮行為,也包括沉迷于刷劇、打游戲等軟性成癮行為。

如果一個人會關注“為什么人們愿意沉浸在負面情緒之中”這個問題,那么我敢斷定,這個人一定會有一些成癮行為,不管是軟性的還是硬性的,而且程度還不低。

一方面,一個人容易持續地沉浸在負面情緒中,這說明他感受快樂的能力下降了。做同樣的事情,別人可以感受到七分的快樂,但他只感受到三分的快樂。如果他想和別人一樣快樂,就意味著他要加大做這件事的力度,或者重復做多次才行。

另一方面,當我們出現負面情緒時,所有的成癮行為有一個共通的作用,就是可以令當事人暫時從負面情緒中轉移出來,又或是使他的感受變得麻木。這種麻木在當事人主觀的感受中意味著“平靜”,于是他得以從混亂和痛苦中暫時解脫。

現在,我們再來系統性地梳理一遍負面情緒很難得到解決的原因:

第一,由于缺乏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導致我們面對負面情緒時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

第二,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負面情緒,就會本能地去自行探索方法。而由于我們追求輕松的心理傾向,所以我們探索出的方法都是代償性的,只能解決表面問題或者僅有暫時的緩解作用。

第三,最常見的代償性策略,就是通過自我同情、幻想、成癮行為來轉移注意力,又或者讓自己變得麻木。

第四,所有代償性策略,都會使我們產生依賴。對于代償性策略的依賴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在拖延中令問題加重,或者制造出新的問題。

第五,為了應對更大的問題,個體只能加大使用代償性策略的力度。此時過去的路徑依賴令其變得越來越難以從惡性循環中解脫。

如果你能夠堅持看到這里,我想你應該已經在這篇文章中獲得了足夠的“自我理解”,但自我理解只是緩解負面情緒的手段,對于真正解決問題無濟于事。

那么,在負面情緒這個問題上,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呢?

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是一個人具有良好的承受痛苦的能力。

很多心理問題本質上是源于我們不愿意承受痛苦,希望回避那些令自己感到不舒服、傷心、沮喪、憤怒之類的事情或場景,于是就會開始使用代償性的策略來逃避問題。

從你使用代償性策略開始,就意味著你已經偏離了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所以在這里我要強調一句“廢話”:如果你打算解決一個問題,第一步在于你真心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在多篇文章中反復地強調過這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打算自我改變,那么他首先要拋棄幻想,拋棄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能獲得一切的幻想。

我希望你在這里停一下,能夠認真地思考一下這件事情,不要再像過去一樣只是在表面上思考,然后獲得一點虛妄的自我安慰。不要再自欺欺人,不要再選擇對真相視而不見。

我們分析一個問題時,可以找到無數個不同的切入角度,但是如果僅僅以結果而論,我們之所以無法對一個問題破局,本質上是因為我們始終沒有嘗試著真正地去解決它。

負面情緒產生的誘因,必然來自一個人在意的現實問題。當你不再著眼于負面情緒的緩解,而是致力于現實問題的解決時,就意味著你已經邁出了自我拯救的第一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县| 开平市| 新宾| 丹棱县| 霍城县| 澜沧| 定边县| 台东县| 泾川县| 乐山市| 洛阳市| 庆安县| 镇江市| 稷山县| 永德县| 社旗县| 灵丘县| 柞水县| 罗源县| 海城市| 甘孜| 松潘县| 芜湖县| 益阳市| 新疆| 阿图什市| 西藏| 樟树市| 肥乡县| 绿春县| 彰武县| 武鸣县| 临城县| 蓝田县| 大城县| 晋江市| 祁门县| 内乡县| 蕲春县| 北碚区|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