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孫太后的怒火,于謙的殺手锏
- 大明:景泰盛世
- 時間過的好快
- 2026字
- 2024-11-29 18:06:00
接二連三的反對,心中早就憋了一肚子怒氣的孫太后,見自己剛剛提出的意見,又再次遭人反對,搞得像是只要乃是她所言,皆是不妥不對般。
此時此刻,她亦再也壓不住心中的怒火,大發雷霆言辭不善,質問道:
“有何不妥?”
“難道你想告知哀家,襄王名不正言不順,其乃是仁宗子嗣,乃與先帝同輩,比起郕王乃宣宗子嗣,終歸是遠了一層,不符合禮法大義是嗎?”
“別忘了,爾等方才所言的義正言辭的話語。”
“社稷為重,君王輕之。”
“還是說.....”
“在這朝堂之上,只有爾等言語才是妥當,哀家不管說什么都是不對,都是不妥、不行!!”
這話說的,帽子扣的不可謂不大。
驚的王直微微愣了愣,低了低頭趕忙,道:“臣不敢......”
孫太后憋了一肚子的火氣,如今宣泄出來,自然不可能就此草草了事,只見其怒氣沖沖的繼續,呵斥道:
“你們還有什么不敢?于你們而言還有何事不敢?”
“自入殿議事以來,哀家命于謙報詳細軍情,可結果呢?”
“后郕王亦是跟著妄圖逼宮篡位,你們這些人亦緊隨其后,對哀家步步緊逼,處處皆駁斥、反駁哀家,言這里不妥、哪里不妥,字字句句皆口稱江山社稷、以大局為重。”
“誠然哀家一退再退,也全都依諸卿諫言,同意冊立新君、長君,可結果咱剛剛提議,爾又言駁斥之語。”
“怎么....”
“只許爾等諫言郕王,難道哀家不能夠諫言襄王嗎?”
“既然已明言,當以社稷為重,禮法大義、大不過江山社稷。”
“爾等此舉此言,又是當何寓意?”
“難道于爾等心中,郕王經驗和本事,能夠勝過襄王不成,國逢危難、恐傾覆危局,難道不應該是有經驗的襄王,應對眼前的危局更有把握嗎?”
“回答我!!”
說著,說著,方聽見‘砰’的一聲,只見站立于高臺上的孫太后,一巴掌重重的拍在面前案臺上,雙眸迸發出駭人冷意,環視眼前跪地的一干臣子。
如此作態,如此厲聲的質問聲,震得場中群臣面色不由得變了,氣氛也驟然變的無比壓抑凝重。
一時之間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禁匯聚在王直和孫太后兩人的身上。
只不過可惜,她的怒火宣泄挑錯了人.....
王直乃百官之首,能夠做到這個位置,又豈是善茬,且既然選擇站出來,又豈是能夠被孫太后三言兩語給嚇到,其更不是傻子,又怎可能拿他們之前所言的禮法大義與江山社稷兩者,以此來反對,那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只見王直面色平淡而從容,絲毫沒有因孫太后的怒斥,有任何分毫變化,沉聲道:
“太后娘娘此言多慮了。”
“此間事情上,臣怎可能如此不知輕重,又怎可能忘記方才所言話語。”
孫太后聞言蹙了蹙眉,臉色頓時一沉,眸子中閃過一抹驚詫狐疑神色,心底隱隱約約有些許不太好的預感,冷聲道:
“那王尚書的意思是......”
王直緩緩抬起頭,毫不避諱的與之對視,開口道:
“不知太后,可知今日北京城中已然鬧得滿城風雨傳言,可知曉現如今的北京城,那滿城的盛傳的風言風語,已經越傳越離譜。”
“言落于敵手的陛下,為活命、助異族蠻夷,令邊關重鎮守城將士開城門投降,更有甚者言,陛下認瓦剌部也先為父,等等一系列事情,傳的那叫一個有鼻子有眼。”
轟.....
此言宛如一聲驚雷,于站在高堂上孫太后的腦海中炸響,此事她如何能夠不知道,也正是這般她之前才刻意回避,主動開口讓于謙匯報詳細軍報的原因所在。
但此時此刻卻是被吏部尚書王直,直言不諱的講了出來,將這等問題血淋淋的擺在眾人的眼前。
孫太后羞怒,瞬間猶如被踩到尾巴的貓,面色瞬間狂變,驚懼驚聲怒喝道:
“一派胡言....”
“都是胡言亂語,陛下怎可能做出這等事情。”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百姓沒有分辨能力,不知內情亂言,難道爾等諸卿,也跟那些個愚民般,如此沒有任何分辨能力嗎?”
王直苦笑,微微搖了搖頭,道:
“太后娘娘,我們朝中知曉內情,知曉那些所傳乃風言風語,都是一派胡言,但重要嗎?”
“畢竟土木堡敗局、陛下被俘虜、幾十萬精銳損失殆盡,這些個事情乃是不爭的事實,且因人們只相信,自己所聽到,自己所愿意聽的。”
“悠悠眾口、世間唯流言蜚語最難平復。”
“如今已經鬧得滿城風雨,尋常手段已經沒辦法扼制住,倘若不早早歸攏穩定人心,到時候不用瓦剌打過來,咱們自己就得先內亂起來。”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面色驟然變的莊重起來,話鋒突然一轉,繼續道:
“為今之計,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另立新君、立長君,才是扼制穩定局勢的最好辦法。”
“老臣不否認襄王本事、經驗、能力,但襄王如今卻是遠在應天府,這一來一回的傳訊時間,太后娘娘可否有想過,真的來得及,咱們能夠等的起嗎?”
“且我們皆知曉,襄王不戀權柄,人也極為通透,倘若襄王拒絕推辭,不肯.....又當如何處之?”
“這一來一回的所浪費的時間,倘若瓦剌在此間,繼續南下......群龍無首、人心惶惶的北京城,又該如何辦?”
“懇請太后娘娘,三思!”
與此同時,跪伏在地上的于謙,亦是緩緩的跟著直起身子,面色驟然變的極為鄭重,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做出了某種決定,伸手從懷中掏出之前未拿出過,被他隱瞞下來準備找合適機會呈遞的一份詳細軍情,沉聲道:
“啟稟太后娘娘。”
“臣這里有一份入宮前,才剛剛從邊關重鎮‘大同’,以六百里加急傳回來的緊急軍情,望朝廷速速定奪、拿主意。”
“還請太后娘娘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