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色水星球:重新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家園
- (美)杰里米·里夫金
- 2965字
- 2024-11-11 16:07:00
推薦序 一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的行動指南
王毅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也是文明之基。人類文明與水的關系密不可分,依水而居,自古是人類生存的執念。人類因水而興,也因水而治。從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到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再到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水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既孕育了人類的古老文明,又承載著古文明消亡和人類治水經驗的積累,不斷塑造著人水關系的歷史演變。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水資源的利用和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別是近現代人口大規模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我們對水資源的開發程度和利用規模不斷上升,使得涉水問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性。在全球范圍內,水資源短缺、水污染蔓延、水生態失衡、水災害肆虐等挑戰十分嚴峻,已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常態化,正在推動我們的涉水家園發生深刻變化。這些問題不僅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許多不可逆的損害,也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何在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如何在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尋求平衡,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古老而又嶄新的挑戰。
面對這些難題,我們需要在更高水平上理解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這意味著要超越傳統的發展模式,從線性思維轉向可持續的系統思維。作為全球著名的理論家和思考者,杰里米·里夫金先生的新著《藍色水星球》,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旁征博引的知識畫面、深刻的洞察力與振聾發聵的未來預判,不僅提出了對人類文明與自然關系的重新思考,更是在呼吁一場全球性的思想與行動革命,并力圖將理念引領與尋找實踐案例完美結合,是理論與現實交互作用的又一部杰作。
在這本書中,里夫金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理念,例如從資本主義向“水本主義”的范式轉型,強調適應性與韌性的價值取向,促進藍色地球家園的和諧共生。這些理念要轉化為行動,首先必須在社會各界形成廣泛的思想共鳴。這要求我們跨越學科、文化和國界的藩籬,通過教育、媒體、政策對話等途徑,普及和深化對水圈再野化、生態資本、生物圈政治與生物區治理等概念的認知,讓政策制定者、企業、公眾以及科技工作者都能夠理解和思考這些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當大多數人對問題的嚴重性有共同的認識,對解決路徑有共同的期待,變革的動能才能匯聚成強大的合力。
理論的價值還在于指導實踐。該書中提及的許多新趨勢,諸如氣候變化對水利基礎設施的沖擊、“瞬時社會”的出現、水圈再野化的洞察、水本主義的興起等,就給我們提供了變革的動力。該書從海綿城市、生態洼地與雨水公園、綠色屋頂、分布式水資源管理、太陽能海水淡化、“慢水”運動等方面給出了一些成功的實踐案例,從而驗證轉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這些案例不僅證明了理念的實踐性,也促進了知識和技術的傳播,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實踐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激發全球范圍內更多的創新和集體行動,形成正向反饋循環,推動全球向更可持續和系統韌性的方向轉型和發展。
實際上,里夫金先生提出的許多治水理念,如“水本主義”“生物圈政治”,與中國的傳統治水智慧和現代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了深度共鳴,共同呼喚人類回歸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里夫金先生倡導的對水的重新認識,轉向“水本主義”范式的思想,與中華文明中“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學理念不謀而合。他提出的“生物區治理”、重新評估“水-能源-糧食”關系鏈、強調生態資本的重要性,實際上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流域綜合管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理念異曲同工,同樣是推進系統治理,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和全球水治理提供新的綜合行動框架。
盡管里夫金先生提及的普遍意義上的人類治水轉型十分重要,但治水并不存在統一的模式。里夫金先生在書中提出的“水利文明”的崩潰也是值得商榷的。中國人口眾多、布局稠密、水患頻發。在傳統社會,治水與治國始終緊密相連,治水關系到民族生存和國家興亡。管子有云:善為國者,必先除水旱之害。因此,中國的傳統社會又被稱為“水利社會”,更確切的表達應該是“治水社會”。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的治水歷史,不僅塑造了傳統農耕社會的治水政治結構,使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歷久彌新,而且,從大禹治水傳說中“疏而不堵”的治水思想,到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設施“因勢利導”的利用方式,歷經數千年,至今仍然造福子孫。這些無不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治水智慧與歷史文化的傳承。
在現代社會,水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實踐為全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中國一直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全球水治理的行動派,在生態文明建設之初就提出要轉變執政理念,突出“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1]的治水思路,強調要“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2],引領新時代中國河流保護治理方向,開啟了中國治水新實踐。與此同時,在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指引下,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水治理進程,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水治理與水保障能力,對促進“全球南方”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有目共睹。因此,水利文明也可以順應和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通過漸進的創造性的轉型變革,在發展中不斷解決問題。這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選擇。正像該書中提到的,通過分散化、智能化的水資源管理方式,可以減少對大型集中式水利基礎設施的依賴,提高新型“水利設施”的系統韌性和可持續性。
《藍色水星球》不僅是一部關于水資源管理的著作,為全球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指明方向,也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面前采取行動、重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行動指南。里夫金先生在該書中提出的許多理念,與其之前出版的著作一脈相承、融會貫通。之前我們看到的里夫金的《全球綠色新政》《零邊際成本社會》《韌性時代》[3]等作品,要求我們構建能夠快速響應、自我修復的社會經濟體系,更多采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這些完全可以在水治理領域充分應用。這樣的策略有助于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保障人類社會的基本生存與發展條件。當然,這種范式的轉型,對世界各地的治水者和變革者來說也會形成重大沖擊和挑戰。
杰里米·里夫金先生邀我作序,我倍感榮幸。作為認識多年的良師益友,每次向先生請教學習,或是同先生溝通交流、對話碰撞,抑或聆聽先生充滿激情的演講,對我來說都是思想的盛宴,能充分感受到他深刻的思維、睿智的話語、寬廣的視野和大師的風范。記得20世紀80年代,當我首次閱讀先生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中譯本時,就被書中的變革思想所感染,頓生敬仰之情。想不到20多年后,可以結識先生、與先生無間對談,并能為先生的新書作序,深感榮幸之至。就此,我也希望每個讀到本書的人,都可以從中汲取養分、受到啟發、引起反思,并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2024年7月18日
[1]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23-05-26(01).
[3] 這三本著作的簡體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團分別于2020年2月、2014年11月、2022年11月出版。——編者注