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金融學(第4版)
- 蔣先玲編著
- 8016字
- 2024-11-13 10:33:22
APPENDIX
附錄1A
信用與信用形式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主要以信用的方式借貸,信用是貨幣支付手段職能的反映。因此,信用是從屬于商品貨幣關系的一個經濟范疇。本附錄重點分析信用的含義及本質、信用的產生和發展、信用形式等內容。
信用概述
信用的含義及本質
信用的含義
信用是借貸的總稱,是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特殊價值運動形式,體現一定的債權債務關系。信用涉及借方和貸方兩個關系人,貸方為信用提供者,即債權人;借方為信用接受者,即債務人。授信過程是債權人提供一定的有價物給債務人,并約定時間,由債務人將有價物歸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過程。有價物可以是商品、勞務、貨幣或某種金融要求權(如股票或債券)。無論是何種信用,通常都可以用貨幣償付。
一般地,信用活動的構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債權人與債務人。債權人和債務人是信用活動中的主體,可能是個人、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等。第二,時間間隔。信用活動的發生必然具有資金轉移的時間間隔,這是構成貨幣單方面讓渡與還本付息的基本條件。第三,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是信用關系的證明和載體。信用關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口頭承諾,以賬面信用為依據,尚未使用正式的信用工具;第二階段是以正式的書面憑證為依據,如借貸契約、債務憑證等,這些構成了真正的信用工具;第三階段為信用工具流動化的階段,即各種信用工具,如債券、票據等可以流通轉讓,從而促進了信用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信用的本質
1.信用是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借貸行為 信用作為一種借貸行為,債權人把一定數量的有價物貸給債務人,債務人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使用這些有價物,但到期必須償還,并按規定支付一定的利息。所以,償還和付息是信用最基本的特征,債權人是以收回為條件的付出,債務人是以歸還為義務的取得。這一特征使它區別于財政分配,因為財政分配基本上是無償的。例如,企業向財政繳納稅金,財政對企事業單位的撥款,都是無償進行的。信用分配則是有償的,它作為一種借貸行為必須有借有還,存款要提取,貸款要歸還,在償還時,還要按規定支付一定的利息。
2.信用反映的是債權債務關系 信用是商品貨幣經濟中的一種借貸行為。在這種借貸行為中,有價物的所有者由于讓渡其使用權而取得了債權人的地位,有價物的需要者則成為債務人,借貸雙方有著各自對應的權利和義務。這種債權債務關系最初是由于商品的賒銷和貨幣的預付而產生的,但隨著融資行為和信用制度的廣泛建立及發展,債權債務關系滲透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無論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還是個人的消費行為或政府的社會管理活動、經濟管理活動都依賴債權債務關系。
3.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 在單純的商品交換中,價值運動是一種對等的交換,即W-G、G-W,賣方讓渡商品取得貨幣,買方付出貨幣取得商品,雙方發生了所有權的轉移。而在信用關系中,一定數量的有價物從貸方手中轉移到借方手中,并沒有同等價值的對立運動,只是有價物使用權的讓渡,沒有改變所有權。所以,信用是價值單方面的轉移,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
信用的產生和發展
信用的產生
信用是與商品經濟和貨幣緊密聯系的經濟范疇,它是商品生產與交換和貨幣流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1.信用產生的前提條件是私有制 信用產生的前提條件是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大量剩余產品的出現。從邏輯上講,私有財產的出現是借貸關系產生的前提條件。沒有私有權的存在,借貸就無從談起,貸出貨幣可不必討回,借得貨幣無須顧慮將來能否償還,相應的利息更屬無稽之談。由此可見,信用的產生完全是為了滿足一種以不改變所有權為條件的財富調劑需要。當然,在公有制經濟條件中,信用關系仍然存在,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不同經濟主體存在各自的經濟利益目標。
2.信用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經濟主體調劑資金余缺的需要 在商品經濟中,無論是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從事不同職業的個人,還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各級政府,其經濟活動都伴隨著貨幣的收支。在此過程中可能收支相等,處于平衡狀態,但更多的情況是收支不相等,或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對于貨幣收入大于支出的經濟主體,我們稱之為盈余單位,反之我們稱之為赤字單位。盈余單位需要將剩余資金貸出去,赤字單位需要將資金缺口補足。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之間存在著獨立的經濟利益,資金的調劑不能無償地進行,必須采取有償的借貸方式,也就是信用方式。盈余單位將剩余資金借給赤字單位,后者到期必須歸還且附帶一定的利息。由此,信用關系就產生了。
信用的發展
1.最初的信用活動表現為商品賒銷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商品流通出現了矛盾:一些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時,購買者卻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賣出而無錢購買。于是,賒銷(即延期支付的方式)應運而生。賒銷意味著賣方對買方未來付款承諾的信任,意味著商品的讓渡和貨幣的取得在時間上的分離。這樣,買賣雙方除了商品交換關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關系,即信用關系,也就是債權債務關系。此時的信用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提供,即商業信用。
