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民亂
- 大明靈氣革命
- 大街H小巷
- 2184字
- 2024-11-28 09:11:30
“怎么回事,亂糟糟的?”
“殿下,你可回來了。”喜子有些手足無措,“好幾天前就有人過來,說是想要在這做工,還有富戶送家中仆從過來,說是為了給殿下排憂解難。”
朱雄英返回京師查看飛機情況,留下喜子看守工地,安排后續建造。某天突然來了一批人,喜子見是李三送來的,便收下了,反正多幾個人花不了多少錢,也確實能增加建造速度。
收了一批便一發不可收拾,江南各地都有人送過來,有些是城市官府治下的流民,更多的是各地主、富戶手下的奴仆。
起初喜子還收了幾批,后來越來越多,喜子不敢收了,不是沒錢,是人太多很難管理,而且工程建造并非越多人越好。
“把流民,實在沒生計的人收了,那些奴仆全部趕走,要是不走就把人送去北方,正好北方缺人耕種。”
有了命令,加上朱雄英帶回來的新軍人手,喜子就不怕出大事了,否則那么多人鬧起來,總要有幾顆人頭落地。
“喜行走,我家主人請我多多拜會殿下,只要殿下網開一面,日后要人有人,要錢有錢。”
“滾!殿下乃皇太孫,豈能貪圖你家財貨。”
“咦,喜行走,你怎可如此?”
“快滾,要不然我將你們打將出去。”
在李守義持刀警戒之下,蘇州的工地很快恢復正常,可這種粗暴的行為令地主們不滿了。
“我早說過,他朱雄英貪得無厭,要把你們全吃了,就你們丟出來的那點骨頭,人家看不上。”
“未曾想他竟如此翻臉無情。”
當時朱雄英離開,地主們又被黃文的想法欺騙,還以為朱雄英再次親善賢良,一切都將照舊,滿心歡喜將陸居仁拋棄,并主動壓下學子的敵對。
高興沒幾天才發現并不是朱雄英轉變了,而是朱雄英沒在,等他一回來,立馬跌落深淵。
“如今那紡織廠只有女工,民無怨,再難起波瀾,如之奈何?”
陸居仁笑道:“男女之妨事小,與民爭利事大,紡織廠的事解決了嗎?”
“陸公的意思是?”
別看陸居仁穩坐釣魚臺,他比什么人都急。馬上就要到七月了,浙江的水稻即將收割,到時候具體數據一下來,天下必然轟動。
當下社會基本都會種田,此時浙江那些專門種植新種的田畝,都不用具體測算,光看水稻的長勢就知道豐收了,比以往任何年份都豐收。如今只是沒有具體數字,所以才沒有形成轟動和快速傳播。
陸居仁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必須挑動江南地主、士紳的情緒,想辦法把他們逼到自己這一邊,以后才好同仇敵愾,否則不用朱雄英出招,為了能從朱雄英那里拿到新種必須的靈石,江南地主、士紳自己就會投降。
以前一畝五百斤,現在一畝五千斤,那可是十倍,哪怕把多出三百畝的地送給朱雄英,也抵不上十倍的產量。此時還是洪武年,超過三千畝的大地主畢竟只占少數。
“這紡織廠侵害了所有百姓,常言道男耕女織,日子才過得去。要是朱雄英建好許多紡織廠,百姓再無織布營生,城里的女工還能進紡織廠,鄉村的女工又當如何,豈不要餓殍遍地。”
“陸公,朝中早有人進言,可陛下不聞不問,如之奈何?”
“陛下要讓太孫學會民生,犯錯才有記性,百姓可就慘了。”陸居仁說道,“我等讀圣賢書,正要為民請命。”
“陸公所言甚是。”
陸居仁覺得老天爺都在幫他,黃文謠傳、喜子收人讓江南大量地主派人到了蘇州,都覺得這是個投名狀,深怕自己錯過。
這些人手朱雄英不要,陸居仁正好可以用上,他們也確實是種地的人,家中妻兒也織布,確實受紡織廠影響。
“大哥,人太多了,擋不住了!”
“護著廠里的女工往西走,去工地上,那里人多。”
沈氏紡織廠又一次倒霉了,這次不是儒生堵門,而是大量所謂農戶沖擊。
李三他們人少,要不是有幾把鋼刀撐門面,早就被人沖入廠內。廠內都是女工,外面的暴民一旦沖進來,后果不敢想象。
護廠隊雖然有許多女工家屬,可久守必失,人一多就很容易受人蠱惑,這一次顯然有人幕后指使,不可能被那幾把鋼刀擋住,李三果斷決定放棄紡織廠,跑向工地避難,那里有朱雄英的新軍,不怕暴民。
與此同時,府衙也正受學子再度沖擊,黃文望著城內混亂的局面焦頭爛額。
眼看城內混亂正在加劇,還有人趁亂搶劫、行竊,黃文愈發焦急:“這可如何是好?”
“知府,莫如請殿下帶兵入城!”文主簿首先發言。
“不行,殿下之兵乃外兵,外兵一律不得入城,莫如調蘇州衛之兵。”
普通明軍的軍紀并不好,所以每個當地官府都不喜歡外兵入城。
“只怕遠水解不了近火。”
“遠水也比洪水好,外兵入城如洪水入境。”
“別吵了,你去找蘇州衛,你去找殿下。”
只要有蘇州衛本地人看著,料想沒什么問題,這樣既能解決城內混亂,又不怕外兵劫掠。
“軍營重地,外人不得闖入!”
“亂民于蘇州作亂,請殿下庇佑!”
見事態嚴重,朱雄英親自接見李三詢問后,說道:“李千戶,立刻入城平亂,跪地者免死,妄動者殺無赦。有敢趁亂行竊者,一并抓獲!”
“遵令!”
新軍出營如下山猛虎,一群奴仆自然不敢胡來,紛紛跪地投降,一場看似浩大的動亂頃刻間消弭于無形。
“黃知府,此番動亂,府衙半點風聲都沒?”
“臣下無能,請殿下治罪。”
“可有人知道?”朱雄英環視一圈,竟沒一個人說話。
反倒是底下的李三上前說道:“殿下,此番暴亂之人小民認得,都是各地原本要派去西邊工地的。”
“各府流民?”
“是各府鄉賢自發組織的人手。”
朱雄英馬上知道怎么回事了,又問道:“動亂之時,府衙人手何在?”
一群奴仆,不可能有動亂的膽子,要不然李守義也不會那么容易平亂。要不是府衙的人一個都沒有出現,根本不會鬧大。
“回殿下,府衙遭學子圍攻。”黃文似乎并不回護,直接用了圍攻一詞。
文主簿趕忙上前解釋:“殿下,學子們見紡織廠與民爭利,故而來府衙勸解,非有意阻攔府衙辦事。”
“是不是有意,他們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