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貨幣的作用

在第三章中,馬克思對貨幣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根據貨幣的功能,從大的方面分為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貨幣這三節內容。另外,他對貨幣本身的含義也展開了詳述。

如何定位從商品中推導出的貨幣,是個大問題。只有這個問題得到解決,才能使從貨幣中推導出資本成為可能。不僅僅要了解貨幣是商品,還要了解資本也是貨幣的產物。從這里開始,才算是真正看到了《資本論》的精髓,才能著手解析資本主義價值增值之謎。

第一節 價值尺度

貨幣是計量價值的道具

首先以“金是貨幣”為前提,在了解了貨幣之后就需要格外注意以下的問題:

不是因為有貨幣,所以商品有公約的可能。正好相反,是因為一切商品,當作價值,都是對象化的人類勞動,所以它們有公約的可能,所以它們的價值能由同一個特殊的商品來計量,所以這個特殊的商品能轉化為共同的價值尺度,即貨幣。貨幣為價值尺度,但諸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是勞動時間,貨幣僅為其必然的現象形態。

從表面上來看,貨幣具有商品共通的價值,但別忘了實際上勞動才是商品的通約物。貨幣不過是表現這種價值的尺度而已。所以,一開始從價值尺度進入問題的探討也是合理的。

計量價值這種事,直覺上就是計量一個物品值多少錢,也就是作為標尺。沒有實際的黃金之類的貨幣也是可以的,只要知道價格就行,這就是所謂的概念性貨幣。

貨幣計量的不是價值,是價格

這里需要注意說法上的微妙差異,也就是“價格的尺度”和“價值的尺度”這兩種說法。

當作價值尺度和當作價格標準是貨幣的兩種全異的機能。如果它是人類勞動之社會的體化,它是價值尺度;如果它是確定的金屬重置,它是價格標準。

金可以變得極薄也可以變得極厚。金和金之間沒有質的區別。當然根據金的生產量會有金價的變動,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改變作為礦石的金與作為貨幣的金之間的價值,因此也就沒有改變金作為計量尺度的功能。

英鎊原本是用來計量銀的重量單位,后來逐漸轉化為計量金的重量單位。馬克思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明確了名稱變更不會改變問題的本質。繼而他又提出了更重要的問題,就是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區別。

價值和價格之間沒有相互呼應。如果說勞動是價值的內在尺度,那么貨幣就是價值的外在尺度,這種說法恰恰明確了這兩者的分離關系。有時沒有價值的東西也會標有價格,兩者的分離關系并沒有影響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功能。

第二節 流通手段

一、商品的形態變化

貨幣是商品的媒介

在這里,馬克思用“形態變化”這個難以理解的詞開始了這一節內容,這個詞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商品之間是通過貨幣作為媒介進行交換的,之后商品自身會因消費而逐漸消失。對這種物質代謝過程的說明并不是本節需要探討的課題。其實商品在交換的過程中,作為媒介物的貨幣在不斷的變化中得以留存,這才是形態變化這個詞的含義所在。

所謂形態變化,是指商品首先變為貨幣(商品能夠成功出售的情況下),再由貨幣變為商品的意思。這里所說的變形過程可以用“W—G—W”等式來表示,這里的W是指商品(Ware),G則是指貨幣(Geld)。

首先,流通到市場的商品遭受最初的“磨煉”,也就是這個商品作為符合自身價值的優良產品,在市場是否能夠暢銷的問題。馬克思引用了莎士比亞的名句“真愛無坦途”對商品這一“鯉魚跳龍門”的飛躍進行了分析。在市場中,商品被低價拋售或者被抬價銷售的事時有發生。問題在于,這個商品的價值只有在市場中才能得到體現,經過幾年的市場銷售,這個商品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也就自然明了了。

從別的角度來看,這個關系到商品存續問題的銷售過程,其實是一個被購買的過程。所以,一方面W—G在進行,另一方面G—W也在進行。這個過程是買家對這個商品究竟有多少使用價值進行估算的過程,買賣一旦成交,商品就體現為它的價格是多少,也就是價值是多少了。

