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逆向思維:
開辟新道路,令固有觀念實現“驚天反轉”
1992年,蕾切爾·尼克爾(Rachel Nickell)在倫敦溫布爾登公地(Wimbledon Common)慘遭殺害。警方請來一位專家為兇手畫犯罪心理學畫像,并據此鎖定了一名嫌疑人——科林·斯塔格(Colin Stagg)。案發當天他在溫布爾登公地遛過狗,并且比較符合犯罪特征。警方并沒有發現斯塔格犯罪的確鑿證據,卻依然認定他就是兇手,還別出心裁地導演了一出“美人計”引誘他認罪。盡管這招并沒有奏效,但警方還是將其送上法庭,不過最終法官將此案駁回。直到2008年,羅伯特·納珀(Robert Knapper)才最終被認定為殺害尼克爾的真兇。納珀在1992年曾接受過審訊,卻陰差陽錯地被排除在外。斯塔格在被關押13個月后得以釋放。警方公開向斯塔格道歉,并賠償他70.6萬英鎊。很顯然,一旦警方認定斯塔格有罪,他們就無視反面的證據,而是加倍努力對他進行立案調查。
人類智慧的顯著缺陷之一就是我們執著于現有的觀念,而忽視那些與之相反的證據。上文我們提到了彼得·沃森的著名試驗。他組織不同的參與者反復進行了數百次實驗,證實人們列舉的數列只會符合他們固有觀念中的規律。很少有人會采取更明智的方法,打破固有規律去檢驗一個理論。在人們提出一個假設后,他們會尋找證據去證實它,而不是推翻它。
接下來舉一個略微復雜的例子。在你面前擺著4張卡片,每張卡片的正面是數字,背面是字母。你所看到的4張卡片如下:
E 4 3 J
你需要盡可能少地翻開卡片來驗證以下規律是否正確:任何背面是元音的卡片,正面都是奇數。那你應該翻開哪幾張卡片呢?先想一想:你打算獲取什么樣的信息?翻開哪幾張卡片會對你有所幫助?
大多數人都會翻開“E”和“3”,他們的推理如下:如果“E”的正面是奇數,“3”的背面是元音,那么這兩張卡片都可以證實這個規律。這固然不假,但僅僅用兩個符合規律的例子并不能證明它。
假設我們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我說:“開跑車的人總是超速?!苯酉聛砦覀兛吹絻奢v跑車都明顯超速了,這能證明我的說法就是普遍真理嗎?當然不能。無論我們看到多少輛超速的跑車,想推翻這個規律只需看到一輛不慌不忙地慢慢行駛的跑車即可??ㄆ螒蛞彩沁@個道理。
翻開帶有“E”的卡片有用,因為它可以反證規律。如果它的正面是偶數,就證明規律無效。“J”毫無用處,因為不論它的正面是什么,都與規律毫不相關。“3”更有意思,如果它的背面是元音,就能證實這個規律,卻不能反證這個規律。因為如果它的背面是輔音,那它就不符合規律,也不能給我們提供新的證據。因此,正確答案是翻開“E”(基于上述原因)和“4”。如果“4”的背面是元音,那么這個規律就不成立了。
因此,我們要記住重要的一點:例子再多都無法證實一個規律,因為推翻它只需要一個反例。重申一個著名的例子,請大家再思考一下“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結論。如果你住在北半球,那么你可以用一生的時間來收集數以千計的實例來支持這一結論,但只要你去澳大利亞旅行,哪怕只看到一只黑天鵝,便可以推翻它。
當年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麥喬治·邦迪(McGeorge Bundy)曾被問及一個問題:“如果越南北方在南方擴充兵力怎么辦?”邦迪回答:“我們沒有你那么悲觀。”在被追問時他又說:“我們認為這種情況根本不會發生?!碧釂栒呓又謫枺骸凹僭O它真的會發生呢?”邦迪拒絕繼續回答,并以“我們對不相信的事情不作假設”結束了對話。如果邦迪及相關人員對他們不相信的事情加以思考,那么美國可能就免于卷進那場糟糕的噩夢之中。[1]
在商業活動、日常社交以及處理各行各業事務的過程中,人們常常通過假設來處理各種狀況。我們總是不斷地尋找貌似合理的解釋,一旦找到一個,我們往往會拼命地抓住它,尋找例子來印證它,卻不曾考慮反面的例子。優秀的思考者認為,以假設作為我們處理事情的依據是行之有效的,不過只要再出現一個更合理的假設,先前的假設就是站不住腳的。幾個世紀以來,牛頓運動定律一直是完美的理論模板,直到后來愛因斯坦提出了更為完整的宇宙觀。同樣,愛因斯坦的理論也是目前最優秀的理論模板,不過或許還有新的科學家能發現其中的瑕疵,并提出更完美的理論。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說過:“人一旦形成某種世界觀,就會想方設法地維護它、認同它。哪怕有更多、更重要的反例,也會被忽略或輕視,或是因區別對待而被擱置或排除?!?/p>
關于人們為什么十分抗拒改變自己的觀念,斯圖爾特·薩瑟蘭(Stuart Sutherland)給出了5點原因:[2]
1.人們總是回避那些與自己觀念相悖的證據;
2.人們往往拒不相信此類證據;
3.固有的觀念使人們曲解新證據,使之仍然符合自己的觀念;
4.人們選擇性地記住符合自己觀念的事物;
5.人們想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面對與自己觀念相悖的證據時,我們該如何逆向思考?很簡單,我們先把自己固有的觀念放在一邊,然后捫心自問:“如果……?”如果我們所作的每個假設都是錯的呢?如果我們信以為真的觀點都是假的呢?如果與我們觀念相悖的證據都是真的呢?優秀的思考者不滿足于確定性,他們樂于思考,樂于探索種種可能,并因結果的不確定性感到愉快。
注釋
[1]查爾斯·麥科伊(Charles McCoy),2002,《為什么我想不到?》(Why Didn’t I Think of That?)。新澤西州:普林蒂斯霍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
[2]斯圖爾特·薩瑟蘭,2007,《非理性》(Irrationality)。倫敦:品特和馬丁(Pinter & Martin)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