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倒爺也是爺
- 重生八十年代:財富帝國的崛起
- 半夜騎士
- 2657字
- 2024-11-04 06:00:00
李戎海到底是沒抓住魚,反而被李戎武給抓住了。
他干脆就在地里捉兩斤泥鰍。
此時正是水稻收割之后,放上一兩個草扎子在田里,天氣轉涼,下過兩場雨之后,一窩能有兩斤。
九月的泥鰍各個肥得很,捉起來滑不溜手。
沒有肉魚也可,沒有魚泥鰍也行,別拿班長不當干部,泥鰍也算半個葷。
泥鰍有很重的土腥味,而且烹飪出來說不上很好吃,除非重油重調料,但這個年代這些都是稀罕物,所以反而不是人人都愛吃。
提著小半桶泥鰍回家,李戎海簡單處理了一下,然后用清水洗了兩遍,沒工夫等泥鰍自己吐出來,肚子都餓得喊冤了。
奶奶已經做好了飯菜,等著地里的人回家吃飯了,大鍋已經空出來了。
李戎海挖了一大勺豬油下鍋,放入蔥姜蒜等自家的調味品,然后是一小勺辣椒醬,這東西都是稀罕品,不敢多放,不然挨揍,但又不能放太少,不然壓不住這味兒。
等調味做好,才放入泥鰍進去,立馬蓋上蓋子。
咚咚咚,泥鰍撞擊著竹篾做的蓋子砰砰響。
“五哥好厲害”,七妹李戎花都看呆了,被李戎海催著添火,這玩意兒一定要火旺才行。
咕咚了一陣,揭開蓋子,倒入一瓢水,再蓋上蓋子。
等到再次揭開蓋子的時候,一股香味陡然冒了出來。
“哇,好香啊”,李戎春擺放著碗筷,此時已經站在李戎海身邊一臉驚奇的表情。
“太香了吧五哥,你好厲害”,李戎武也走了過來。
準確的說是大家都圍在了灶臺前。
“這是做什么了,好香啊,我在外面都聞到了”,大哥李戎國走了進來。
“大哥快看,五哥做的泥鰍”,李戎花開心的拍著手,又唱又跳。
“嘿,可以啊老五,你還有這手藝,怎么之前一直藏著啊,那以后做飯就交給你了”,李戎國開著玩笑。
李戎國如今已經是三十有三,卻還未結婚,便是因為少年時受了傷,腿落下了殘疾,又加上以前日子苦,更是沒人說媒,一拖就拖到了現在。
如今日子稍微好點了,李援朝倒是在找媒人給說媒,但一來歲數大了,二來李戎國自己心思也淡了。
四方桌上,難得的四菜一湯,還有兩個葷菜,看得大家眼睛都直了。
用李援朝的話說,這待遇都快趕上以前大地主的生活了。
不過今天李援朝倒是沒有掃興,難得表揚了一句李戎海,然后一家人開心的吃了頓午飯。
傍晚,忙碌的一家人扛著農具回家了。
李戎海和李援朝來了一次男人間的對話。
兩人端著板凳坐在院子門口,日暮西山,人眼黃昏,細雨沙沙的飄著,只覺心底都帶著一絲悲涼氣息。
李援朝拿著一支卷煙,抽的是最便宜的經濟煙,八分錢一包,馬上就要漲價了,漲到一毛錢。
稍微好點的就是大前門了,得四毛錢一包。
省錢的話就抽旱煙,五毛錢一捆,得抽幾個月。
火柴劃過黑色的禁區,帶來了一絲溫暖,李援朝小心翼翼的將火苗捧在手心,火苗點燃了香煙,溫暖了手掌。
“你到底怎么想的?”
“讀書是不可能讀書的,我想去做生意”。
“投機倒把?那是要坐牢的,咱們村的王老三你又不是不知道,現在都還沒出來”,李援朝一下扔掉還剩點火苗的火柴,語氣重了幾分。
李戎海說道:“爸,那都是老黃歷了,去年國家就出臺了政策,鼓勵大家做生意了,現在都什么年代了,改革開放,越改越開放,你不要還是這個老思想嘛”。
嘶,李援朝抽了一口煙,表情絕有些糾結,這煙便宜不好抽,口感辛辣,他醞釀了一下緩緩吐出來,半晌問道:“國家真是這么說的?”