另外,也要說明“用錢購買某商品”的過程中G—W的形式變化。在此過程中,貨幣將自己反映在一切商品之上,即用價格表明貨幣可轉化的限度。既然貨幣在變成商品后消失了,那么就可以認為,“無論從哪里來的錢都是沒有臭味的”。

通過貨幣進行銷售和購買的困難以及商品的滯銷——產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貨幣作為銷售和購買商品的媒介物,也會停留在交易過程中。原則上,假設所有的商品都能夠賣出去,這個過程就能夠保持均衡。如同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銷售論(所有的商品一定都能夠賣得出去的學說)所說的那樣,商品都能夠自己打開銷路的話,就不會存在商品滯銷的問題。是馬克思最早揭示出商品在形態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矛盾的可能性,也就是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說這二種互相獨立而又互相對立的過程,形成一個內的統一,無異說這個內的統一,是在一種外的對立上運用。內的非獨立(因互相補充之故),變為外的獨立。這情形發展到一定點,這個統一便必須強烈的,由一次恐慌來維持。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之矛盾,私勞動必須表現為直接社會勞動之矛盾,特殊具體勞動必須表現為一般抽象勞動之矛盾,物的人格化與人格的物化之矛盾;總之,這種內在的矛盾,都在商品形態變化的矛盾中,取得了發展的運動形態。這諸種形態,包含恐慌的可能性,但也僅包含恐慌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會發展成為現實性。但從單純商品流通的立場說,引出這種發展的種種關系,還是沒有的。

雖然可能性很小,但在商品流通這個簡單的買與賣過程中,生產過剩、商品滯銷等問題導致的經濟危機還是有可能發生的。如果不對金融制度之類的問題進行分析,關于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也就只能得出這種推測性的結論。

二、貨幣的流通

究竟應該流通多少貨幣?

賣與買具有連續性,而貨幣便是這兩種流通行為之間的媒介。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有了貨幣,商品才能夠流通,而不是有了商品交換,貨幣才流通。由此,馬克思首先論述了貨幣以商品媒介物形式作為流通手段的功能。

從貨幣實現了商品流通這一點來看,究竟需要多少貨幣呢?這便是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的必要量問題。一國的貨幣量究竟要有多少?比如現代社會的信用貨幣,自身是沒有價值的,所以通過商品的流通量來決定貨幣的必要流通量是很重要的。而且,存款貨幣、信用憑證等有價證券也包含在其中,所以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馬克思似乎原本不打算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因為價格上升、貨幣貶值等問題在本階段還不適宜展開論述。所以,馬克思是這樣敘述的:“在這個前提下,流通手段的量應該由實現流通的商品價格總和來決定。”

他還提出了一個等式:

貨幣的必要流通量不是問題的本質

關于貨幣量的爭議,在18世紀大衛·休謨的“貨幣數量說”(貨幣價值并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的數量)之后開始受到關注。問題不在于“流通的量”,也就是說不用整天圍繞著貨幣流通量的問題絞盡腦汁,同時不要忘記貨幣是勞動的量的體現。

流通手段的量,定于流通商品的價格總額與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這是一個法則。這個法則還可表示如下:已知商品的價格總額與商品形態變化的平均速度,則流通貨幣或貨幣材料的量,取決于貨幣自身的價值。但依據幻想,則商品價格定于流通手段量,流通手段量又定于國內現存的貨幣材料量。這幻想的首倡者,把這個幻想建筑在一個悖理的假設上:即在加入流通過程之際,商品沒有價格,貨幣也沒有價值;在加入流通過程之后,則商品總和的可除部分,將交換貴金屬總和的可除部分。

本書寫作的時候,黃金的市場價格開始上漲,那是由于前些時候房地產行業危機導致的金融動蕩、貨幣貶值所引發的。對市場的不安就會帶動投資者投資黃金,所以不要忘記即使是現代貨幣也是金這個事實。

