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安南戰(zhàn)略
- 大明靈氣革命
- 大街H小巷
- 2135字
- 2024-12-17 10:12:39
新品豬以太湖豬為母本,太湖豬以高產(chǎn)著稱,初產(chǎn)12頭,經(jīng)產(chǎn)16頭,三胎20頭,優(yōu)秀老母豬26頭,最高紀錄42頭,為世界之最。
父本為寧鄉(xiāng)豬,早熟易肥,邊長邊肥,蓄脂力強,大明百姓給予“與他地產(chǎn)者更肥美”稱號。
朱標先培育兩種豬,使其成為靈氣種,讓其壯大體格,從200公斤直接上升到1噸,成年后類比壯牛。
然后雜交品種,使新品保有兩種豬的優(yōu)點,又能生,長得又快,還肥。
這年代可不是后世,人們普遍喜愛肥豬,喜歡肥油,豬油更是家家戶戶最優(yōu)質(zhì)的食用油選擇。
事實上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更容易吸收,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吸收緩慢、堆積。此外豬油室溫就能凝固,凝固的油脂比液態(tài)更容易運輸,是最適應這個時代。
因新品豬體格上限變大,仔豬和育成前期階段的體型也相對大,這就讓養(yǎng)豬的老百姓有了選擇。
可以養(yǎng)大,直接收獲1噸成豬,但最后的育成期生長慢,吃得多,需要一年,且肉料比到達5:1,2.5噸飼料才能養(yǎng)出剩下的500公斤肉。
若是在育成前期結束喂養(yǎng)直接殺,那所有數(shù)據(jù)都十分美妙。只需要六個月就能長到500公斤,肉料比僅僅只有2.5:1。
甚至極限一點,仔豬期結束就殺,四個月出欄,300公斤,肉料比1.5比1。這個肉料比強過后世的肉雞,已具備一切速成、規(guī)模養(yǎng)殖條件。
朱元璋對朱標的工作成績?nèi)f分滿意,親自命名為大明豬,從這里也能看出朱元璋并不怎么在意朱和豬有可能的諧音(方言各不相同)。
不過此時還在擴大新品種規(guī)模的階段,只有少數(shù)南直隸的百姓運氣好拿到這個種豬。
有了種豬的成功經(jīng)驗,朱標又開始進行雞鴨鵝等牲畜的培育工作。
朱棣返回京師,正是看到了朱標和幾個藩王的成功,意識到自己有些本末倒置。
自己的本職工作做不好,就算朱標和朱雄英出了意外,朱元璋有意選賢不選嫡,都不一定輪到朱棣,更何況朱元璋多番強調(diào)嫡長子的地位。
朱棣也從朱元璋、馬皇后年輕化的體態(tài)中看出修煉功法的強大,更清楚自己的爹娘或許還有好幾十年可活,自己沒必要急著動作,也不能急著動作。
想到自己也能多活幾十上百年,想到姚廣孝已經(jīng)是年過半百的人,朱棣對姚廣孝的熱情快速降低。
自己的手下注定要經(jīng)歷幾代人,以往培養(yǎng)親信嫡系的工作需要重新調(diào)整,多參與手下下一代的教育。
澆滅朱棣積極性的還有北平與遼東的鐵路,隨著一段又一段鐵路修建成功,越來越多人看出鐵路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就算朱元璋、朱標、朱雄英都出意外,朱棣想要起兵當皇帝,也要先掌控鐵路,否則沒有任何機動性和戰(zhàn)略空間,要不然就只能放棄北平這個大本營,躲入山林打游擊。
自己和軍隊可以躲,家人和軍人家屬難跑,一旦北平被攻破,就代表失敗。
在腦中模擬各類情況,朱棣完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自然不再允許姚廣孝胡來,至少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任何胡來都沒用。
朱雄英都沒想到之前的困難有四叔一刀,也沒想到之后的順利有四叔一臂之力。
此刻朱雄英正登陸寶島,驅殺海寇殘余力量,也遇到了真正的倭寇,可惜只有少數(shù)幾撥人,總量不超過一百。
朱雄英站在之前漢民開拓地北港(臺南北部),因漢民遷回內(nèi)陸,此地成為海寇的駐扎地,如今正好成為海軍的駐地。
“殿下,部隊遭遇東番(福建東域番族,代之寶島土著)。”
“沒有動粗吧?”
“謹遵殿下將令,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東番大部分是古代江東遷移過去的百姓,嚴格意義來說也是華夏人,這點從后世的基因檢測可以驗證。
既然是自己人,朱雄英就不能太粗暴,這也符合開拓期戰(zhàn)略所需。
若海軍從寶島開始就肆無忌怛、酷烈殘殺,那后續(xù)的安南、南洋等地就別想有安穩(wěn)日子,南下開拓前期也會困難重重。
此前大明移居北港的百姓就與東番和睦共處,之后海寇到來有了對比,也讓東番認識到和睦并非一定的,他們連海寇都打不過,更不敢在海軍面前造次。
察覺到海軍的善意,東番主動求見朱雄英,朱雄英款待來人,并贈送了一批白糖,還承諾可以教他們種甘蔗、榨白糖。
果然利益開道就是好,北港附近的東番各部紛紛表達善意,朱雄英來者不拒,派遣大量人員進駐各部落,教導各部落種植甘蔗。
種甘蔗這件事對大明更有利,機器生產(chǎn)減少了人力需求,增大了產(chǎn)能,對原材料的需求仿佛無底洞,畢竟原材料多了沒關系,多買點機器就行,沒原材料可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北邊的高麗商貿(mào)基本被江浙商戶包攬,之前剛剛投降朱雄英的,福建、江西、兩廣商人想要插手都困難,朱雄英還不允許他們內(nèi)斗爭市場,承諾海軍南下會為他們尋找新的利益點。
一開始這些商人以為還等很久,不甘不愿,還有一些人想要偷偷走私。等寶島打下來,甘蔗種起來,商人們意識到朱雄英不是說說而已,更不會遷延日月。
這下再沒有人三心二意,各地的商會也快速成型、發(fā)展、壯大。
若說寶島奪回讓南方商人看到了希望,那安南戰(zhàn)略的開展就讓他們清楚目標所在。
此刻安南的環(huán)境與高麗基本相同,但因為朝廷混亂,兵伐不休,使儒學士紳勢力并非大規(guī)模擴張,各地還是以豪強、世家大族為主,安南國王說是國王,實際上集權能力很弱,只能掌控一些富庶的地方,其他都是豪強掌控,給國王交稅。
這樣的環(huán)境就不能完全抄襲高麗戰(zhàn)略,不過調(diào)整起來也不難。
不同于朱雄英將高麗暫時設置成商貿(mào)地和原材料產(chǎn)地,為了開發(fā)南洋,安南必須并入大明。目的不同,手段自然不同。
在高麗,朱雄英可以借助士紳、世家的力量,將兩者培育成買辦,一切只為經(jīng)濟利益。
在安南就不能這樣,必須讓安南百姓意識到大明的強大,大明國民的好處,將來吞并安南的時候才會降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