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
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唯朱祁鈺那肆意,盡顯坦蕩的笑聲肆虐,落于場中眾人耳中。
一時之間場中群臣的臉色變幻莫測,顯得格外精彩,氣氛也在此刻,變的極為的詭異,不少人看向朱祁鈺目光中,皆有異色流轉。
將此情此景盡收于眼底的孫太后,可謂是被氣的渾身止不住的顫抖起來。
說實話。
站在她的角度,在于謙那番言語后,她確確實實的想要將朱祁鈺拉下入場,以此將朱祁鈺腦袋上給扣上一頂逼宮篡位的帽子,但她真的做夢都沒想到,其居然能夠如此巧舌如簧。
明明想要那個位置,明明就是那個意思,卻能夠將話語給說的這般的冠冕堂皇,婉然一副君子坦蕩蕩的模樣,隱射暗喻她不就成了小人了嗎?
不過此時此刻,她也是顧不了那么多了,甭管是小人也好,君子也罷。
于她而言,既然朱祁鈺敢這般明目張膽的站出來,彼此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問題,也就無疑是擺到了臺面上,亦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那就不要怪她心狠手辣了。
不管別人如何想,她絕對要乘此機會,徹底將其給釘死,不可能再留有給朱祁鈺半分的活路。
想著,想著,孫太后眸子中狠厲殺意肆虐,怒聲道:
“好好好.....”
“郕王,任你巧舌如簧也好,能言善辯也罷。”
“黑的終歸是黑的,永遠也不可能變成白的。”
“逼宮篡位,這等逆行,罪責你摘不掉,也逃不過......”
說著,孫太后半瞇著的雙眸猛然睜開,直勾勾的盯著愣在原地,陷入兩難境地的禁軍將士,下令道:
“混賬!”
“你們都眼瞎耳聾了嗎?”
“還愣著做什么,還不趕緊將眼下這兩個逼宮篡位、居心叵測的逆賊給哀家拿下!”
此言出。
愣神的禁軍將士,神情驟然一肅,眸子中閃過一抹為難和尷尬,卻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前,原本已然歸鞘的大刀‘噌’的一聲再次離鞘,正欲將于謙和朱祁鈺兩人給拿下。
“慢著!”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原本沉寂的一干群臣中,身為先帝托孤輔政大臣,又為禮部尚書的胡濙,此時此刻面對這等亂局,也是不得不硬著頭皮站了出來。
“哎......”
喝止了禁軍將士的舉動,他緊跟著一聲長嘆,緩緩抬起頭目光投向站在高臺上,雙眸泛著冰冷殺意的孫太后,微微躬了躬身子,勸解道:
“太后,此事萬萬不可。”
此事非他站邊誰,實乃以眼下動蕩的時局而言,不管是于謙這個兵部侍郎也好,朱祁鈺這個郕王也罷,于朝廷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存在。
倘若真的任由孫太后處置,將眼下的兩人拿下詔獄,那么勢必會導致本就動蕩的時局,變的愈發的動蕩不安起來,同時也是在給整個北京城為官者、將士、黎明百姓,都在傳遞一個極為危險的信號。
那就是已然面對這等危局,這等危險的情況了,朝中居然還在搞內斗、排除異己,都還不能夠齊心協力。
如此情況,又怎讓整個北京城的官員、將士、黎民百姓相信,他們能夠守得住北京城,能夠抵擋住異族賊子的鐵騎攻伐,屆時必使本就已經騷亂動蕩的北京城,局勢變的更加的難。
稍有不慎,此事就將變成,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草。
他年歲雖已七十載有余,對于朝堂的事情過問不多,插手事情甚少,但在其位謀其事,又因其乃是先帝托孤輔政,擁有這等特殊身份。
別人可以裝聾作啞,選擇愛惜羽毛獨善其身,他卻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也沒辦法眼睜睜的看著局勢往不可控地步發展。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此件事情上,不管太后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罷。
另立新君、另立長君,都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只不過時間早晚,僅此而已。
時間長則乃是雙方彼此妥協,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臨界點,不如現在這般突兀,打了所有人都措手不及,造就這般尷尬局面。
雖眼下事情,非他所想這般發展,亦打亂了他的計劃。
但事已至此。
哪怕胡濙心中不愿趟這趟渾水,也不得不選擇站出來,同時表述自己的鮮明立場,這等大事上,萬萬容不得兩面三刀、左右搖擺騎墻派存在。
頃刻間。
場中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在勸解的胡濙身上。
胡濙的出現,令原本準備一鼓作氣,以解心頭之患的孫太后面色驟然狂變,緊跟著心也在此刻瞬間落入了谷底,她怎么都沒想到,在她占據禮法大義的情況下。
身為禮部尚書,又為先帝托孤輔政的胡濙,居然會率先站出來,出言勸解阻止她。
“胡尚書....”
“您您您....您執掌禮部,對于天家倫理、大位繼承,此間的規矩和定律,當是比任何人都清楚。”
“而眼下于謙和郕王兩人,當著咱們所有人的面,言這等逼宮篡位的謀逆言論,做出這等違背禮法大義的事情。”
“您為何要阻攔哀家......”
“您真正應該呵斥、阻攔、抨擊的,不應該是于謙和郕王這兩個目無禮法大義、居心叵測,行逼宮篡位逆舉的賊子嗎?”
“爾此舉,如何對得起先皇塌前托孤,將此刻還身在賊寇手的陛下,宮中尚在襁褓中的嫡皇子于何地!!”
聽了這話,胡濙蒼老滿是皺紋的面色變了變,眉頭擰作一團,沉沉的嘆了口大氣,收回了與之對視的目光,亦不敢與之對視,默默的低下了頭。
隨后他頓了頓,猶豫敦促了片刻,終歸是朝著孫太后位置,緩緩的跪拜了下去叩首,沉聲道:
“太后娘娘.......”
“非老臣不知禮法,不懂大義。”
“實乃,禮法也好,大義也罷。”
“皆重不過江山社稷,天下的黎民百姓。”
“倘若先皇知曉,應也會理解當下的局勢,理解老臣的苦衷。”
“懇請,太后娘娘三思!”
“當以大明江山社稷,天下黎民百姓、大局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