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發現之后中國的開放與封閉(1516—1840)(經緯度叢書)
- 郭建龍
- 2562字
- 2024-11-14 14:39:12
封閉的帝國
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海洋采取極為嚴格的防范,還有一個原因:滅亡元朝的反叛勢力中,最早起事的是方國珍的海洋力量。(36)而方國珍并非是獨一無二的,實際上他代表著一個階層的崛起。
在此,我們還需要糾正一個常見的誤會,那就是中國人是一個不喜歡遷徙的群體。按照這種說法,到道光二十年(1840),中國人都還沒有出過遠門。但事實上,從南宋時期起,在東南亞海域游歷的中國商人數量就已經非常多了。在宋朝,泉州和廣州已經發展成世界性海港,除了出海的中國人之外,還有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和馬來人來來往往。
至元二十九年至至元三十年(1292—1293),蒙古人對爪哇進行了一次遠征,這次遠征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有數百名華人滯留爪哇和婆羅洲西部等地。(37)自那時起,華人在東南亞開始了文化和血緣上的融合。到元末時,泉州等地又發生了一次反叛(38),又有許多中國人轉向東南亞。在東南亞的這些中國人脫離了漢地政權,大都從事商業活動,具有西亞和地中海的商人屬性。
中國的商業力量除了海外中國人之外,也包括具有海外關系的沿海地帶(廣東、福建等地)人群,由于距離中央帝國相對遙遠,這樣的社會必須要求更大的自治權,并通過社會內部的合作達成公私互信。但皇帝卻采納了穩定治國的方法,這種傳統方法是建立在完全不信任民間的基礎之上的。皇帝不允許人民進行自我監督和自我管理,更希望通過中央直屬的官僚體系對民間進行最嚴苛的監督。這種雙方要求的不匹配,必然導致皇帝以政權的力量,動用武力將后者碾碎,或者徹底禁止內陸人群與海外的聯系。
明朝對于海外貿易勢力的收編,開始于鄭和下西洋。鄭和的故事是我們熟知的: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在明成祖的派遣下,一共七次下西洋,到達過亞非地區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的馬林迪和蒙巴薩一帶,也就是現在的肯尼亞境內。
鄭和的船隊極其龐大,最多時一共載有二萬七千八百余人,這樣的人員數量已經超過許多小國家的軍隊總數。艦隊中有的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船舶數量也很多,有六十二艘之多。作為對比,哥倫布在首次航行中只帶有八十七人和三艘船,與鄭和船隊不可相提并論,而前往印度的達·伽馬也僅有一百七十名水手和四艘小船。
在這些熟悉的事實之上,卻又有許多我們不熟悉的情況:鄭和的船隊規模雖然如此龐大,卻并非以促進貿易為目的,而是代表了明朝對民間航運事業的收編。
鄭和船隊的造船技術并不是在明朝時期積累的,而是來自宋元時期的民間技術。皇帝建立如此龐大的船隊,只是利用了現成的技術。但同時皇帝又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借助建立國家船隊的機會,限制民間造船,并推出了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造成的最大影響,就是中國造船業的衰落。海禁之后,由于民間被限制,他們最多只能建造前往東南亞的小船,這就造成了中國造船業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突然衰落,再也無法與西方相提并論。
同時,鄭和船隊還顯示出另一個弊端——這樣龐大先進的船隊卻無法產生利潤。鄭和出海,更多是為了完成朝廷的任務(耀兵),以及滿足他們對于部分奢侈品的需求。由于缺乏民間的配合,這樣的任務是無法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的。從長期來看,這樣龐大的船隊如果無法實現商業上的自給自足,政府是供養不起的。
永樂二十二年(1424),支持擴張的永樂皇帝離世,新皇帝明仁宗立刻在大臣的建議下召回鄭和。對于鄭和的航海,朝野的意見很大,比如有大臣表示:“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39)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旦航海權被政府壟斷,那么再大的好處也會消失殆盡,變成得不償失。不幸的是,民間出海已經被禁止,于是隨著官方出海的結束,中國的造船業出現了急劇的下滑。
鄭和船隊對于民間的打擊,還在于對海外華人勢力的鎮壓。早在元末明初,海外華人已經在東南亞形成了類似城邦的組織。其中最大的組織由一個叫作陳祖義的華人領袖領導。
在如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南部,有一個叫作舊港的城市。在唐朝,它是一個信奉印度教的古國室利佛逝(宋代稱“三佛齊”)的首都。(40)
元朝末年,中國人開始了一次大移民,他們大都來自廣州、漳州和泉州一帶。(41)洪武二年(1369),陳祖義率領一支廣東人移民隊伍來到舊港。(42)當時這里恰好處于一個政治真空期,陳祖義等人得以將之變為華人在海外的根據地。(43)
這本來是一件對華人和傳播中國文化都有利的事情,但明朝對于海外華人勢力并不欣賞,反而是防范的。明成祖時期派出大量的使節前往海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防止海外華人與國內人員聯系,以免給帝國制造麻煩。明成祖曾經派出一個由孫鉉率領的使團去往南洋,(44)這個使團在回程時到達過舊港。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又專門派另一個使團前往舊港招募這些中國人。(45)陳祖義和另一位華人頭目梁道明還曾經派人前往朝貢。
但這依然無法消除皇帝的擔憂。到了永樂五年(1407),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程(46)時經過舊港。根據史書的記載(47),鄭和經過舊港時,聽說陳祖義依仗強權劫掠商旅,要求他投降。陳祖義選擇了抵抗,最后被抓獲。(48)在戰斗中,陳祖義有五千余同伙被殺,十艘戰船被燒毀,另外七艘被繳獲。鄭和抓獲了陳祖義等三人,還繳獲了兩枚銅印,據說這是陳祖義稱王稱霸的證據。
陳祖義被鄭和帶回,皇帝下詔將其殺死,同時宣布設立一個名義上的機構,叫作舊港宣慰司,任命與皇帝合作的華人擔任名義上的官員。
這種對海外華人領袖的屠殺,表明了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真實意圖,那就是明朝皇帝為了壟斷權力而派遣鄭和去剪滅海外的華人勢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東南沿海地區民間經濟的衰落和中國航海業的一蹶不振。中國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曾經一度落后于東南亞、印度、波斯等地區,從唐朝開始追趕,經過宋元幾百年的積累,最終達到了世界領先的地位,卻在明朝皇帝治下,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如同隕星般滑落,退化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葡萄牙人到來時,皇帝依然在實行海禁政策。根據葡萄牙人的記載(49),明朝政府禁止本國人出海,違者處死。如果當地人確實要去往附近的海島,那么必須保證在同一年返回。在出發前,還必須向當地官員申請,保證在規定時間返回,這樣才能獲得批準。百姓駕駛的船只不得超過一百五十噸重,以防百姓去往更遠的地方。百姓被限制后,只能前往內陸附近的島嶼,這才給歐洲人留下了足夠的貿易機會。也就是說,當明朝限制百姓發展航海經濟之后,其經濟的衰落是造成中西換位的關鍵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