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戴良論
- 大明靈氣革命
- 大街H小巷
- 2145字
- 2024-11-28 09:20:52
“陸氏學院,陸居仁?哼,又是個腐儒!”
“殿下?”
“筆墨紙硯伺候,喜歡邀名買望,我就斷了你的根!”
“戴良論?”喜子很是疑惑,甚至都不知道這個人是誰,“殿下?”
戴良,元末明初人,堅持不出仕明朝,朱元璋幾次征召都嚴詞拒絕,惹怒朱元璋把人關了起來,戴良自殺明志,被士人歌頌。
“莫要多言!”
“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天下者,公天下也,非一姓之私,君亦當循天下之公。
夷夏者,義之猶嚴者。不以一時之君臣,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敗類之儒,鬻道統于夷狄盜賊而使竊。豈不知中國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
宋之腐儒,言必忠君,行必拜君,名為忠君愛國,實則為一家之私,害公共之利。
宋張弘范滅宋于此,漢奸之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權謀私者高呼忠君,出賣民族者興旺家族。
蒙元竊奪天下,此華夷大防也。分漢南北,劣人一等,堂堂華夏天人,為人肆意殺戮,險致亡族滅種。
幸天憐華夏,胡虜無百年之運。洪武皇帝順天應人,千萬民心所向,重奪我漢人江山,撥亂反正,此大道也。
天下為公者,古今之通義,高于一人之正義,高于一時之大義。
萬世守之而不可易,義之確乎不拔而無可徙者也,徙之者,中華敗類也。漢奸也。
毀夷夏之防,導夷以亂華,是為萬世之罪人,比禍國亂政之奸臣愈可惡,其罪更大。
助虜為倀,導夷亂華者乎!定為萬世罪人,覆載不容,最不可赦,如劉秉忠之佐元以滅宋,萬世罪人也。漢奸也。
漢奸者,天下共誅之!”
說來也巧,朱雄英以前讀大學的時候還真就搞過一篇論文,專門說古今漢奸的,雖然大部分內容不記得了,有一些還是可以想起來的,歸攏歸攏寫了一篇《戴良論》,扒了那些邀名養望的人的皮。
朱熹理學推行宋朝后,儒生便將“君臣之義”鼓吹得遠重于“華夷之別”,一直到明朝也是如此,這還導致朱元璋接受宋濂的殿興有福論,徹底否定紅巾軍反抗暴元,否認自己臣屬其中。
同時為了承認遼、金、元的合法性,不止開除了追封的魏武帝曹操,連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沒有在帝王廟中,反倒把忽必烈抬入其中。
只有親自到了大明,朱雄英才知道這些,才感受到當下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本來朱雄英并不想過早寫這篇文章,因為這篇文章對整個社會價值觀進行反駁,必然遭到整個社會的敵對。
但有些事不做,總會影響后續發展,有些思想不糾正,長成的樹永遠是歪的。
“將這篇文章貼滿蘇州,找說書人講給百姓聽,解釋給百姓聽。讓李守義派兵守護,若有人罵不必管,若有人撕毀,即刻抓捕?!?
“殿下,莫如不署名。”
“不署名我又何必寫,不必多言,貼出去?!?
“是!”
戴良論通篇沒有戴良,戴良論通篇都在講戴良。
蒙元滅亡時,起義軍最大的敵人不是蒙古人,反而是各地地主組建的團練,他們從蒙元統治中獲取利益,堅決維護蒙元的統治,與維護滿清的士大夫一個道理。
“他怎能如此!怎敢如此!”陸居仁顫抖著看完戴良論,一時竟然不知道該說什么。
士大夫不是不知道夷夏之防,這理論本來就是孔子提出來的,孟子也有過定論。
之所以到了宋朝變成忠君排頭,還是宋朝得國不正,害怕有人有樣學樣。所以宋朝拼命壓制武將,也拼命壓制民族思想,愚民。
士大夫與皇帝共生共長,將忠君抬高就是因為皇帝需要。本身儒家就搞皇帝需要什么就說什么那一套,董仲舒獨尊儒術那時就打了這個根基。
此刻朱雄英喊出夷夏之防,講民族,那就會有一群士大夫改變方向,團結在朱雄英身邊,為朱雄英吶喊助威。
正如那句話所說,自有大儒為我辯經。不是說說而已,知識分子為了自身利益,就是這般軟弱。
講民族與講忠君對士大夫而言沒有區別,有區別的只是個人,那些已經走在忠君路上的人很難回頭,無法回頭,陸居仁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哪怕朱雄英寫了驚世駭俗的辯論,寫了違背當下社會價值觀的辯論,陸居仁也不高興,因為朱雄英不是別人,他是皇太孫,是將來的皇帝。
為了巴結將來的皇帝,有的是人捧臭腳,而戴良、陸居仁這種依然著蒙元服裝,堅持忠君論的人就會成為炮灰。
果然,浙江大量士人、儒生、官員開始跟著朱雄英講話,就算沒有朱雄英說得那么露骨,也會對愚忠展開討論。
而天下儒生的目標,翰林院也立刻分為兩派,討論應該優先忠君,還是優先夷夏之防。
會如此輕易轉變,除去朱雄英太孫的身份,主要還是朱雄英說的夷夏之防本身就是儒學的思想之一,所以儒生并不反感,說到底可能平日里儒生沒事也做過這種討論。
在蘇州貼出戴良論后,朱雄英順勢釋放了一些參與暴亂的地主仆從,讓這些仆從給他們主人帶句話:覺得戴良如何?
這些地主聞弦歌而知雅意,立馬跳出來,宣稱戴良不辨華夷,不知進退,為忠胡虜不從陛下征召,乃大罪之人。
朱雄英也投桃報李,給那些超出三百畝的地主之家想到了解決辦法。
比如張家村、李家村的張三李四各擁有四百畝地,可以將多出來的一百零一畝地放到村莊集體名下,表示這一百零一畝地是村中共有,但先由張三李四家種,以后可以輪流或者重新分配,至于以后是多久以后,沒有說。
見朱雄英松了口,江南地主們大喜過望,愈發支持朱雄英的論調。他們以為所謂的轉移到集體名下只是說說而已,殊不知朱雄英給他們埋了雷。
事有輕重緩急,既然已經開了思想辯論的頭,就必須優先完成,否則思想混亂,內部掣肘會出大問題。
至于那些還沒有分出來的地并不要緊,大明此時還是地多人少的階段,土地兼并還不是主要矛盾,可以暫緩。
況且已經位于集體名下,到時候按照集體土地處理,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