2.信用活動發展為廣泛的貨幣借貸活動 在這一階段,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買賣的范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本身也加入了交易過程,出現了借貸活動。現代金融業正是信用關系發展的產物。隨著現代銀行業的出現和發展,銀行信用逐步取代了商業信用,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信用形式。
貨幣的運動和信用關系連接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范疇——金融。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總是植根于社會信用的土壤之中的。甚至可以說,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即“金融就是拿別人的錢來用”或“用別人的錢為自己創造財富”。
信用形式
信用作為一種借貸行為,要通過一定方式具體表現出來。表現借貸關系特征的形式稱為信用形式。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信用形式日趨多樣化。按照借貸關系中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不同,信用可分為以下幾種基本形式。
商業信用
商業信用(commercial credit),是指企業之間進行商品交易時,以延期付款或預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商業信用的具體方式有很多,如賒銷商品、委托代銷、分期付款、預付定金、預付貨款及補償貿易等,其中以商品的賒銷為主,即主要由賣方給買方提供信用。
商業信用的特點
1.商業信用的主體是廠商 商業信用是直接信用,是工商企業之間相互提供的信用,所以,其債權人和債務人都是廠商。一個企業把商品賒銷給另一個企業時,商品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由賣方手中轉移到了買方手中,但由于商品的貨款并沒有立即支付,從而使賣方成了債權人,買方成了債務人,買賣雙方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買方到期必須以貨幣的形式償還債務。
2.商業信用的客體是商品資本 商業信用提供的不是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而是處于再生產過程中的商品資本,即貸出的是那些處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商品資本,它仍是產業資本的一部分。
3.商業信用與產業資本的動態一致 由于商業信用和處于再生產過程中商品資本的運動結合在一起,所以它與產業資本是動態一致的。在經濟復蘇和繁榮時期,經濟增長,產業資本擴大,商業信用的規模也就擴大;相反,在經濟危機和蕭條時期,商業信用又會隨生產和流通的縮小而萎縮。
商業信用的局限性
商業信用的優點在于方便和及時。在找到商品的買主或賣主的同時,既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也解決了商品買賣問題,從而縮短了融資時間和商品交易時間。但商業信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受商品資本規模的限制。商業信用的規模只能局限于提供商業信用的廠商所擁有的商品資本額,即某企業最大的賒銷額度是將其企業整體賒銷出去。
(2)受商品流轉方向的限制。由于商業信用的客體是商品資本,因此它的提供是有條件的。它只能向需要該商品的廠商提供,或者上游企業向下游企業提供,而不能倒過來向生產該商品的廠商提供。例如,在紡織行業內只能按下列順序逐級提供商業信用:棉花供應商→紡紗廠→織布廠→印染廠→服裝加工廠。
(3)存在著分散化的弊端。商業信用是分散在眾多企業之間自發產生的,具有分散化的特點。因此,國家經濟調節機制對商業信用的控制能力十分微弱,商業信用甚至與中央銀行調節措施的目的完全相反。如中央銀行緊縮銀根,使銀行信用的獲得較為困難,這時恰恰為商業信用活動提供了條件。當中央銀行放松銀根,使銀行信用的獲得較為容易時,商業信用活動的活躍度可能相對下降。因此,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都難以有效控制商業信用膨脹所帶來的危機。這一特點使其容易形成一條錯綜復雜的債務鏈,當這條鏈上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不能按時償債)時,整個債務體系將面臨危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初期曾廣泛存在商業信用。當時,商業信用解決了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資金不足的困難,有助于國有經濟利用多種商業信用形式,實現對其他經濟成分的引導和調控。商業信用在當時不僅被廣泛運用,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956年后,隨著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建立,商業信用逐漸被取消。1979年改革開放后,商業信用又重新恢復。總的來講,商業信用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在我國信用體系中發展相對緩慢。
銀行信用
銀行信用(banker's credit),是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式,通過存款、貸款等業務活動提供的信用。銀行信用是現代信用經濟中的重要形式,銀行信用的產生標志著一國信用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銀行信用的特點
銀行信用是一種間接信用。銀行信用的主體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但它們在信用活動中僅充當信用中介人的角色。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聚集社會閑散資金,貸給借款者,因此,銀行信用是一種間接信用。
銀行信用的客體是貨幣資本。銀行信用貸出的貨幣資本不是處于產業資本循環中的商品資本,而是從產業資本循環中獨立出來的貨幣資本。
