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激素:關于冒險、競爭與贏
- (美)卡羅爾·胡文
- 1735字
- 2024-11-14 17:15:44
◇性別差異與性激素
性別差異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在人類、黑猩猩或其他物種中雄性和雌性之間的差異。要注意,這里所說的差異指的只是現象,并不指明原因。有些性別差異很小,或無足輕重,至少與本書想要研究的無關,比如女性在進行數學計算(像是將一列數字相加這樣的計算)方面,比男性略勝一籌,再比如女性的名字通常和男性的名字不同。而其他性別差異則既顯著又有意義。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被女性吸引,而且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年齡段,男性的身體攻擊性都遠比女性強。[19]舉例來說,美國有約70%的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和98%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是男性造成的,放眼全世界,有超過95%的兇殺案,以及絕大多數的暴力犯罪(包括性侵犯)由男性造成。借助這些數據,我也要說明,幾乎所有的性別差異特征,都不是某種性別獨有的。男人也可以叫“雪莉”(說實話,幾百年前這還真是個男人的名字),女人里也有殺人犯、強奸犯,女人間也可以發生性行為,很多女人在計算家庭預算的時候也不如大多數男人算得快、準。
我們再來分析一個更明顯、毫無爭議的性別差異——身高。在美國,女性的平均身高比男性的平均身高低約14厘米。和許多其他性別差異一樣,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差異也不是絕對的,有的女性比大多數男性高,也有男性比大多數女性矮。我們如果隨機抽選幾百名男性和女性,記錄他們的身高,那么得到的身高分布就會如圖1—1所示。縱軸(y軸)代表樣本中,屬于每一個身高類別(單位為英寸[20])的人數,橫軸(x軸)標明了每一個身高類別。柱狀圖畫好后(圖中只畫出了一部分柱子),數據還是不夠清晰,于是我們又根據每一根柱子的高度畫了條曲線。它雖然不夠精確(這是肯定的),但可以讓混亂的數據呈現出清晰的圖形。深色的柱子為女性的數據,淺色的柱子為男性的數據。觀察最高的深色柱子,我們可知,身高為65英寸的女性略少于60人。通過看圖,我們還可以發現,身高為70英寸的女性有20多人,女性的平均身高(深色曲線頂點對應的橫坐標,大約為65英寸)明顯低于男性的平均身高(淺色曲線頂點對應的橫坐標,大約為70英寸),但男性和女性的身高有大片重疊。

圖1—1 身高的性別差異:平均值不同,變異程度不同
男性身高的分布范圍也比女性更廣。由圖可見,相比男性,女性身高更加“聚攏”于平均值,也就是男性身高的變異程度大于女性。這意味著處于極端身高(很高或很矮)的男性更多,而女性相對來說普遍更接近平均身高。
性別差異有可能只體現在平均值上(正如我們在一些閱讀能力測試中看到的,女性得分較高),有可能只體現在變異程度上(如智商,男性的變異程度較大),也可能兩者都有差異,如上文所述的身高。[21]前兩種情況如圖1—2、圖1—3所示。

圖1—2 本組的差異:平均值不同,變異程度相同

圖1—3 本組的差異:平均值相同,變異程度不同
性別差異無處不在,有的顯著,有的細微,有的無趣,有的則引人注目,需要解釋。兩性有一個巨大的性別差異就是一生中體內睪酮濃度的差異。如果有的話,男性和女性體內不同濃度的睪酮會引起其他什么性別差異呢?睪酮有個公認的作用,就是給男性增高,拉開與女性的身高差距(然而,在下一章中,我們會看到,在青春期到來前切除男孩的睪丸,也能增加他的身高),不過真正值得討論的是它在復雜行為(如暴力行為)方面引起的性別差異。2019年,女性研究和性學教授麗貝卡·喬丹—揚及文化人類學家卡特里娜·卡爾卡齊斯,在《睪酮外傳》一書中對睪酮主導兩性行為差異的觀點表示懷疑。她們認為,“睪酮讓人具有攻擊性”的觀點是一個“僵尸事實”——一個一次次被“殺死”,卻能一次次復活的假說。喬丹—揚還在其他地方寫道,揭露這一荒誕的說法,對“將暴力非自然化,并展現我們可以追求甚至想象的補救措施”[22]至關重要。
如果睪酮不是人類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那么一個可以想見的備擇假設就是,男性的攻擊性更強主要緣于社會化。美國心理學會就曾說:“性別角色的社會化要求男性表現出支配行為和攻擊行為,其主要目的就是維護父權制的行為規范。”[23]看看下面這則漫畫(見圖1—4),它相當于用大白話把這種觀點闡釋了一遍。這則漫畫其實是健美教練查爾斯·阿特拉斯的力量訓練法廣告,雖然創作于20世紀40年代,但其主題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而且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男性可以通過一種機制被社會化為具有攻擊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