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空心方陣
- 大明靈氣革命
- 大街H小巷
- 2281字
- 2024-11-09 09:44:24
空心方陣的發明并非為了對付騎兵,要是單單只為對付騎兵,將空心填滿豈不更好。
空心方陣出現的時間正是火槍、火炮普及化的時代,若是實心陣容,一炮過來就是一個血胡同,等不到兩軍相交就死得差不多了。
所以將軍陣空心化,如此火炮的殺傷力大幅降低,一炮最多死幾個人,最少可能只死一個。
另外將一個大陣分成數個小陣,就算一個小陣破了,還有更多的小陣等著破。如此,可以延長敵人破陣的時間,延長己方火槍射擊的時間,更大概率耗死對方。
騎兵并非真的對空心方陣毫無辦法,而是需要花費更大的代價,更多的時間破陣。
騎兵組建的成本本來就比步兵高,用騎兵與步兵拼損耗,任何勢力都拼不起,所以才有空心方陣打得騎兵不敢沖陣的美名。
戰爭就是這樣,誰能承受更高的死傷,承受更多物資的消耗,誰就能贏。
當然為了避免陣型空心后士兵膽怯,遭遇敵人沖擊時逃跑,就必須加強訓練,讓他們死戰不退。
同時空心方陣四面都有友軍,避免了側翼、背后被敵人襲擊,士兵知道這一點,就能給士兵極大的底氣,不用擔心其他方向來敵,只要考慮正面的敵人就行。
一旦有了逃跑的心思,左右翼、背后都是友軍,說不定就有督戰的人,促使空心方陣的士兵不敢輕易逃跑。
當然空心方陣只是暫時的,新軍學習空心方陣也只是為了將來訓練其他明軍使用。一旦將士練武有成,刀槍不入,就算沒有陣型,一樣可以摧枯拉朽。
“還是不行,左輪只有六次射擊的機會,打完了不好裝填。”
因為不是金屬彈丸,左輪有傳火的風險(上一顆子彈引燃的火焰傳到下一顆彈艙,引燃下一顆,然后一傳一),所以每顆彈丸裝填后都要用油脂封堵彈艙,只能戰前裝填好。
“有六次就夠了,兩軍交戰,能射三箭就是精兵。”
明軍的戰法不是蒙元,蒙元追求騎射,明軍更想發揮自身優勢,追求肉搏,所以騎射對拼幾次后就會抽出馬刀沖鋒。
郭英問道:“不能一起裝備嗎?”
徐達說道:“糧草輜重。”
“對,裝備過多會加重后勤負擔,得不償失。”
“后勤?”
“后方對前方的一切供應工作,后勤。”
徐達拍板:“還是用火銃吧。”
還是那句話,近戰馬刀足夠打贏蒙元,使用騎槍可以大幅延長明軍騎兵攻擊距離,還能配合步兵火槍作戰,戰爭講的是配合,講的是體系。
“甥孫,你把炮兵單獨安置在兩翼,容易被敵人全殲。”
“那就讓他們殲。”
炮兵的火炮可不是放在空心方陣里面的,這樣會極大影響炮口前方的步兵作戰,還會引起非戰斗死傷。
炮兵一般被安置在空心方陣兩翼、空隙,單獨組成炮團。道理和空心方陣一樣,要是敵人頂著無數步槍打炮兵,我方恐怕要笑死,畢竟炮團才幾個炮兵。
說句難聽的,要是能用幾個炮兵就換來戰役大勝,沒人會在意。
慈不掌兵,就是這個道理。
一開始朱雄英也覺得炮兵是技術兵種很重要,經過試驗才發現,當下的炮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也不像某些人吹噓的拿破侖時代炮兵要多么多么好的數學能力。
拿破侖火炮的射程雖然達到一千多米,遠距離射擊確實需要計算,但正常作戰根本不會遠距離射擊,大軍交戰一直是體系作戰,炮兵要為步兵服務。
遠距離炮擊殺不了幾個敵人,浪費彈藥,尤其敵人是蒙元這種高機動敵人,可以說沒有接敵之前蒙元陣容很松胯,遠距離炮擊完全沒用。
近距離炮擊都在視野范圍之內,根本不需要數學,只要用肉眼瞄準就行,多實彈訓練幾次,打成老司機的效果遠遠好于所謂的數學能力。
既然炮兵沒什么特殊價值,朱雄英就知道怎么使用炮兵了,這其實也是拿破侖時代炮兵的使用方法。
只要不是單個炮組單個使用(殺傷力有限,還容易被消滅),組成炮團,既加強了火力投送,又能起到空心方陣相同的效果。
朱雄英稍作解釋,一眾將領恍然大悟。
與蒙元交戰從來都不是問題,兵力差不多的正面交鋒,明軍從來沒有輸過,問題是蒙元被打怕了不和明軍交戰。
蒙古各部征戰,尤其是防御作戰,都會將各部牧民集中起來,跟隨大軍進退。
這跟蒙古社會輕資產有關(基本一個家庭的資產一個馬車就能拉走),而牧民就是蒙古貴族的資產,所以正常情況不會將牧民丟棄。
所以與蒙古作戰,只要追上就有巨大戰果,前提不是孤軍深入。
然而這種情況并不常見,因為蒙古的敵人基本不會比蒙古人機動性更好。
最關鍵的是后勤壓力,蒙古最強大的敵人是南方農耕文明,南方要進攻蒙古,必須跨越荒漠、草原,后勤壓力使得南方大軍不敢深入。
加之蒙古人是草原本地人,熟悉地形,大多數時間可以更早發現進攻的敵人,從而選擇迎戰和轉移,具有戰略主動性。
除非像永樂大帝這種非常熟悉蒙古地形,且擁有優秀的指揮能力,還要有后方強大后勤支撐,才能追上并擊敗蒙古大軍。
這也是近現代蒙古各汗國衰敗的原因,當各國都擁有強大的后勤運輸、生產、補給能力,蒙古人的持久戰便被限制。
其實進攻蒙古最好的時機是研發并推廣汽車,有了大量貨車協助運輸物資,那進攻蒙古就再沒有失敗的可能,這一點機槍并不能做到。
機槍的作用只不過是確保與蒙古正面作戰勝利,可惜蒙古大概率不會與農耕文明正面作戰,這一點歷史上的斯拉夫人有過很好的展示。
十九世紀末期,莫辛納甘都快研制出來了,斯拉夫進攻中亞蒙古汗國,依然因為過于深入,后勤跟不上慘敗,可見消滅蒙古的不是火器是鐵路。
可惜推廣和修建鐵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蒙元當前就只剩下最后一口氣了,只要斷掉這口氣,大明就有幾十年的安穩發展時間,否則就要忍受連年不斷的蒙古南下騷擾,還有可能讓蒙古在幾年內緩過氣來,重新成為心腹大患。
所以朱元璋這幾年一直策劃剪除北元殘余勢力——西南、陜西和遼陽,全部取得勝利。
明軍覆滅了北元南北戰略夾擊的態勢,還正在切斷高麗與北元的聯系,完成最終決戰的前期工作,大明是不可能停下來等朱雄英修建鐵路的。
故而朱雄英先把火器拿了出來,加強明軍的作戰能力,當然光靠武器是不夠的,朱雄英參照后世制定的軍政制度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