三、鑄幣:價值符號

當貨幣與價值分離的時候

終于,錯覺成為現實的時刻到了,這就是貨幣與黃金分離的時刻。當然這指的并不是信用貨幣,由商業信用、銀行信用發展起來的信用貨幣和這里所要探討的鑄幣、價值符號是不同概念的貨幣。

流通中的黃金成為貨幣必須要經過鑄造,而且流通的過程中,金的重量也會不斷地損耗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擁有10英鎊金幣的人往往會偷偷把金幣磨小,多出來的材料就可以鑄造一枚新的金幣或是挪作他用。為了支撐市場流通,政府就得不斷地向市場投入足量貨幣,并回收損耗的貨幣。

這種情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要國家保證貨幣的強制通用力。有些磨損消耗的金幣在流通意味著這個貨幣并不具有它名義上的價值。其結果就是,即使形式上的交換還在進行,但也只是在國家權力保障下的結果。代替金幣流通的一些零錢,如價值較低的硬幣,也就失去了它名義上的價值。于是鑄幣中無法體現自身應有價值的貨幣開始在市場上流通。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市場上還流通著更沒有實際價值的貨幣,這就是價值符號。今天,國家利用政府信用在市場上推出的流通貨幣就是紙幣,這是國家從外部投入的貨幣。但是,不顧市場平衡盲目投入紙幣的話會引起通貨膨脹,所以紙幣的發行量和黃金儲備量原則上必須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紙幣才可以替代黃金。只有在替代等量黃金的前提下,紙幣才能夠體現價值,并被稱為價值符號。

在流通的過程中,黃金所代表的價值日益遭到遺忘,而其所存在的問題也就被忽略了。

第三節 貨幣

自身就含有價值的貨幣

這部分分析的是貨幣作為儲蓄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貨幣的功能。這里出現的黃金,不是像作為價值尺度那樣在腦海中用來替代計量標尺的概念性的東西,也不是像作為流通手段那樣被鑄幣、價值符號所替代的東西,這里分析的是用黃金鑄造成金幣的問題。

一、貯藏

接下來的問題產生于被排除在流通手段外的,不是用來流通而是用來貯藏的貨幣。

自商品流通發展以來,即有保留第一形態變化結果(即商品的轉形姿態,或其金蛹)的必要與欲望隨著發生。在這種必要與欲望下,商品的售賣,非為要買商品,乃為要以貨幣形態代替商品形態。于是,形態變化不復是物質代謝的媒介,它成了它自己的目的了。商品的轉形姿態,因此,不為絕對可以讓渡的姿態,也不為僅僅暫時的貨幣形態。貨幣凝固為貯藏的貨幣,商品賣者成了貨幣貯藏者。

守財奴貨幣

馬克思指出,對貨幣進行儲存而不進行流通的社會,就是19世紀的印度那樣的落后社會。貯藏貨幣的結果就是貨幣流通減少,造成通貨緊縮從而使物價下跌。但是為了購買商品就必須擁有貨幣,只要不是專門產黃金的國家,就要提前進行黃金儲備,就類似于外匯儲備金,所以產生擁有黃金的欲望也是必然的(第24章的“所謂原始蓄積”中馬克思就談到了這段歷史)。

當然,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貯藏黃金的人,雖然這并不是一個普遍的行為。關于貯藏的問題,后來凱恩斯將其定位為阻礙流動性的問題。一旦出現貨幣價值不穩定、國家信用不穩定的情況,即使在今天也會馬上出現黃金被貯藏的情況。從這一點來說,也不能小看過去的人對經濟的敏感度。黃金的價值此時完全體現出來,因此它的魅力不減。

三、支付手段

最后出現的真正的貨幣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促進信用憑證之類的商業信用支付手段得到廣泛應用,這個內容馬克思并沒有寫(關于這個問題,在1894年恩格斯編輯出版的《資本論》第三卷中才真正進行了論述)。像船運提單這樣的信用支付的產生需要一個前提條件,也就是當商品的銷售和交貨在時間上發生了分離。