“那我還騙你啊”,李戎海笑道。
李援朝又抽了口煙,還是那個表情,借著吐煙的空隙說道:“那也不能搞投機倒把,說不準哪個時候政策又變了”。
李援朝的這個擔心不無道理,但李戎海作為過來人,自然知道這一次不會有那么大的波折了,只會越來越放開的。
他開始苦口婆心的勸說道:“爸,我知道你擔心,但是這個社會你不干點這個掙不到錢啊,我們自己又不會什么手藝,也沒個吃飯的本事,只能做這個,再說現在人家都不叫投機倒把,叫倒爺”。
“叫什么?”
“倒爺,就是倒騰東西的人”,李戎海耐心的解釋道。
整個八十年代,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
倒爺,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李援朝的煙快抽完了,他似乎考慮過這個問題,說道:“聽說現在建筑隊也掙錢,你要是鐵了心不讀書,送你去建筑隊也行,學個手藝一輩子也餓不死”。
去工地搬磚?
李戎海頗為無奈,“爸,我讀這么多書就是去工地下苦力的嗎,再不濟也能去咱們村小學教書好吧”。
李援朝點點頭,“教書也行,那就這么說定了”。
李戎海一愣,可以啊,都會套路我了。
煙抽完了,李援朝舍不得的又吧嗒了一口,李戎海開始上演苦肉計,“爸你就讓我出去吧,這樣好不好,不管混成啥樣,年底我都回來,要是混不出個樣子,我就去村里學校教書,不對,鎮上小學教書,我這個學歷應該也行”。
李援朝似乎還在考慮,沉吟著說道:“你還小,不知道這世道有多亂,你一個年輕人出去闖蕩,小心被人害了都不知道”。
爺爺李青樹走了過來,手里拿著一桿煙槍,這桿煙槍有些黃歷了,據說還是某個清朝大員用過的東西,李戎海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此時李青樹拿著煙槍在李援朝肩膀上磕了一下,壓著嗓子說道:“五哥要去就由他去,這世道不一樣了,后人有后人的造化,你苦苦留在身邊沒用,要是能闖出個名堂了,我李家也能有個出息的,總不能世世代代都在土地里刨食吧”。
老爺子的話肯定是不能不聽的。
李援朝問道:“那你想過沒有去哪兒?”
李戎海一看事情有了轉機,頓時抓住機會說道:“富縣爸聽過沒有?”
李援朝搖了搖頭,他一輩子沒怎么走出去小鎮,連縣城都沒去過兩趟,富縣都還是第一次聽說。
還是李青樹說道:“在陜省,這里過去得有幾百里地了,我年輕那會兒逃難的時候路過那里”。
李青樹說完噗噗抽了幾口,“五哥怎么會知道的?”
李戎海笑道:“報紙都說了,富縣有大量的梨子滯銷,想讓附近的人都去買點”。
報紙根本沒有說,但李戎海就是知道,這個時候富縣的梨子賣不出去,大量的爛在地里,原因很多,運輸成了主要的難題,當然也有很大原因是資訊不發達,信息不對稱。
要不了幾年,大概在89年左右,富縣的梨就會成為一張名片,想買都不一定能買到,人家專供大城市的。
“賣梨?”李援朝眉頭一皺,心里多少有點不得勁。
“賺錢就行”,老爺子抬起煙槍在凳子上磕了一下,“多少錢啊?啥時候賣,爺爺去照顧你生意”。
哈哈,李戎海大笑兩聲,還是爺爺挺我,他笑道,“這事兒沒這么快,我只是有這么個計劃,到時候回來再告訴爺爺”。
李青樹手拿煙槍,雙手合攏微微拱手狀,說道:“那以后要喊一聲海爺了”。
李戎海腳下一軟,誠惶誠恐,“哎喲爺爺,您這是干嘛啊”。
李青樹笑道:“這不你說的嘛,倒爺也是爺,得喊你一聲海爺啊”。
李戎海苦笑道:“那也不敢讓您喊啊”。
李青樹收起笑容,手拿煙槍輕輕敲了一下李戎海的頭,“爺也好孫子也罷,總之別做違法亂紀的事,要是在外面亂來,那就別怪你爺爺我六親不認了”。
“爺爺放心,孫子不敢,教誨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