銀行信用與產業資本的變動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由于銀行信用貸出的資本是獨立于產業資本循環之外的貨幣資本,其來源除了工商企業外還有社會其他方面,如居民儲蓄等,因此,銀行信用的動態同產業資本的動態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例如在經濟危機時,商業信用規模因為生產停滯而大幅縮減,但企業為了防止破產并清償債務,勢必需要銀行信用,從而導致需求激增,銀行信用規模反而大幅增長。
銀行信用的優點
相對于商業信用而言,銀行信用的優點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銀行信用克服了商業信用在規模上的局限性。銀行信用能夠聚集社會上各種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和貨幣儲蓄,從而超越了商業資本只限于產業內部的界限。
第二,銀行信用克服了商業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由于銀行信用是以貨幣資本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轉方向的限制,從而克服了商業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
正是由于銀行信用的上述優點,使得它成為現代信用的主要形式。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銀行信用可以取代商業信用。二者往往互為補充,共同發展。如果沒有銀行信用,一個企業能否提供商業信用必然取決于企業自身的資金周轉狀況;銀行信用出現后,企業就能夠在賒銷商品后,通過向銀行融資提前收回未到期的貨款。這樣,商業信用的提供者在銀行信用的支持下,可以突破自身閑置資金的限制,促進商品銷售和商業信用的發展;銀行也可以通過其業務活動,把商業信用納入銀行信用的軌道,如利用票據貼現來引導和控制商業信用的發展。
國家信用
國家信用的內涵
國家信用(fiscal credit),是指以國家為債務人,從社會上籌措資金以滿足財政需要的一種信用形式。國家信用的債務人是政府,債權人是國內外的銀行、企業和居民。國家從國內金融市場籌資則形成國家內債,從國際金融市場籌資則形成國家外債。
國家信用的主要目的是彌補財政赤字和滿足國家投資資金的需要。一般地,財政赤字有四種彌補方法:發行貨幣、向銀行透支、舉借外債和舉借內債。前兩種方法都會對貨幣流通產生負面影響,后兩種方法是國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對貨幣流通只產生結構上的影響,而不會影響貨幣發行總量,因而成為各國政府彌補財政赤字和解決投資資金的主要方法。同時,當經濟出現衰退、有效需求不足時,國家可以通過增發國債籌措資金,以此增加政府投資性支出,從而推動經濟復蘇進程,進而調節國民經濟。
國家信用的形式
國家信用的典型形式是發行國庫券和中長期公債券。
國庫券,簡稱國債,是指政府為解決財政先支后收的矛盾而發行的短期債券。國庫券期限大多在1年以下,以1個月、3個月及6個月居多。公債券則是政府為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要而發行的期限在1年以上的政府債券。一般在1年以上、10年或10年以上。政府發行公債券,往往是為了進行大型重點項目投資或較大規模的建設,但在發行時并不注明具體用途和投資項目。
國庫券和公債券作為國家信用的典型形式,二者的區別如下。第一,發行目的不同。國庫券是因為財政季節性、臨時性的收支不一致而發行的。同時,國庫券還是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交易對象。公債券是為彌補財政長期赤字或為刺激經濟增長而發行的。第二,還本付息的來源不同。國庫券原則上以國庫收入作為還本付息的來源,但各國做法不一。我國政府的具體做法是:利息支出由經常性收入(主要是稅收)支付,本金的償還依靠借債,即借新債還舊債,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公債券一般以國債資金投資的建設項目收益為還本付息的來源。第三,期限不同。國庫券一般為一年以內的短期債券,公債券一般是中長期債券。
1949年以后,我國曾先后多次發行過公債券和國庫券。例如1950年,中央政府為了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恢復國民經濟,第一次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1953年,我國進入有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為了籌集建設資金,滿足經濟建設的資金需要,發行了經濟建設公債。1954—1958年,我國又連續發行了經濟建設公債。后來受一些因素的影響,追求既無內債又無外債,在一定程序上否定了國家信用,故未再發行國債。進入改革開放階段以后,為了適應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需要、解決建設資金的不足、平衡財政收支,國務院在1981年1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決定發行國庫券。1994年以前,每年發行規模為100億元~200億元。1994年以后,由于中央銀行停止向財政透支與貸款以及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需要,從而使國庫券的發行規模迅速擴大。我國的政府債券無論期限長短,都統稱為國庫券。
消費信用
消費信用的內涵
消費信用(consumption credit),是指企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費目的的信用。消費信用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并無本質區別,只是授信對象和授信目的有所不同。從授信對象來看,消費信用的債務人是個人,即購買生活資料的個人和家庭。從授信目的來看,是為了滿足個人購買消費資料的資金需求。
消費信用的主要形式
(1)分期付款。它是指零售企業向個人提供的以分期付款方式購買所需消費品的一種消費信用形式,多用于購買耐用消費品。如汽車經銷商提供的汽車分期付款、家電經銷商提供的空調分期付款。個人在購買耐用消費品時,只需按規定比例支付一部分貨款,剩余部分按合同每月分期支付。在貨款付清之前,消費品的所有權仍屬于賣方。這種信用形式的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