遠距離貿易會延緩交易的實現。使用信用憑證的話,可以先獲得信用憑證,到約定日期之后便可以憑證兌換。這種商業信用關系和這里論述的問題沒有太大的關系,我們要說明的是貨幣在被支付之前即使不體現為現金的形式,也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在進行支付的時候沒有貨幣就要出大問題了。沒有了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可能會導致流通的徹底中斷。說的不是商品的買與賣這樣簡單的貨幣流通的中斷,而是買賣后引起的大規模貨幣流通中斷,有時甚至可能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貨幣充作支付手段的機能,包含一個直接的矛盾。在各種支付互相抵消時,貨幣只在觀念上,有計算貨幣或價值尺度的機能。而在支付必須實行時,它并非充作流通手段,非充作物質代謝的暫時的媒介形態,卻是當作社會勞動的個別的體化物,當作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當作絕對的商品。

貨幣是唯一的財富

以往,人們對黃金并沒有特別的關注,只有在突發情況下人們對黃金的需求才會出現以下情況。這種情況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是有可能發生的,這里我引用了書中的文字:

這種矛盾,是在名叫金融恐慌的生產恐慌和商業恐慌中爆發的。支付的連鎖與人為的清算組織十分發展以后,這種恐慌方才會發生。當機構全般因某種原因發生擾亂時,貨幣必須立即地、突然地由觀念的計算貨幣姿態,急變為現款。平常的商品是不能代替它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無價值的了;商品的價值,在它自己的價值形態之前消滅了。在繁榮時期,架子十足的市民們,曾宣稱貨幣為空的幻想,只有商品是貨幣。但現在,全世界市場都喊,只有貨幣是商品。像鹿叫著要新鮮的水吃一樣,它的靈魂叫著要唯一的財富(貨幣)。

結果就是,當商品的價值被抹殺時,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也沒了存在的必要。支付一旦停滯,連鎖反應將非常嚴重!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如果是在國家可干預范圍內的金額,一般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而一旦超過這個范圍,問題的嚴重性絕對不可小覷。

三、世界貨幣

最終仍然只能是黃金

最后,就是要對世界貨幣進行分析了。在國內即使貨幣能夠被價值符號或輔助鑄幣所替代,到了全球貿易中卻是行不通的。

在世界商業上,諸商品必須普遍地展開它們的價值。所以,它們的獨立的價格形態,在此,必須與充作世界貨幣的商品相對立。

世界市場中,黃金最初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現的,那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體現勞動的商品。國際貿易中,多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沒有黃金儲備的話,國際貿易就很難進行了。

很多人認為,當今社會國際貿易結算使用的是美元,即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中也有人認為黃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其實,是否以黃金進行結算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要在最終決算過程中有體現勞動的實體貨幣。

戰后成立的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人為取消了黃金而選擇美元作為信用貨幣。一旦出現黃金儲備不足,或者全球經濟動蕩的情況,就會出現世界流通貨幣最終回歸到黃金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不止出現過一次。就像沒有出現過核電事故并不代表核電是安全的道理一樣,雖然美元目前維持著世界貨幣的功能,但并不能說美元就是可以信賴的貨幣。因為時不時仍然會出現世界貨幣回歸到黃金的現象,所以現實中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里的黃金儲備不可以為零。

馬克思在分析貨幣的同時,不斷地強調不能忘記“貨幣是體現勞動的商品”這個特性,第四章要討論的資本問題也有類似敘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宜君县| 鲁山县| 镶黄旗| 个旧市| 繁峙县| 晋江市| 肇庆市| 双牌县| 德惠市| 阿拉善盟| 菏泽市| 全州县| 绥阳县| 昌宁县| 武胜县| 赫章县| 泸西县| 唐山市| 富民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天全县| 林州市| 根河市| 岐山县| 宁化县| 黄大仙区| 垫江县| 福安市| 汝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和田县| 兴安县| 通城县| 永嘉县| 蒙自县| 榆树市| 宜丰县| 北流市| 察隅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