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由朱雄英組建鄉村議會,下面辦事的人全是朱標送到朱雄英手里的,若只算朱家,自然所有人都忠于朱家,可要是分朱標和朱雄英,那這些人基本都先忠于朱標。
飛機制造廠
“這東西像個大鳥。”
“沒錯皇爺爺,結構就是仿造鳥類。”
之前飛機試飛還不算成功,后續陶成道稍微養好了傷就繼續試飛,這次專門找了一片平坦開闊的地方,前面只直飛,從一頭飛到一頭,后續進行更多動作,轉彎、長時間飛行等等。
經過半年的試驗和改進,第一款實用飛機、第一款實用降落傘正式定型,朱元璋祖孫三人親自到來視察。
降落傘由蠶絲和棉布編織而成,直徑9.6米,需要150米以上才能確保安全,這個高度飛機正好夠。
飛天果然是所有人類的夢想,得知飛機這件事,不但祖孫三人來了,馬皇后、其他皇子公主來了一堆。
“能飛嗎?”
“動了,動了。”
“這飛機翅膀都不動,怎么動了?”
“看,騰空了,飛了,飛了。”
陶成道成功繞場飛行一周降落,迎接眾人歡呼。
朱棣問道:“侄兒,這飛機能飛多遠?”
“只要靈石足夠,可以一直飛。”
“那太好了,多造幾架飛機送去北方,邊關偵察正需要。”
“我也是這么想的,有了飛機從空中偵察,就不怕找不到水源,也不怕迷路了。”
朱棡說道:“等等,飛機在天上怎么和地上聯絡?”
“兩個人,一個人控制飛機,一個人用旗幟、油燈聯絡,或者重大消息直接降落。”朱雄英指了指地面說道,“這飛機不需要太好的地方,只要平坦地面就能起降。”
“也只有這樣了。”
朱雄英向朱元璋說道:“皇爺爺,陶萬戶研制飛機功勞巨大,可以封侯,不如就叫萬戶侯。”
“好名字。”朱元璋看向陶成道,“你父子二人就當這個萬戶侯。”
“謝陛下,陛下恩賜臣沒齒難忘。”
“起來吧,也不是世襲,不用大驚小怪。”
某天朱雄英向朱元璋提議,國家功勛可以設置不世襲,只繼承一兩代的爵位,否則將來功勛家族太多,以后也會為了避免勛臣泛濫,拼命壓制不給封爵。
聯想到功法的存在,將來許多人都會長壽,朱元璋同意了朱雄英的請求,并增加了子爵、男爵兩個檔次,專門給較低功勛,或出身較低的人。
例如協助朱雄英培育出高產種子,又擔任新種種植教渝(專門教其他人怎么種植新種)的牛十三,他就被朱元璋封為男爵(朱雄英請求的結果),只到他一代。
朱元璋問道:“這飛機多長時間造一架?”
“飛機造起來不麻煩,都是木頭,麻煩的是培訓飛行員,這個急不得。”
“那就讓陶萬戶教,咱找人。”
“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就近觀察飛機一番,朱棣回來問道:“侄兒,這飛機能不能從天上發起攻擊?”
“還真可以,把飛機造大一點,把炸彈從天上丟下來。”
朱棣搖了搖頭:“蒙元騎兵機動性好,恐怕沒用。”
朱雄英想了想道:“那就等蒙元騎兵休息的時候,他們總要休息,在駐地輜重上丟火油,燒他們。沒了輜重糧草,必敗。”
朱棡說道:“這個好,還能燒他們的王庭。”
對朱元璋而言,當前飛機就是個玩物,能有利于作戰最好,沒有也無所謂,就當郊游,聯絡家人感情了。
朱雄英說的永不納糧,永不征徭才是大事,必須小心謹慎,否則容易引發內亂。
“這是好事,怎么會內亂?”
朱標提醒道:“雄英,你忘了衛所和軍戶了。”
朱元璋夸耀自身,養百萬兵不費一粒米,就因為衛所士兵可以免徭役、免雜役等,只需要給田賦就行,如此參軍當軍戶就有了好處,一旦軍戶沒有好處,衛所制度就崩潰了,歷史上便是如此。
一旦不管不顧讓百姓永不納糧,永不征徭,恐怕還沒輪到百姓感謝皇帝,衛所軍士首先要造反。
朱雄英問道:“難道就不免稅了?”
“免肯定要免。”朱元璋說道,“你說得沒錯,農無稅后才能江山永固。”
“那怎么辦?”
朱元璋責罵道:“說了多少次了,事要一件件辦,飯要一點點吃,我們有的是時間。”
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朱元璋很清楚,直接農無稅確實可以讓百姓感恩戴德,可時間一長百姓就會認為理所應當。
關鍵是靈石這種必需品并不在朱元璋掌控之中,自行感染的數量太少,皇室修煉用倒是夠了,分配到全國種植新種并不足夠。
不說朱雄英造反,一旦朱雄英有什么三長兩短,農無稅不但不會讓大明江山永固,還會成為吊死大明的繩索。
朱標說道:“朝廷挖煤的人手不足,煤炭產量不足,供應全國種植很捉急。”
“怎么會不夠呢?全國一共才三四億畝耕地,三四十億斤煤炭很容易挖的。”
“雄英,你忘了運往全國了,這可不容易,人吃馬嚼,光運輸路上要吃多少糧?浪費多少糧?”
“父王的意思是?”
“你不是造出了鐵路?等鐵路鋪滿全國,再農無稅不遲。”朱標說道,“短期內先在南直隸、浙江兩地推行,鐵路鋪到哪,免到哪。”
“繼續收稅?”
“可以恩賜免稅、免徭役。”
朱元璋問道:“寶鈔怎么樣了?”
“孫兒本想等到農無稅,全國推行新種,那時再讓寶鈔與靈石掛鉤,允許百姓用寶鈔買靈石,這樣寶鈔就能恢復幣值。”
“用你說的銀行?”
“對。”
“那你有沒有想過,分布各地銀行怎么確保靈石庫存?難道只在大城市開設銀行,讓老百姓走幾百里路換靈石?”
“呃……”朱雄英一時語塞,“還是要運輸,還是要鐵路。”
“所以嘍,萬事急不得。”朱元璋說道,“鐵路產量如何?”
“產量沒問題,足夠一路鋪設所用。”朱雄英說道,“第一條鐵路速度慢點,以后擴建速度就快了。”
“那你就不要到處亂跑了,專心把鐵路修好。”
“啊?修鐵路可是要好幾年。”
“那就好幾年,你才多大,急什么!”
“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