(2)消費貸款。它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式向個人提供的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如住房抵押貸款、汽車抵押貸款等,這種信用形式也是由個人先支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剩余部分由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然后個人再根據合同分期償還。這種消費信用形式的期限較長,可長達二三十年,屬于中長期信貸。
(3)信用卡。信用卡是由銀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戶的信用度與財力發給持卡人的一種特制載體卡片。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費時無須支付現金,待信用卡結賬日再行還款。因此,信用卡實際上就是銀行提供給用戶的一種先消費后還款的小額信貸支付工具。當你的購物需求超出了你的支付能力或者你不希望使用現金時,你可以向銀行借錢,這種借錢方式不需要支付任何的利息和手續費。信用卡就是銀行答應借錢給你的憑證,信用卡將告訴你:你可以向銀行借多少錢、需要什么時候還。只要持卡人在規定期限內付款,則免收利息。若逾期付款,則要收取懲罰性利息。但是,若持卡人憑信用卡直接從ATM中取出現金,則無免息期。
股份信用
股份信用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形式。眾所周知,股份經濟體現了一種投資與被投資的關系,為什么這樣的經濟關系又是一種信用關系呢?因為在現代股份經濟中所具有的以下特征和趨勢,使其具有更多的信用經濟特征。
從信用的角度可以這樣理解股份經濟:投資者(股東)購買股份公司的股票相當于與股份公司簽訂了一份以產權為保障的投資合同。但實際上,股份公司的正常運轉是由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等管理層密切配合進行的。因此,投資者與股份公司之間的投資關系,實際上就是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投資關系中,股東提供資金委托公司管理者進行投資,相當于授信人,股份公司管理層接受投資者資金進行運作,是受信人。為什么這樣說呢?理由如下。
1.股份分散化與股權空心化導致股份具有信用特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股份出現了社會化和分散化的趨勢,其原因如下。第一,公司之間的合并導致了股份的分散化。公司之間的合并使原來許多小型的由個人、家庭或合伙人管理的公司,變成一個大公司,公司的所有權就走向分散化了。第二,法律法規制度的變化也促進了股權的分散化。例如,美國在1929年經濟大危機以后,頒布了一系列法規,使得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無法過于集中(否則將不利于繳稅),這些法規限制了金融機構在其他機構中的控制性地位,使得公司股份進一步分散在中小投資者手中。
股份分散化必然帶來所有權和控制權在更大程度上的分離,對公司擁有投票權和經營控制權的一些股東演變成了普通的外部投資者,不再對公司擁有經營控制權,從而出現了股權空心化的趨勢。此時,投資者購買股票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賺取股票價差收益和股利,是希望在一定時間后收回自己的投資本金并帶來一定的增加值,這也正是信用的本質特征。
2.股利的支付與股票回購也導致股份關系具有信用特征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債務人到期必須向債權人償還本金和利息。由于股本不可撤回,使得股份從表面上看不具有(本金)償還性,這是傳統經濟學理論否定股份信用的最重要理由之一。但是,股份真的不用償還嗎?
其實,股票不可退本,并不意味著它不具有償還性,只是股票的償還性具有特殊的形式,概括起來,股份公司對股東的償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公司通過歷年分派股利予以償還,當公司破產清算時,股東還擁有對剩余財產的分配權。第二,公司通過回購股份償還。股份公司對所有股東進行等比例回購被認為是向股東支付股利的一種特殊方式,尤其是在股利支付水平較高的國家,如美國的股份公司在1997—1998年發生了1 100起股份回購。第三,股東可以將所持有的股票通過二級市場轉讓而獲得償還。
[1]MISHKIN F S.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M].6th ed.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02:48.
[2]易綱,海聞.貨幣銀行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4.
[3]1盎司=28.35克。
[4]1磅=0.453 6千克。
[5]貨幣購買力這個概念有時也在分析市場供求關系中使用,用以表示有貨幣支持的需求,如居民貨幣購買力的增長幅度如何,等等。
[6]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站在整體主義的立場,貨幣不等價于財富,貨幣的實質在于社會財富的索取權。視貨幣為社會財富,靠“以錢生錢”作為推動經濟系統運轉的動力,必然使整個社會的經濟行為以攫取財富索取權為核心目標,而不是以創造社會所需要的真實財富為目標。
[7]商業信用是指工商企業之間相互提供的與商品交易相聯系的信用形式,主要表現為賒銷、分期付款等形式。
[8]本部分參考了中國人民銀行編著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融發展簡史》的部分內容,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年。
[9]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也稱“紙黃金”(paper gold),最早發行于1969年,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會員國認繳的份額分配的,可用于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的一種賬面資產。它的價值由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也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因為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有的普通提款權以外的一種補充,所以被稱為特別提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